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課異構《燈籠》教學設計(一)

以一首關於燈籠的詩導入。

活動一:讀提示,梳理“燈籠”之事

1.速讀課文,說說你讀到了哪些燈籠?

(祖父夜行的燈籠、慈母預備的小紗燈、鄉俗還願的燈籠、山城小縣元

宵燈籠,族姊遠嫁的燈籠......)

2.其實文後的閱讀提示也給我們簡單提示了文章中的盞盞燈籠,我們一起讀讀。

3.“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於燈籠的一些記憶”,你認爲這篇文章如何體現“自由筆法”?

活動二:讀“紛繁”處,品“燈籠”內涵

1.閱讀提示中說:作者順着自己的思緒寫來,孩童心性,往昔經歷,鄉情民俗,詩詞典故,自然流淌出來,意緒紛繁。讓我們來看幾個“意緒紛繁”處,讀出情感的“自然流淌”。比如第2段:

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盪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鬍鬚,同宏亮大方的談吐;坡野裏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衆,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跪堂譜,《司馬懿探山》。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裏擠着的就都是。(豐富的畫面,長短句交錯,錯落有致,有節奏感)

2.文中涉及歷史文化的意緒紛繁處,讀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是因爲作者的語言頗有文言色彩,許多句子化用詩詞典故,所以顯得有些晦澀。

例如:

最壯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活動三:讀“陡轉處”,感受家國情懷

1.閱讀提示:結尾處,情緒陡然一揚,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

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願。那麼,文章是否就可以在這裏結束了?

2.如何理解“唉”和“壯”二字?

唉--悲嘆國難 壯--抒發報國宏願。

評價:

一方面,問題設置太難,沒有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很可能在活動一就對這堂課產生恐懼,失去興趣。

另一方面,活動之間、問題之間有交叉,層次不清晰,沒有展現出邏輯性,而且若以活動三收尾,則和“燈籠”又遠了。沒有捕捉到“燈籠”的深層寓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