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真知灼見於細微,終此一生爲“孫子”

在《封神演義》中有很多戰爭的場面,兩方對陣,多是將軍對戰,只要打敗將帥,就可贏得戰爭。

此時的戰爭打得比較斯文,雖帶戰士上千,但主帥之間的對決就可以分勝負,不造成人員傷亡。這時的戰爭是以和爲前提,不是以打敗對方爲目的,而是爲了合併,共同管理。

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叫陣的說法。開戰前,先下戰書,約定打戰的時間,雙方再進行戰鬥。可見在《封神演義》裏的戰爭形式還是點依據的。(看劇偶得,算不上史料,也不知真假。)

由此可知,一是戰爭中將帥爲主要作用,二是戰爭的形式與現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與《孫子兵法》中的很多知識重合,與此同時,看黃樸民教授解讀的《孫子兵法》,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我看的是《黃樸民教授精解<孫子兵法>系列》全二冊,包括《孫子兵法譯註》和《孫子兵法十八講》。

《孫子兵法譯註》,顧名思義,就是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解析書。本書以題解、原文、釋義、註解、札記幾個方面爲重點,分析全書。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每篇的開頭都以題解作爲提示,告訴讀者這一章大概是什麼意思,從什麼地方着手去看。

原文和譯文,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對於初學者來說,左右對比,逐句理解,有利於讀者深入瞭解。

釋義是對文中字詞的解釋。札記是作者本人對《孫子兵法》數十年的獨到心得。

《孫子兵法十八講》,相對前者來說,這本書是一個進階版。作者從歷史變遷中孫子兵法的變化、孫子兵法思想的具體分析、孫子兵法與其他文學思想和軍事理論的對比等三個方面解析此書。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孫武所寫,但歷史上爭論此事的人不在少數。《左傳》《國語》等書對孫武的生平事蹟從未涉及,《孫臏兵法》在魏晉以後突然消失,兩個孫子被讀者所混淆,現存《孫子兵法》帶有戰國時期色彩,凡此種種,讓人生疑。

在《史記》中有孫武的生平,篇幅過短,涉及方面太少,不能讓人信服。缺乏史料的佐證,讓孫武這個人和他的著作變得撲朔迷離。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古墓中出土的漢竹簡,其中就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從竹簡的修復中得知,確有孫武此人,以此爲證,與現今流傳的《孫子兵法》對比,雖有有諸多不同之處,卻可證明確有孫武其人。

歷史久遠的古書,經歷朝代的更迭,後世人的研究與更改,每個朝代對應的事物與理解,謄抄變異,讓這本古書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經歷千年的洗禮,它可能已經不是曾經的它,但它現存的價值仍然不可小覷。每一個版本的它,每一個朝代的它,都是合乎情理的。

由於版本甚多,在選擇這本書的時候,就應選擇流傳甚廣的版本。現如今有竹簡本、武經本、十一家注本三個版本,黃樸民教授所解析的正是孫星衍、吳人驥所校的《孫子十家注》。

《孫子兵法》的內容無外乎是關於如何作戰如何準備如何用計之類的兵家法則,爲何會流傳至今,並且到現在還如此火爆?

其主要原因就是此書不僅僅是一本兵書,還包含大量哲學思想,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現實生活,或者公司管理層面上,都可以起到啓迪和讓人思考的作用。

作者在解析這本書時,着重提出不要以固有的觀念來看此書,要從書的整體性、邏輯性、辯證性來理解,不能以偏概全固守成規,要靈活地運用書中的知識,辯證地看待經典作品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爲歷史學博士的作者,先後師從黎子耀、王仲犖、田昌五、楊向奎先生,是國內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出版了許多有關《孫子兵法》的著作,單看簡介就知道黃老是一個多麼熱愛《孫子兵法》的人,以及他在此研究上付出的時間與心血。

這兩本書中有衆多古代史書的書名,頁末上的註釋,詞句從何引出,都是有理有據的,令人信服。由此可見,作者在此書上的研究,並非一朝一夕。

令我感嘆的不僅是作者對於全書的理解和整體性的闡述,還有作者對字詞和句讀的細微解讀。一個字的誤差,可能對於大衆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在學者眼裏,它就是一個重大發現,它就會變成時代裏的某個印記。

這不是吹毛求疵的怪癖,而是一個作者對於史料作品的嚴謹。這不到6000餘字的《孫子兵法》,連貫在一起,卻讓千千萬萬後世人進行研究訂正。

縱觀全文,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對《孫子兵法》研究創造的結晶,這是進一步的昇華,同樣也是讓讀者朋友們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全面的瞭解《孫子兵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