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裏來?

「今天是木子讀吧陪你的第1096天」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社會上的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只知道是國家印出來的,其實,錢主要通過三種形式被“印”出來:第一是“印”錢,就是各國中央銀行印鈔廠物理意義上“印刷”的貨幣;第二是“借”錢,銀行借貸加槓桿創造的“派生貨幣”;第三是“造”錢,通過量化寬鬆政策“大放水”產生的貨幣。

我們先說說“印”錢:央行印鈔機的啓動,“錢”作爲市場交易的媒介,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大多由央行掌握貨幣發行權,掌管本國印鈔機印“錢”的權力。央行直接發行的貨幣也就是“基礎貨幣”,直觀感受就是社會上流通的現金。央行本身是沒有資產的,它印發的貨幣,在未來需要向公衆兌換成社會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所以,貨幣的發行本質上是央行對公衆的“負債”。

有人會說,既然貨幣就是一張紙,爲何政府不大量印刷,實現國家級的財富自由呢?爲什麼還要徵稅,惹得納稅者不高興呢?可以這樣解釋,人和政府的行爲,都不能脫離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

貨幣本身是市場交易的媒介,與市場商品和服務價值要維持一定比例,這種“比例”就是價格。如果國家通過大量印錢來吸納社會財富,紙幣就會超發貶值,造成物價上漲,人們手裏的實際財富就會縮水,而貨幣發行方政府的財富就會增加,這種經濟現象就是“鑄幣稅”。

鑄幣稅和其他稅種並無本質區別,一旦過量徵收,人們的財富被洗劫,政府信用也將受損,甚至蕩然無存,紙幣將失去信用變成一張廢紙。錢確實就是紙,之所以存在價值,就是因爲有國家信用做背書。

說完印錢,我們再說“借”錢:央行“印”發的基礎貨幣,是“錢”的最初來源,但初始貨幣佔整個經濟體量的比重並不高,這是因爲目前世界上大約97%的貨幣供給,都是通過商業銀行體系“借貸”創造出來的,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派生貨幣”。

那“派生貨幣”是什麼呢?我們來舉個例子,做生意的老李在A銀行存了100元紙幣,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爲20%。那A銀行就可以將80元放貸給老王,劃賬到老王在B銀行的賬戶。同樣,B銀行又可以將這80元存款的80%,也就是64元放貸給老楊,並劃賬到老楊在C銀行的賬戶。以此類推,最後,銀行的存款貨幣量最多將會有100×(1/0.2)=500元,其中1/0.2指的就是“貨幣乘數” ,增加出來的400元存款就是商業銀行靠借貸業務創造出來的“派生貨幣”。派生貨幣的創造渠道就是銀行從“存款到借款”的循環,這400元是沒有對應的實物貨幣的,只存在於銀行賬戶數字上。

政府頒發的金融牌照,賦予了銀行創造貸款的權力。商業銀行創造的“派生貨幣”,實際上也是一種信用貨幣,一種連“紙”都不需要的貨幣。通過“存款-貸款”的無限循環,商業銀行創造出來的信用貨幣流通到實際的經濟活動中,成了影響市場和經濟的重要力量。

比如,老王在銀行貸款500萬元購買了一幢別墅,這500萬元就從存款變爲貸款,進入日常經濟的循環當中了。房地產開發商收到這500萬元後,就可以用來購買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資、給股東分紅,從而投資更多房地產項目,建更多的樓盤,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

理論上,只要“存款-貸款”無限循環,銀行創造出來的“派生貨幣”規模就可以無限擴大。可見,信用是現代貨幣的基礎,信用的規模有多大,貨幣的規模就可能有多大。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通脹日益加劇,各國頻繁出臺貨幣政策,調整貨幣供應量,拉動經濟增長。商業銀行的“派生貨幣”規模和貨幣流向,會受到央行貨幣政策和銀行信貸經營的雙重作用。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貨幣是如何在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流轉,並逐漸進入社會經濟活動中的。

我們首先應搞清楚兩個概念,就是“寬貨幣”和“寬信用”。

“寬貨幣”是央行降準、降息、逆回購等操作。寬貨幣可以增加商業銀行可支配的資金,擴大銀行的信貸規模,增大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量。所以,寬貨幣並不是我們認爲的傳統意義上的“印鈔”,“寬貨幣”只是增加了商業銀行系統持有的貨幣量。

“寬信用”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通過貸款等方式,更加積極地把央行通過寬貨幣獲得的這些錢,真正注入社會。換句話說,寬貨幣講的是央行和商業銀行的層面,寬信用講的則是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的層面。要想把寬貨幣真正變爲寬信用,那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企業以及個人貸款的門檻。

商業銀行通過央行寬貨幣得到了錢,爲了取得一定的收益,不能讓這些錢長時間停留在賬戶上,但同時商業銀行也不敢隨便把錢往外貸,需要控制風險。在經濟形勢不明朗、實體經濟不穩的時期,銀行貸款就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貸給有政府信用背書的機構或企業,另一條就是貸給有更多實物抵押物的行業。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造”錢:2008年金融危機引出了又一種貨幣創造方式:量化寬鬆。量化寬鬆,指的是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者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過購買國債、企業債等中長期債券來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干預方式。簡單說,量化寬鬆就是央行各種“買買買”,就好像央行在“間接印錢”。

量化寬鬆是對經濟實體的一劑猛藥,一般只有在利率等常規工具不再有效的情況下才會實施量化寬鬆。實際上,量化寬鬆正是日本爲了應對經濟泡沫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的,只不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被美國“發揚光大”了。

量化寬鬆以極低的利率環境讓債務的形成更加容易,這實質上是以長期的痛苦換取短期利益。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美國直升機式撒錢,開啓了無限量化寬鬆政策,累計釋放超過5萬億美元基礎貨幣,導致美國M1接近21萬億美元,通脹率創幾十年的新高。

那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造”出來的這些錢是怎樣進入經濟體系的呢?一是直接在債券市場上買入政府和企業債券,債券實際上就是政府或者企業按照標準化流程和模式發行的欠條。二是以居民補貼方式直接向民衆發錢,用於美國居民補貼。

所以,量化寬鬆本質上是向未來借錢,是對未來信用的一種透支。歷史上沒有任何時候,人們的財富像現在這樣嚴重被“錢”綁架。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錢可以被憑空被“印”出來、“借”出來和“造”出來,但財富卻不能……


認知決定了人生高度

讓你在股票下跌時不恐慌的五個方法

判斷一家公司業績好壞的三個指標


專注運動+財富管理:關於19年運動更多的分享,請關注:木子讀吧,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健一生身,讀千卷書,行萬里路,2023與你一起見證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