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詩經》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06

《詩經》在語言形式上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詩經》以四言爲基本句式。同時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參差變化,長短自如,靈活運用。

詩句以四言爲主,間以少數雜言,例如“殆及公子同歸”、“胡取禾三百座兮”等。

在用韻方面,一般是隔句用韻,這樣韻律整齊而有變化;四言隔句韻就成爲後代詩歌的基本形式之一。這個不舉例了,《詩經》基本上都是這種句式。

其次,《詩經》通常採用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所謂重章,並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羅列一篇,而是改變或替換一些字詞後,以形成反覆詠歎的情致。這裏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字詞雖變而意義相同;一是改變字詞後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係。

例如《鄭風•風雨》:

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廖。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一共有三章,每章僅換了幾個字,從一唱三嘆、迴旋迭宕中表達“風雨故人來”的主題。這是《詩經》的特色之一,也是以後歷代民歌的特色之一。

再次,《詩經》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有自然的音樂美。其用韻的基本模式和規律,實際上成爲了後代詩歌音韻的準則。

此外,《詩經》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詞彙豐富;二是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字的大量運用。這些特色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更細膩地傳達出詩人曲折細微的情感和物象的風采。

例如《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愛情詩,先以蒼蒼的蒹葭起興,再寫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叢裏,似見非見,時隱時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這首詩是用反覆重章來表現懸念迭起的,“蒼蒼”、“萋萋”、“采采”近義;白露“爲霜”、“未晞”、“未已”,內容也差不多。總之,這首詩的重章整齊、淺顯,讀起來節奏明快、動聽。

另外,從“白露爲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着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而且,它還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