寒泉談詩詞(二)—— 古代詩詞的音韻聲律和結構

古代詩詞講究音韻聲律。我們在閱讀鑑賞時,就需要懂得一點音韻聲律的知識,從而體會詩歌的內容,品味詩歌的意趣。古代詩詞的音韻聲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韻

   押韻是詩詞的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所謂韻,就是音韻相同的讀音;用漢字來表達,就是韻母相同的字。而押韻,就是在某一詩句句末用一個韻母相同的字來收尾。因爲押韻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韻的地方叫韻腳。古代詩歌一般都是逢雙句押韻,單句不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而詞則不同,有時兩句押一次韻,有時三句押一次韻,也有少數逐句押韻的,押韻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韻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⑴雙聲疊韻。雙聲(兩字聲母相同)和疊韻(兩字韻母相同)的字,不僅音韻和諧,而且對意思的表達也有積極作用。

⑵重言疊字。古詩中常見疊字,既雙聲又疊韻,深得聲韻之妙。疊字在詩歌裏有多種表達功能:①摹聲,使聲感更強;

②狀物,使物更加生動形象;

③敘事,使事增加情致;

④抒情,加重感情濃度。

⑶按詞定韻。選擇什麼樣的韻腳,對詩的情調作用很大。一般地說,韻字開口度越大則愈容易表現昂揚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則愈容易與悽婉之情吻合。平聲韻切於慷慨之意,仄聲韻合於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構成古典詩詞錯綜音韻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詩詞十分注重平仄。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講詩詞的格律,就是講平仄的格式和規律。平,就是平聲,指的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不升不降;仄,就是仄聲,就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或升或降。平仄的形成和四聲關係極爲密切。四聲,是漢字音律的具體表現,是漢字的不同聲調應用於詩詩詞格律中的名稱。所謂四聲,在平水韻中,就是漢字的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是平調,屬平;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上、去、入三聲都屬仄。

此四聲與普通話的四聲略有區別。普通話的四聲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屬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屬仄。

五言詩的平仄有這樣四個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謂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爲第二個字是節奏點(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節奏點),節奏點的平仄是不準更動的。

七言詩在五言基礎上加以變化(每句前再加兩個與前兩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構成四個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將上述八個基本句型交錯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詩和絕句的平仄格式。到了明清時期,研究詞的人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韻例等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了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並註明字數、押韻位置等。這就成了詞譜,供作者填詞之用。

(三)對仗

   律詩,除了聲韻、字數等方面以外,一般還要求必須有對仗。五律和七律的對仗,一般都是用在頷聯和頸聯。首聯也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首聯用了對仗,一般情況下並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的對仗。若頷聯不對而只是首、頸兩聯對仗的,有一個雅號叫做“偷春格”。律詩的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因爲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但尾聯用對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嚴謹的律詩,通常對仗一般不會少於兩聯,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聯對仗,這種情況大多都是把對仗用在頸聯。排律,除了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求對仗。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即既可以首聯對尾聯不對,也可以尾聯對而首聯不對,還可以兩聯都對或都不對,總之沒有嚴格的限定。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詞曲就對仗一般沒有嚴格規定。然而因爲某些詞牌的有些句子(如《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對仗,詞人們就在這些地方使用對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齊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慣例。習慣歸習慣,慣例歸慣例,總之不是硬性規定,所以在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看寫詞人的喜好和安排了。個人看法:雖然是慣例,但若能對仗還是儘量使用對仗,以增加整齊的美感。

   詞,一般認爲是起源於隋唐時期的燕樂,是從樂詞演變、發展而來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特殊詩歌形式,又有詩餘、長短句、樂府(注意與漢樂府的區別)、曲子、曲子詞、雅詞等多種稱呼。詞是一種合樂的文學,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詩又有所不同。由於這種體裁在形式上“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是倚譜填詞,因此寫詞一般不稱爲“作詞”而是說“填詞”或“倚聲”。儘管最早的詩也是合樂的,但那是先有詩而後配樂,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詞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曲調名稱,以相互區別,這種以示區分的曲調名稱人們就叫它爲“詞牌”。每個詞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調,不同曲調的詞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了各自的體式要求。

   同一詞牌的詞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稱,同一名稱也可能不是同一個詞牌,同一詞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別體。詞由於是配合音樂的,所以有些詞是分段落的,一個段落即是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

  人們給詞的這種“段落”也起了個名字,叫“疊”或“片”。只有一段的詞,叫“單調”。兩段構成的詞,稱“雙調”,其上下段落稱爲上片與下片,也叫上闋和下闋。由三個段落或四個段落構成的詞,就叫三疊或四疊。

   此外,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有人規定58字以內爲小令,59-90字爲中調,91字以上爲長調。但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可商榷的地方。

  詞發展到後來,隨着樂譜的逐漸佚失,漸漸地也就脫離了音樂。後人填詞多是依照前人遺留的文字作品來揣度、確定原來的詞每個地方的用字聲調、韻律等確定出來的文字詞譜,最終詞也就着着實實地成爲了一種講究聲韻、格律的獨特的詩。從廣義上說,詞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格律詩。

  曲,是元時興起的一種合樂文學。從曲的樂詞結構形式來看,比較接近於詞,但它與詞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與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別。這裏主要是介紹詩詞的格律,關於曲就不多說了。

  詩詞之美包含兩個方面,音韻之美和言辭之美。撇開內容言辭不談,獲得音韻。

小知識(10)古詩詞結構

一、詩

(一)古體詩

1.古體詩

①四言古詩——《詩經》最早;

②五言古詩:成熟於漢代

③七言詩:成熟於唐代

2.樂府詩——標題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

(二)近體詩(形成於唐代)

1.絕句——①五言絕句;②七言絕句

2.律詩——①五言律詩;②七言律詩;③排律

二、詞

1.最初成爲“曲子”、“雜曲子”、“曲子詞”,也稱作“詩餘”、“長短句”、“倚聲”、“填詞”,詞起源於隋唐,盛於宋,隨着金元北曲盛行而衰。原本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發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

2.詞的分類

①按字數分爲:小令(≤58字)、中調(59-90字)、長調(≥90字)

②按風格分爲: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劉永、李清照)

3.詞牌——也稱詞調,指寫詞一句的樂譜,決定了詞的字數、句數及平仄聲韻。

三、曲

1.散曲——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數(散套)

2.戲劇——①雜劇;②傳奇(已供演出的劇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