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那漫漫長河中流淌的血與淚

1:1實景搭建,共包含68棟建築,佔地面積200畝的拍攝場地,2400多臺霓虹燈,50000多米的電線,長達200米的“人工蘇州河”,300公斤的煙油,5噸廢報紙,5萬個地面子彈點,10年的準備,4年的製作,3次的撤檔,以及730個日夜的拍

原创 德國訪學| 帕村之行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是高中時期吧,德國和日本便是我最想去的兩個國家。而這次假期,我也有機會親身去往德國一探究竟。下飛機的時候,同行的一個學妹對我說,這十幾天的經歷彷彿就像是在昨天,就彷彿像一場夢一樣。也許對我來說,這十幾天,就像一場

原创 無意的心,加害的手

——觀黑鏡系列片《全網公敵》有感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由麥德斯·米科爾森主演的丹麥電影《狩獵》的觀後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謊稱她的老師性侵了自己並使得老師最終身敗名裂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人言可畏,也一次又一次見識到了輿論的力量。然而,就

原创 最好的選擇,唯一的稻草

                ——觀紀錄片《高考》有感最近幾天,前字節跳動的員工郭宇突然上了熱搜。他在高考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編程生涯。在14年進入字節跳動公司之後,由於公司的估值漲了幾百倍,他也徹底實現了財務自由。28歲的他,於今年2月從

原创 一遇霸王負此生

——觀《霸王別姬》有感聽聞這部電影已是很久之前,這部以9.6分的評分在豆瓣評分榜久居第二的電影似乎也值得所有人一看。終於,在不久前,我也終於抱着虔誠的心態仔細地欣賞了這部藝術片。初看這部電影,僅僅三十分鐘時,小豆子(程蝶衣)唱出那句“我本是

原创 有罪的狩獵場

                  ——觀電影《狩獵》有感在講述這部電影之前,先來聊聊邁克爾傑克遜。提起邁克爾傑克遜,衆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著名的歌唱舞蹈者,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還有他的慈善事業。而擁有如此多的頭銜和光環的傑克遜也

原创 下一個春潮,會是春天麼?

——觀《春潮》有感小時候,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問大人這麼一句話:“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後來,漸漸明白了,無論是多偉大或者多平凡的人,都是立體的人。所謂的偉人,也和普遍人一樣,有着七情六慾,有着日常生活中的一面,以及和我們一樣擁有的不爲人知

原创 行爲的藝術勝過意識的驅動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提到心理學,相信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名字一定是弗洛伊德。《自卑與超越》一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正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然而他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在

原创 赤字其文 赤子其人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次接觸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都是在初中的那篇《端午的鴨蛋》。當時就特別喜歡汪先生那種詼諧、質樸的文字。讀起來十分接地氣,但又不絲毫不影響美感。汪先生被譽爲“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原创 《半生爲人》| 漸行漸遠的八十年代

如果說張愛玲的作品是上世紀中國文學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徐曉的《半生爲人》描寫的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那一批文青“從不懷疑中產生了懷疑”,在那個時代潮流中掙扎的故事。說起來,它似乎算不上不食人間煙火,而它恰恰是在這煙火氣中,脫去了一切荒誕和殘

原创 傷害孩子的,不是離異,而是人羣的眼光

最近好像是離婚的高潮時期,像我一個很少關注娛樂圈的人都聽聞了各種離婚的聲音。我個人一直着眼於探求特殊人羣的背後的諸多問題,當然,離婚人羣也不例外。我個人一直所持的觀點是,對於離異家庭的孩子身心造成的影響,並不來源於離異這件事情本身,而是父母

原创 一個人的傾城

有人會覺得,張愛玲的文字就如同她的性格一般孤高和難以讀懂。誠然,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她的確算不上是一個“接地氣”的作家。就像在書的封面上著名作家葉兆言寫的:“她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生重重的嘆息。”張愛玲的一生,在常人眼裏,都可以用

原创 2019-05-22 竹桃苑二部值班文評

此次值班總共受到文章三篇:1.建頤——《生命的缺失》推薦語:我想,一個心中充滿愛和親情的孩子,即使生活中遭遇不快,他也不會輕易去選擇輕生,因爲,他心中還有一份柔軟,他還有溫暖的去處。簡評:作者親眼目睹了一場小區門前的自殺事件,並對現階段的教

原创 宴席過後,我們的時代

——讀《送你一顆子彈》有感每次都是在閒暇之餘,偶爾翻閱下這本書。因爲這本書本來就是劉瑜博客集的產物,比較碎片化,因此,我閱讀此書的方式也比較碎片化。如今,在每次與書中內容的不期而遇之後,不知不覺也到了最後,看到書中後記的時候,突然發現有種自

原创 2019-04-24 竹桃苑值班文評

此次值班受到美文一篇,來自布考拉的《嘿,請叫我布考拉》。推薦語:嘿,我就是一個如考拉般喜歡安靜和獨處,一半明媚,一半憂鬱的姑娘。請您不妨叫我一聲“布考拉”。簡評:在此之前,作者布考拉的網名叫“籬若”。作者在文中提到是之前翻閱古詩詞和《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