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村里青年

最近被一类新闻刷屏。

留守女孩高考676份,50名老师连夜进村报喜!来自湖南耒阳的留守孩子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被录取,引发全网热论。

双胞胎学霸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来自湖南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的双胞胎兄弟赵稞、赵棣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对寒门姐弟考上哈工大!黑龙江省克山县一对姐弟双双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不过眼下他们最担心的是学费问题。

每每这个时候,寒门学子成了新闻们追逐的焦点。

当然还有此前在网上一起热论的小镇青年,豆瓣上聚集了将近十万人的985废物引进计划。


知识改变命运,素质铸就未来。

至今还记得初中挂在学校里面的这十六个大字。


高考风光,宛似高中进士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考男生北大录取,骑马带红花返乡!

这是发生在江西吉安的故事,遂川中学一男孩高考成功考上北大,村里为其庆祝。

前头后尾还跟着车队,每逢村里孩子考上本科,村里都会举办类似的活动,为了激励学生努力考学。


在笔者的村子里,同龄里面,小学没上完的、初中没上完的,好像好好读书的就是好学生,坐不住板凳的就是坏学生。

差我一个辈分的,去年已经结婚了,妈妈还问了我要不要上个礼,同族同宗。

两个女孩小学都没上完的,一个家里烂包,一个从小就被家里打骂惯了。

都是不爱学习的,或者说是乡亲们眼里,都不是读书的材料。

我是他们父母眼里的大学生,从小就是,不爱出门也不爱说话,活脱脱一个书呆子。

后来到外地上高中,才知道原来成长背景对人的影响那么大。

眼界儿不一样,有的根本不在乎什么学习,因为背景优渥。

原以为高考就是一条路走到黑,可是后来才知道还有自主招生考试,还可以降分录取。

当然还有的哥们爱好广泛,在高中死读书的时候,人家已经是百科全书了。


到底差在了哪里?


走进了大学的殿堂,我们也走进了各个专业的网格。

我是读了英语专业,军训结束后的第一节课就是专业课,在文波楼的语音教室,我蒙了。

老师的对话我听不太懂,站起来甚至不敢说出口自己那蹩脚的英语,当然有同学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那时候,真有一种学霸流落成学渣的落寞感,后来的专业课尽可能的躲在角落里。

原本就不怎么爱说话的,竟然学了一门语言。


大学的确是多彩洋溢的,后来想一想,那时候原本有可以尝试更多的机会,比如去谈朋友,好像错过了很多,比如空出大把的时间走一走这大好河山。

闷着头,时间就像流水。

在我之前村里也有大学生走出去,都是稳定的工作,老师、医生、公务员。

后来者也有,在省内唯一的211就读,听说是混过去了睡过去了,在临近的小城市找了一个工作,读大学的时候就发福的厉害。


人都是会改变的,大学才是塑造人格的地方。

临近毕业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到现在,在社会的大染缸里喝了不少酒,见了不少人,钱没存多少。

我也没想到会在武汉这样的城市,一待已经是六年,从南湖边到汉口洋场。


我们新闻的关注点过了高考寒门。

接着就是:

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华北大硕博!

哈佛博士后任职广东一街道办?官方回应:真的。副处级,选调人才。


好像挺病态的。

焦虑的社会,抓住了人们焦虑的焦点。

高考改变了的命运,好像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之后,被打回原点。

难道考上清北,继续深造硕博,只是为了一个街道办?

到底是对权力的崇拜?还是对人才的浪费?还是图个安逸稳定的生活?还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媒体到底在渲染什么?

焦虑?病态?眼光?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现今父母眼里,不孝有三:不考公务员、不考教资、不考研,简而言之无编为大。

如果是稳定,公务员、教师、医生,没的说。

在疫情的冲击下,每天战战兢兢,焦虑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裁掉,稳定或许成了年轻人最好的选择。


是挺难的。

只不过每一次的选择,都有一条路伸向远处的丛林,注定了我们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在这个焦虑的社会环境里,容不得半点的差错,或者说试错的成本太高了。


高考真的改变了命运,但是能够决定未来我们能走多远的,大学才是开始。

大学结束的时候,我还没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就被推进了社会的丛林。

脱离了土地,有了一个村里人觉得体面的工作。

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新的焦虑。


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没有伞的孩子要尽力奔跑。

说白了,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在社会的丛林里面活下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