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初一生(10):中學時代

天氣又變晴了,雖然還吹着北風,卻一點兒也不覺得冷,出門穿一件襯衫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啦。

晚上老婆去接上完自習課的孩子,我下樓倒了垃圾,便獨自去河邊散步。

出了門走四五十步,就到了河堤。河堤現在建成了公園。一條長長的寬大的馬路把公園和住宅樓分開。公園延伸2000多米,寬大約二十米,種了花草樹木,建了廣場涼亭。堤壩下建了一條人行小路和觀景臺。此時馬路上和小路上的路燈全開,我走過馬路,沿着涼亭前面的廣場下臺階,走到河堤小路上。此時,我正處在兩座橋中間的河邊。兩橋邊裝有彩色的燈帶,橋上的路燈也全開。我的周圍已經是燈光的世界,這些燈光倒映在流動的河水裏,鱗光閃閃。河對岸顯得漆黑,閃爍着零星的燈光,那是一個個村莊。就在那漆黑的村莊後有一所學校。現在是一所職業學校,而這學校的前身是一所中學。七十年代末,縣城的第二中學條件很差,我就是讀的初一至高三。如今,孩子在中學讀書,使我想起我的中學。如今,我看到河對岸的學校,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中學,心裏就會拿我的和兒子比較起來。

想到這,我頭腦裏突然有了一個這樣的想法:如果我的中學時代和兒子的中學時代能對調過來就好。對調過來,也許一切問題就解決了。那時候,我想好好讀書,可是條件十分艱苦,兒子現在條件好,正好可以爲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兒子沒喫過苦,正好可以讓他體驗一下,也許就能改變他的學習態度。


我進入初一的時候才十一歲,兒子進入是十二歲。要是兒子十一歲就和我一樣就進入初中讀書,並且只給他和我當時一樣的條件,那他肯定會產生非常大的落差。

上初一的時候,我住校,意味着所有的生活技能要會,洗衣服、喫飯、安排學習和睡覺時間。獨自生活在學校,出了學校就社會,所以面對的環境更加複雜。如果不學會自律,極有可能走上歪路。兒子現在只接觸了學校和家庭,根本就沒接觸過社會,他爲人處世的經驗缺乏,就要獨立生活難。只有當他經受一定的打擊考驗後,也許他纔會意思到“從小養成自律的習慣”有多重要。如果什麼都依照自己的性情去做,肯定是會放縱自己的。

我是先有社會經驗,又經過生活和社會的拷打,一下子生活條件好了,這樣倒回來,肯定會珍惜學習的機會,做到自律。如果是這樣,那我就不會在到了初二年級,因爲跟壞了玩伴逃課,導致學習成績從班上第一掉到班上倒數幾名。還好,在初三的時我清醒了,開始慢慢地補回來,學習成績纔上去一個很大的臺階。

我們要對調初一的生活,只是一個猜想和打比方。每個人要做到自律主要靠自己,條件和環境只是次要條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