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04《见识》16:三板斧破四困境

努力10000 小时就能成功吗?

       首先,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谈到成功除了 10000 小时努力外,还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等必要因素,遗憾的是,这些条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一个是充分条件。

       格拉德威尔的第一个观点认为,如果智商低于 120 就很难成功,而智商高于120后作用并不明显。“勤能补拙”但是拙也有一个最低值的。我的理解是,从生物学来说,性状=基因+环境 ,成功=智商+努力+
运气+家庭环境等。

       格拉德威尔的第二个观点认为,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简单地讲就是要生逢其时。盖茨、乔布斯等人的成功也是赶上了信息时代。事实上,但凡成功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运气的成分,而不是到处炫耀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反之,不成功的人在偶尔得意时会把自己封神,失败的时候会怪运气。

       格拉德威尔认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很长,没有明显 的起跑线,起跑线也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起跑线的话,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敢于把这个观点说出来也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因为它和我们宣传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功的价值观相矛盾。

       简单地认为自己天赋不错,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10000 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4个误区。

误区一:简单的重复

       有些人的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在工作中有些人能挣到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和简单重复的人刚好相反,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

误区三:精进但排斥

        你如果泛泛地说“桌子”这个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木贴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件了。有的人越是在自己的一敲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可惜的是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路也越走越窄。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今天几乎任何一所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谓的知名西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自己比 500 年前的知名中医水平高。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而后者没有。读书和工作,别学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时间花得不少,效果却上不去。

三板斧破四困境

       对于前文提到的关于10000小时的4个误区,即简单的重复、习惯性失败、精进但排斥和狗熊掰棒子,作者总结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他走出这些误区,这有参考价值,他把这三个方法称为破局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一一目标一一道路”

       既然我们花 10000 小时来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精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比如有些人想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这个愿景就非常好;相反,如果有些人就满足于5年(正常工作大约10000小时)坚持不懈地写Javascript,以便将来能够写得更熟、更快,那是非常糟糕的,因为这是低水平的重复。即使5年后你把它练熟了,可能 Javascript也已经过时了,或者是由计算机来写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太多熟练工种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因为他们的技能过时了,比如以前收入很高的司机,在今天却几乎已经是每个成年人都会的技能,对谋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今天,掌握一门外语可能还有工作,10 年后因为有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大部分翻译都会失业。因此,人要想进步,就必须给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愿景。

       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目标。我们经常看到“战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战略呢?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以便实现愿景。

      有了战略,还要有战术。在一种技能稍微熟悉了之后,就可能需要做一件新的、有挑战的事情,以便达到下一个目标。任何一个公司,领导对于这种不断挑战自己往上走的人都是欢迎的。当然,不断挑战自己的人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辛苦,而且可能在短期内还有经济上的损失,因为毕竟丛短期讲,重复自己驾轻就熟的工作比接受新挑战在绩效上显得好很多,奖金也会多一些。

第二板斧:从不中听的话找出合理之处

      1、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2、习惯反思。比如你觉得某个人胡说八道,但要想想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就要想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因为有可能对方比你高一个境界,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3、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在公司里遇到一个骂街的泼妇,你也没有招惹她,她对你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对此我们有三种做法:一种是骂回去;一种是装作没听见;但是我会采取第三种,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她没缘由地骂我,或许她就是一个疯子,那么我以后走路躲她远点,也算接受一个教训:或许她真有一个骂我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不仅理解了她的问题,而且对人性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高出很多,才不会陷入精进但却被排斥的困境。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避免狗熊掰棒子

       做任何职业,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部分没有记录,很快就忘了,等到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很多时间去解决。因此,这是凡事做记录的好处之一。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喜欢记录,他们发明一个东西是可以给当时的时代一个定义,比如美国工业崛起的时代等,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发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