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3.5雨水十五日//诗词三首·关中八大怪之秦腔不唱吼起来//雨水·春景·春意(十五)

      题记:黄土高坡,孕育激情,穿越岁月,演绎秦声。感时倾心,如泣如诉,裂魄震耳,响似雷霆。雅俗共赏,八百平野,妇孺皆知,四海扬名。荡气回肠,一声唱吼,动地惊天,上干霄云。

七律·吼秦腔

一折秦戏悲欢泪,唱遍人间苦乐情。

音犷声豪传岭野,腔圆字正绕乡城。

板胡弦动丝绸路,边鼓锣催经济征。

渭水秦山今古韵,千年魂魄气纵横。

鹧鸪天·吼秦腔

      秦腔一吼义灌肠,气凌自古帝王乡。戏文载舞真情聚,诗韵由心笔墨煌。

      板胡响,鼓锣锵,你方唱罢我登场。汉唐多少兴亡事,离合悲欢几度狂。

浪淘沙令·吼秦腔

      秦地吼秦腔。音韵铿锵。板胡伴奏气飞扬。离合悲欢都是戏,演绎沧桑。

      千载帝王乡。史册流长。渭河边上子牙姜。钓得文王佳话出,好戏开场。

秦腔秦韵秦意长———

      看!树上的一群鸟儿好像受到了什么惊吓突然扑棱棱,齐刷刷地向云层里飞去,接着枝头密密麻麻的树叶有人鞭打似得扑扑簌簌地落下地来!听!莫非一阵过云雨?路上的行人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停下了脚步,头发也不约而同的一根一根地直立了起来!莫非是一声炸雷从头顶掠过?听哪,看哪,对面走来一个“吼秦腔”的人。他的第一声吼刚出唇,就出现这种效果。第二嗓子,比第一嗓子更加具有震撼力,顿时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的感觉从四面八方涌进人们的耳膜内,直听的人肝胆碎裂,惊心动魄!对面过来的小伙子唱的是大型秦腔剧目《铡美案》选段,他把包公的义愤填膺,怒不可遏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好像身临其境看到一个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形象。

      外地人听到了这种“吼起来”的秦腔幽默诙谐地评论道:“炸开了乌云,惊落了太阳!太刺激了,太刺激了!演员如果不是人高马大,魁梧健壮底气十足,恐怕受不了这种职业;观众一定要有相当的承受力,否则很容易被吓昏过去的”。

      这就是陕西八大怪(或称关中八大怪)之一的“秦腔吼起来”的表现与效果。所谓“吼”意即音调高亢激扬、竭尽全力,奋发喷薄之意,势如脱缰之野马狂放不羁,势如破竹之干净利索,绝无拖泥带水萎靡不振之气。

      “秦腔吼起来”在陕西随处可见,非常普遍。过去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省城里工作的文员,人人都能“吼”上几段子秦腔。即就是今天,秦腔也没有退出人们生活的空间。虽然到大剧院去里观看秦腔表演艺术的观众并不多见,正规剧院下乡演出的机会也很少见。但是在民间秦腔演艺倒成为一种乐事,随处可见,兴盛火红。在城里,任何一个公园里都能欣赏到群众自发组织的秦腔表演;大街小巷里也都有秦腔社馆,每天定时演出。我原来住在西安市文昌门附近,文昌门跟前的环城公园里,不但有三五成群自娱自乐的小型秦腔表演团队,还有搭台唱戏的收费团队。每日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环城公园里却不再寂静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吼起来”的秦腔唱的人荡气回肠,意气风发。听的人也荡气回肠,意气风发。

      在农村,年纪大些的老人都能脱口而出一些秦腔唱段,因为听秦腔、唱秦腔是农耕时代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和精神享受。人们常说:“生活中可以没有油盐酱醋,但是不能没有秦腔”。尤其是红白喜事,丧葬典礼,都离不开秦腔表演来烘托气氛,往往因为秦腔而喜上添喜,悲上添悲。演戏的和听戏的一样投入,一样的悲哀,一样兴奋。秦腔犹如一剂催化剂,活跃着人们的思维与情趣,让人们血液沸腾,精神鼓舞。

      说一千道一万,言归正传,我们进入“吼”的主题。秦腔为什么吼?而且吼了上千年,从未改变过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和秦腔的起源有关而且和秦人的方言、性格和秦腔剧目的剧情有关。

      首先来说秦腔的起源,《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起源于黄帝后裔属于游牧部落,最早活动于甘肃,陕西一带。他们擅长驾驭车马,勇武善战,常常在广袤的西北平原上豪歌高唱,纵情狂呼。这种原本毫无目的、无拘无束、随心随意的抒情民歌经过两千多年的衍变逐渐形成秦腔这个剧种。

      秦腔发源的时间十分久远,大约在秦襄公创建秦国以前就存在了。秦襄公以前,其声调比较温柔低调饱含时代特色。秦襄公以后,其声调已经带有刚阳的时代特点,变得高亢昂扬。徐慕云在《中国戏剧史》中又说:“秦腔俗称梆子,孟固以其木梆为乐器而得名者也”,而秦腔真正成为戏曲剧种形成与唐代“安史之乱”(公元706)年间。当时梨园子弟都逃难到民间,把他们创造的戏曲与民间艺人所掌握的民间音乐,舞蹈结合起来辅之以故事情节,成为在关中地区流传的戏曲。

      经过宋朝,元朝两代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戏曲,“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已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予”,使得流传于民间的秦腔剧目在宫中频繁出演。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以后,“秦腔”这一剧种更是活跃与宫中和民间,特别是明末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又把秦腔作为鼓舞士气的军乐,带领士兵冲杀突击,走南闯北一路铿锵,士气大震最终推翻了大明王朝。为了庆贺倒明之举,李自成又把秦腔带入北京重地公演哗众取宠烘托喜庆气氛,秦腔当然也随之“名扬四海”。后来清军又推翻大顺政权,入主中原,经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时代,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带秦腔入京,他以精湛的表演艺术技压群芳,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当时北京所有的戏班都以唱秦腔来招揽观众,从此秦腔在艺术史上达到了最高潮。

      其次从方言来说:关中方言较其他地区厚实饱满。 “秦中自古帝王州”,不仅地区霸气,语言在外地人听来也具有生硬、直率、粗犷和霸气的成分。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对话言谈中而且体现在读音上,长安话的发音体现在牙齿,每个字都好像是从牙齿中咬出来的一样厚重,坚强。常把齿龈后的辅音读成唇齿音(sh---f),如“喝水”会变成“喝fei”,“睡觉”会变成“fei觉”,“武术”会变成“武fu”一样。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就是这样发号施令、不仅声若洪钟而且“咬牙切齿,威风凛凛。不说金戈铁马、万箭齐发,弓强弩壮了,仅仅关中话字字铿锵,力度显扬,就可吓退敌人于百里之外呀。用这样粗狂,霸气的语言来唱戏,一定是高昂激扬,无与伦比。

      从剧情和性格来说:秦人具有刚正不阿,耿直慷慨,坚韧顽强的性格。他们丝毫不掩饰内心深处最深刻的忧患和疾苦,最痛彻的愤怒与仇恨,最衷心地希望与憧憬,奋进与努力,斗争与反抗。不仅在行为上表现得比较简单粗暴,不拘小节,无拘无束。在秦腔艺术上表现得也比较直白放达,情真意切,正气浩然,豪迈壮烈。悲伤的时候吼一段秦腔,草木为之动容,江河为之倒流;兴奋的时候吼一段秦腔,群山为之起舞,白云为之飘飞。秦腔连着秦人的心、秦人的灵魂,秦人自古就是大气磅礴,义薄云天的,深厚的底气造就了秦腔的粗犷豪放;音域的高昂激扬等特色。秦腔不但体现秦人的粗犷,而且突出秦人的钢肠铁胆。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上述“吼起来”的唱法主要运用于男声唱段,特别是花脸这种表现忠义、忠孝的角色,这种角色要求演员用原始的,真嗓音演唱来表达爱憎分明的心理活动和 崇高的情操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慷慨激昂的特色。秦腔的一个“吼”字,吼出了精神,“吼”出了气质。

      时代在进步,秦腔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据秦腔专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赵杨武先生介绍如今的秦腔艺术不再讲究声嘶力竭、粗暴生猛的“吼”字了,更多的讲究音色的美感,发音的科学性了。秦腔艺术逐渐融合进去多种艺术元素,日臻完善文明,更具审美价值。“吼”起来的秦腔逐渐远去,但“吼起来”的精神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长久的记忆。

                2023.03.0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