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關係,爲什麼具有致命吸引力?

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裏是朱老師第1974天早安問候。

觀察生活中的關係,會發現很多人覺得既痛苦,又離不開。

他們有的會這樣表達:

雖然我老公控制慾很強、限制我的自由,但是他還是對我挺關心的;

雖然我男朋友總是玩消失、不回我消息,但可能是我對他的需求太多了、讓他有壓力吧;

儘管我只是個“備胎”,但她煩心的時候總會找我,也算是心裏有我的。

很多人都像這樣,在關係中降低底線、讓自己受委屈,將選擇權交給對方。

稍留意就會發現,在關係中受委屈的人比比皆是。

比如:要忍讓的婚姻;有條件的愛情;斷不掉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是痛苦的。但對於一些人而言,痛苦的關係似乎是他們的魔咒,身在其中進不得,退不得。

這樣的關係不會給到賦能,卻會消耗你。

即便你小心翼翼,也很難得到期待的迴應;你投入很多,卻收穫總是有限;你努力滿足對方、卻壓縮自己的要求;你對他人的情緒敏感,卻忽略自己的感受。

這樣,你的努力會讓自己的狀態變差。

你的期待得不到滿足,你會委屈、痛苦、自我懷疑;你在這種狀態停留時間越長,越感到心理失衡。

那爲什麼就離不開這樣的關係呢?

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痛苦的關係對她有特殊吸引力的。

爲什麼呢?

首先,可能是因爲很多人的生命裏太缺少深度連接了。

這樣的人對另一個人固執的堅持、堅定的守候,會讓她認爲他們的關係看起來變得深刻而牢固了。

其實,這背後真正的需要,是希望自己成爲被對方堅定選擇、固執偏愛的那個人。

這樣想是取決於孩子生命最初與第一個最重要養育者的關係決定的。

原初的母嬰關係,就像命運的雛形一樣,成爲今後的人生中不斷複製的模板。

在母嬰關係中,深度的連接意味着自己可以真切地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力是可以延伸到對方那裏,而且被接納和歡迎的。

嬰兒具備了這樣的基本感知,纔可以專注地投入到原初的關係,而後也被這種感覺帶到了其他各種關係中。

如果在和媽媽的關係中,這種感覺沒有被充分表達,在成年後的現實生活中,他們可能與任何人的情感連接都是很單薄的。

他們內心隱藏着對深層連接的渴望,但又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加強感情。

而低情感密度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對深刻關係的找尋和製造,是尋找自我的一種方式。

不僅如此,哪怕覺得關係痛苦也要留在關係中,可能是想證明:我是好的。

這是很多明明感受到痛苦、卻不肯放棄的人背後的深層動力。

如果一個人在關係中被尊重和愛過、有過好的感受,這樣的好感覺可以被內化。

那些很好完成分離個體化的人,都經歷了將好的情感體驗內化爲精神養料的過程。

沒有內化過好的體驗的人,便會糾纏於外在的評判與標準中,難以擁有自己的價值與尊嚴。

所以,越是在關係中得不到,就越有糟糕的感受,越身處負面的關係,也就越有自我證明的渴望。越是糟糕的關係,往往就越難斷掉。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有這樣的感覺:“沒有他,我感覺找不到自己。好像只有他在意我、迴應我,我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存在的,有意義的。如果失去了這個人,會感覺恐懼,世界會變得一片死寂,自己像留在了虛無和黑暗中。”

有這種感覺,是你早期融合狀態裏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在你的親密關係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嬰兒的生存是完全依賴撫養人的。成人是告別這樣的共生關係的。如果你沒有處理好共生關係,也就沒有處理好喪失,你的人格也不能獨立。

如果你想修通這一切的關鍵,在成人後的內心世界,要重新完成一次內化和分離。

內化後,再離開,重新實現一次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在心理上有過“離開”的體驗,纔是走進關係的起點。

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纔有能力自己掌控自由的親密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