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份證長啥樣?沒有照片,如何分辨誰是誰?

在現代社會,爲了更好地維護秩序,人人都擁有一個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這個東西就叫“身份證”。當然,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在美國主要以社保卡或者駕照護照來作爲身份證明。

隨着科技的發達以及法律的完善,現代社會想要冒名頂替別人的身份越來越難,比如指紋、影像以及DNA大數據的建立,可以更準確地識別每個人的身份,這對保障社會秩序、公民權益和法律的實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義。


但是古代的科技落後,法律也相對不怎麼完善,那麼古時候的人,他們有沒有身份證呢?如果有,那時候沒有照相技術,他們又怎樣分辨誰是誰?如何確認各自的身份呢?本期內容就與您一起來看看古人的身份證,到底長啥樣!

雖然說古代沒有電腦,也沒有網絡,更沒有什麼相片和指紋數據庫,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身份證,古時候對人口的管理,其實非常嚴格,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大約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兩次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法令,就是對當時的戶籍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變,發明了讓天下人聞之色變的“什伍連坐法”。


什麼叫什伍連坐法?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以五個家庭爲“伍”,十個家庭爲“什”,只要其中有某一家裏的人犯罪,所在什伍的其餘家庭都應該主動監督檢舉,否則一律連坐視同共犯。

有人說,那要是有人犯罪,趕緊逃不就得了,反正那時候沒有相片也沒有指紋,隨便僞造一個身份應該也發現不了吧?事情可沒那麼簡單,因爲商鞅變法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給每一個老百姓,都發了一個叫“照身帖”的小玩意。


這個東西是由一塊竹板打造,上面刻有四項非常關鍵的資料,註明了持有者的姓名、職業、畫像和籍貫,其中的畫像,就是現在的相片,不過是由專業畫像師繪製,逼真程度,當然比不了現代的影像技術,但是也能把一個人的相貌特徵反映出來。

沒有照身帖的人,在當時寸步難行,可能連村口都走不出去,因爲任何一個關卡,都有官府的人查驗身份,覈實登記之後纔可以通過,而且你想要住店或者找一戶人家投宿,都需要出示照身帖,接納的酒店或者百姓,同時要上報官府,否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照身帖的發明,有效管控了流民和盜匪,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身份證”。


從戰國時期的照身帖開始,身份管理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去,只不過每個朝代都有一定的變化,比如隋唐時期,改成了更爲耐用的金屬材質,因爲最早的照身帖是竹製品,不但容易磨損,還容易受潮腐蝕,所以到了隋唐時期,就大量採用銀質或者銅製,名字也發生了改變,叫“隨身符”。

比如唐代,根據形狀和材質,分別叫銀兔符或者銅魚符,武則天時期又叫龜符。這裏還有個非常有趣的小典故,由於隨身符的材質,是根據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採用不同的材質,當時,三品以上的朝廷官員,採用的是黃金材質叫“金龜符”。

如果誰家的女兒嫁給了當朝的三品大員,就叫嫁了一個“金龜婿”,從此以後,金龜婿就變成了身份高貴的女婿稱謂,所以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說“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不過要說明的是,隋唐時期雖然有隨身符,但卻並沒有像戰國時期的照身帖一樣普及到所有的百姓,但是對一些特殊行業的人士,還是有專用的身份證明,比如僧人的度牒、船戶的腰牌,這些主要是針對流動性比較大的那種人羣。

古時候一般的老百姓,其實流動性非常小,想要證明自己的身份也很容易,比如官府的戶籍冊,自家的地契,以及街坊鄰居的相互指認,這些都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此後歷史上還出現過各種牙牌、腰牌等用於證明身份的符牌,直到民國時期的居民證和現在的身份證,總而言之,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