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陈侯古院


  用陈侯古院,来记叙陈村一座又大又古的院落,估计百分之百的人都不知道是哪一座院子,因为,我也是为了记录这座陈家老院,基于自己的调查了解,首次,想到了用这样的名字,无论从家族传说或碑谱记录,无论从独特地理位置或遗留古物现状都可去印证。当然,正确不正确,仅仅是我个人的推测,有待于陈氏家人去搜集,去思考,去验证,以得到更多的证据确认。

陈侯大院位于古陈村的村东边缘,陈氏老坟穆凹坟左峰之下,与坟场相距不足半里,可以说就是坡上坡下,至今院中西尚留一条向北的通道。这也是陈姓氏族开疆扩土,驻扎时坟宅相近,守孝敬祖的一种传统;当然,也有历史背景所致,新版《洪洞县志》记录,陈村古时为焦、杨(阎)、柏姓杂居,后来都迁走,宋时陈姓从河南迁来,随叫陈村。可以想象焦阎柏来的早,居村中心,而陈姓来的迟,居村偏东,姜郭两姓更迟,只能居西了,那时人员希少,植物茂密,各姓氏驻扎相近,但不一定相连,相互之间总有一的路程,住宅周围多为田地,陈家就从此院开始向西向南发展,直到解放时,以泊池北楼坡儿为界,村中及东边几乎都是陈家的田产房院,原焦阎三姓的田院几乎全部被陈家纳入囊中。

  陈侯古院如今已破败不堪,五孔北窑,在上世纪中期已进行过修建马面,但从现有东窑看,建筑时间定在六百年以上,就从窑中地面漫砖的凸凹不平,砖缝整齐雪白,院中堆放石条、古砖、石槽等等可以想象,原先的讲究和富有。特别是现存的青石狮鼓门礅,斑驳陆离,沧桑悠远,古人凡事遵循礼制,讲究门当户对,这对门礅别致灵巧,瑞兽爬卧,是典型的元代造型(有待鉴定),一般只有中高级以上将领,才可以在帅府门前安放。  

这个门礅是我想到穆凹坟,穆凹坟这条窊,一直叫枣窊的,而穆凹坟这一块儿所以叫成穆凹坟,这个名称起源于陈家祖坟墓碑(大元1323年立)上的穆字和地形,形成于坟场的规模和气势,盛名于我陈氏后人祭祀和威望。前边多次讲过龟驮碑,规格等级也是很高的,外地人听了都会误认为是穆姓人的坟哩,其实,恰恰是这个穆字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尊贵。

一个穆字除了表达了本意丰收、和美、兴旺等美好愿望外,碑头用一个穆字而不是用大元、大明、皇清等类似习惯用法,可谓自成一体,别出心栽,用意深远。主要说明了我族墓葬采用周朝以来,贵族遵循的昭穆制度,用穆而不用昭,正好应在,以始祖陈德为中心的左昭右穆排列,二代四代居左为昭,三代五代居右为穆,刚好是第五代人立碑人的穴位上。当然,兄弟之间祠堂牌位,住宅居住、座席排位等等直到今日也是类似排列。  

可能有人还记得穆凹穆南,有三孔村中唯一独立而向北的砖窑(二十六陈向舜小名官官所有),家传这是最早的户院,以此窑为点,陈家所有古老窑院都以穆凹穆为中心而建,直到现在穆凹坟东西南北方向,所有房院也几乎都是陈氏后人的,同样以穆凹坟为中心。唯独穆凹坟中心所建房院为其他姓氏所居,冥冥之有,或许就有安排,据说穆字碑碑文前,有"永远证″三个标题字,是何用意,就值得我们陈氏后人去体会了。

  最为关键的是碑上记有万户侯内容,陈村也自有万户侯邑雅称。相传万户侯曾带领周围村民,开山造田,引渠修路,就是从立碑修坟的高规格上推测,也少不了建窑建院,改造居住环境。再回到陈侯老院,西北高,东南低,前堂开阔明亮,西北高有靠山,藏风聚气,也便于在窑后深挖洞穴,存藏物品,适合当时地兵荒马乱、物资匮乏的现实生存环境,是建造房院最简洁的首选。同时填平了穆凹坟前案一个低凹拐角,延伸了明堂,提升了案山,院窑顶之东曾建了阁楼,其不是一举多得,真如此,此院作为陈侯老院就无须置凝了。  

穆凹坟立碑至今年已整整七百年,几百年来,岁月沧桑,风雨侵蚀,这座院落经过多少次修建改造,住过了多少代陈家之孙,我们已无从查起,不得而知。从古陈村东牌楼进村,踏上石子道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陈侯古院,大院外,地面宽阔敝亮,没有任何建筑物,开门见山,可观南山全貌。东南前方的牌楼院呼应相望,如宫殿楼阁,西南为陈氏家族住宅群,是何等壮观。

这座院还是全村唯一开南大门的二进院落,(与村中阎知院相似),大门我有点模糊影响,应该塌陷好多年了,进了大门,右手有一小门进入东厢院(二十四陈苏恩院),直行向西则进入主院,可见主院南曾有南厦和单独小院,这种设计布局,足见当时人口众多,并有雇工和车马房舍的安排等等。现在能追忆到的,院东为中门,院西为西门(二十七陈涔虎老院),此院主要为东门人所有居住,可以在家谱或石碑楼中查到,主要居住人在二十二世时,文才武举多人,可惜光绪灾荒年中,这一支人目前已伤亡较多现以无后人,以致后来,这座院开过村私塾、办过乡村医院,也为村民做过很多贡献。  

现在,陈侯大院里住着学敏叔,因为修家谱之事,我曾多次上门拜访,也留心观察,石子道已面目全非,且不通畅,在牌楼处隔断,极不方便,好在院里向北的通道仍在,可走捷经。周围房院大多破烂不堪,少有人居住,相对附近的人,我所知道的可能只是皮毛,尚许更多的家人提供线索证据,加以印证。但我也可肯定的是,从这座的朝向定位、结构布局、建造特点、古老苍桑、奇特少见等等,都足以说明这座大院在陈村陈氏家族史上,一定非同一般,非同凡响。    

在续修陈氏家谱中,有感于现今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村中人员急促减少,很多人常年在外,有家难回的困境。很多家人建议恢复修建陈氏户院,或建立陈村陈氏文化传承中心,以激励我陈氏子孙发扬优良传统,寻根祭祖,承前继后,继往开来。我在想,村中闲置庭院确实不少,而此院必定会不负众望,不负子孙,好在此院前,恰好有三棵正值壮年的杨槐树,能够象征我陈氏三门亲人,三足鼎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光明前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