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藝術,讀《霍克尼論攝影》(增訂本)

二姨七十年代結婚時拍了一組藝術照,那是在黑白照片上面着色,就像舞臺上的花妝那樣僵硬和誇張。2006年女兒中學畢業,爲了增加儀式感,特意去影樓拍了一組寫真,不用再手工着色,卻同樣營造如夢如幻的仙女模樣。最近幾年去參加婚宴,現場佈置的新人照片都似電影明星一般美侖美奐。自從手機攝影功能的越來越優化,拍照已經從慈禧太后時稀罕事,變成了如今隨時隨地記錄生活的一項工具。那麼藝術家眼裏的攝影是怎麼樣的呢?什麼樣的照片纔可以稱之謂藝術品?我們一起來聽聽著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怎麼說?

《霍克尼論攝影》是保羅喬伊斯,和霍克尼對談十七篇的記錄,內容關於霍克尼的圖像思考和影像實驗,展現了一位多才多藝、創造力十足的藝術家,在探索攝影可能性的道路上可以走多遠。我對繪畫和攝影都是外行,走進羅浮宮也欣賞不出那些名畫的妙處,家中掛了幾幅山水畫和靜物畫也是附庸風雅之舉。這本書讓我學着從時間、空間、詮釋世界三個維度去欣賞一幅畫,看待攝影作品的藝術性。

攝影的特點是真實性和表現力。霍克尼是畫家兼攝影師,他認爲,一個藝術家拿起相機,是要用相機來重新闡釋這個世界。大多數攝影作品都力圖達到真實——而“真實”恰恰是霍克尼通過五年的大量創作去推翻的一個概念。作者喬伊斯通過持續二十年跟蹤霍克尼,觀看他的藝術展,和他面對面談話,認識到霍克尼最大的特質是探索攝影的本質和邊界。自諾德勒畫廊在1982年舉辦的霍克尼展覽上展出的所有作品,以及霍克尼此後創作的成百上千件攝影作品,在本質上都具備一個革命性的元素,那就是他同攝影既定的“寫實主義”這一觀念自覺地進行永不停息的鬥爭。霍克尼打破了死板的教條——固定的、毫無偏差的視角——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所見來重新建構世界,而非單個的鏡頭所捕捉到的面向。

他實驗拼接照片,試圖打破攝影的侷限,將其視作一種更加豐富和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他舉例中國的卷軸畫,象《清明上河圖》那樣,人站在畫前就彷彿走進畫裏,一路行一路看,看到小飯館有人喝酒,有小販送外賣,有馬兒從郊外走來,河裏有船兒行駛,船工在划船撐槁。人看房間的佈置,或者看大峽谷的風景,不可能如照片那樣單點透視,而是上下左右的散點透視,視頻也是單點透視,表現不出人的身臨其景的感受。他從拼接照片開始,嘗試新的技術手段,如多層曝光,立體拍攝和拼貼等,不斷拓寬攝影的表現方式。他的攝影作品是一種敘事,一個故事。你在觀看的時候會走動起來,從一端走到另外一端。它不僅僅是一張照片,它是抽象的,是風格化的。在某種程度上,其觀念建立在立體主義的基礎上,因而會對事物進行過濾,直至抵達其本質所在。

立體主義是畢加索的創作流派,畢加索的畫讓人看不懂,因爲他不僅畫這個人的正面,還畫她的反面,看起來很抽象,沒有受過藝術訓練的人根本看不懂,太神祕了,他的畫立足於表現人的本質。霍克尼也屬於立體主義藝術派,他探索的是藝術和世界的關係,相機不過時他手中像畫筆一樣的工具。他試驗用照片拼貼構建空間,可以像油畫那樣不斷再創作疊加,把一物拼貼到另外一物之上,去表現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拓展。

霍克尼對攝影的執着和探索精神給我留下深刻映象,他是一名世界盛名的藝術家,不滿足於傳統觀念和手法,不斷學習,實驗、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社會上不理解,朋友們不認可,也不會給他帶來財源滾滾,但他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思考藝術、政治和社會的議題。因循守舊的藝術之路很保險,但不會開宗立派。比如:臨摩王羲之的字能夠達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會成爲大書法家,只有融會貫通自創一體,才能成爲一派宗師。

攝影和繪畫藝術不是現實的再現,文學藝術也是如此,小說不是現實生活的記錄,而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詮釋,表現的是情感需求和交流慾望,藝術的本質是積極向上的。攝影作品的抓拍有時會表現殘酷的場景,如戰爭的慘狀,災難的畫面,會產生道德問題,因爲攝影師就在現場。霍克尼強調攝影師的責任和道德準則,需要保持對被攝影者對象的尊重和理解。他熱愛攝影,在攝影領域深耕,用畫家的眼光看攝影,又用攝影的技術推動繪畫,兩者相互交融,使他的攝影作品有時間的凝結和空間的拓展,他的畫作有攝影的逼真和立體的表現。

大衛·霍克尼或許是英國在世最著名,同時可能也是最偉大、最廣爲人知的藝術家之一。不論在什麼時候,都會有至少一場他的重要展覽正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舉辦。霍克尼在攝影方面的探索和發展拓展了攝影的邊界,使攝影不僅可以作爲真實的瞬間記錄,也可以凝結時間和空間,更可以用來詮釋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