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更好的自己,從這3點開始

成爲媽媽以後,總聽身邊的朋友說“要成爲更好的自己”。聽說過產後抑鬱、一孕傻三年,再聽到爲母則剛,似乎這個更好的自己更具體了一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97年,迄今爲止銷量超過了300萬冊。在閱讀的過程中,成爲更好自己的具體答案也在一點點浮出水面。

1、過去的情緒,常常干擾現在的生活。

最近遇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身邊幼兒園大班的家長陸陸續續都在考慮,如何才能讓孩子在幼兒園多待一年。

書裏的心理醫生蒼鷺說,人有三種自我狀態。即“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以及“成人的自我狀態”。

難道大家一直都在玩一種“兒童的自我狀態”與“父母的自我狀態”的遊戲。迷失在這兩種狀態中的人,常常忘記了在“兒童的自我狀態”中,不只有適應型狀態的存在,還有自然型狀態,也就是本能的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與恐懼這些原始狀態。

我們選擇了適應型狀態,害怕“父母的自我狀態”的權威,我們讓自己更弱小了,我們選擇在舒適區多停留一會。

在“成人的自我狀態”,幼兒園升小學,似乎是人生逃不過的坎。既然一定會發生,爲什麼就不能站在辯證的客觀立場來看待這件事呢?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小班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害怕。三年過去了,對幼兒園擁有了割捨不掉的感情,但不應該往前看,步入小學,開啓另一個階段的學習嗎?

2、成熟與自我接納,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

最近遇到一位朋友,她說“聽圈子裏的人講讀書很重要,報名了本科自考階段的學習。”由此,我在思考讀書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樣纔是更好的自己?

學歷提升的意義應該是遇見同頻的夥伴,然後一羣人可以走得更遠。那其實參加讀書會就好了,在與同頻夥伴思維碰撞的時候,更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書中的心理醫生蒼鷺指出“人生座標”的四個維度: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

你開始的時候是哪一種座標,中間階段乃至結束階段,你會一直朝着自己的座標努力下去,除非你修正自己的座標。

朗達·拜恩在《祕密》一書中指出,與萬有引力同樣重要的宇宙黃金法則——吸引力法則。一旦你選擇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會應着這個法則被你吸引而來,你就只要接收就好。

3、過往皆爲序章,將來皆爲期盼。

每一次選擇,都定格了你的人生。所謂的知行合一,都是你在要求了以後,努力相信以後,自然而然吸引過來的美好。

選擇讀書,提升理解力,收穫了辯證的客觀。

選擇讀書會,與同頻的夥伴發生思維碰撞,收穫了一羣人走得更遠的價值觀。

選擇分享,收穫了獨一無二幸福快樂的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