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灯笼》教学设计(一)

以一首关于灯笼的诗导入。

活动一:读提示,梳理“灯笼”之事

1.速读课文,说说你读到了哪些灯笼?

(祖父夜行的灯笼、慈母预备的小纱灯、乡俗还愿的灯笼、山城小县元

宵灯笼,族姊远嫁的灯笼......)

2.其实文后的阅读提示也给我们简单提示了文章中的盏盏灯笼,我们一起读读。

3.“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你认为这篇文章如何体现“自由笔法”?

活动二:读“纷繁”处,品“灯笼”内涵

1.阅读提示中说: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让我们来看几个“意绪纷繁”处,读出情感的“自然流淌”。比如第2段: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丰富的画面,长短句交错,错落有致,有节奏感)

2.文中涉及历史文化的意绪纷繁处,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作者的语言颇有文言色彩,许多句子化用诗词典故,所以显得有些晦涩。

例如: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活动三:读“陡转处”,感受家国情怀

1.阅读提示: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

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那么,文章是否就可以在这里结束了?

2.如何理解“唉”和“壮”二字?

唉--悲叹国难 壮--抒发报国宏愿。

评价:

一方面,问题设置太难,没有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很可能在活动一就对这堂课产生恐惧,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活动之间、问题之间有交叉,层次不清晰,没有展现出逻辑性,而且若以活动三收尾,则和“灯笼”又远了。没有捕捉到“灯笼”的深层寓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