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傾城

有人會覺得,張愛玲的文字就如同她的性格一般孤高和難以讀懂。誠然,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她的確算不上是一個“接地氣”的作家。就像在書的封面上著名作家葉兆言寫的:“她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生重重的嘆息。”

張愛玲的一生,在常人眼裏,都可以用悽慘二字形容。生於落寞貴族世家的她從小就在極其不和睦的家庭中,積累了不少的陰影。她的父親張廷衆是清末大臣張佩綸之子,母親黃逸梵是李鴻章的外孫女。兩人都誕生於清朝貴族世家,卻在觀念上截然不同。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比較歐化,可以說是是當時的先進女性。父親張廷衆則守舊,而且碌碌無爲,抽大煙。這個所謂的貴族之家,再也無法延續往日的輝煌。1930年,在兩人的離婚下,這個貴族世家分崩離析。而10歲的張愛玲不僅經歷了這一切,還遭受到這個家對女性的歧視,以及本不該她這個年紀該承受的身體與精神上的暴力。

隨着年紀的增長,這個年輕的少女與家庭的矛盾日益增長。她對這個家徹底失望了,然而她卻無法逃離這一切,她被囚禁了。

張愛玲的小說中許多人物的原型,以及故事的情節就是以自身的實際經歷爲原型創作的。當我看到這段囚禁的歷史,我不由得想起了《半生緣》中,曼楨被曼璐囚禁的那個片段,不禁感嘆:

那些被歷史所銘記的人們,他們表面有着常人所無法觸及的輝煌和成就,但實際上,他們卻不能像普通人一樣體會我們時刻能體會到的人間溫暖。也許上帝是公平的,一個生活在溫柔搖籃中的張愛玲,即使擁有極高的天賦,是否又能寫出那樣的文字呢?

1939年,張愛玲考入了港大,然而由於戰亂,並沒有能完成學業。從那開始,她正式開始了她的漂泊,甚至是流亡之旅。香港,上海,美國,不停地輾轉。從她的個人經歷來看,我似乎更能理解她的文字得以成爲當時文學界一股清流的原因。從小厭倦了爭吵、鬥爭,早熟的張愛玲性格就是嫺靜,不易接近的。在戰爭期間,她更多的是對此的厭倦,她對政治不感興趣。就像她晚年,害怕別人找到她的住所,拒絕採訪,只是想在那一片狹小的天空靜靜享受屬於她自己的一瞬間。

我想,當時的那些輿論對於她來說是殘忍的。黑暗的家庭對於她的傷害,生活上的拮据,全身心投入一段戀愛卻最後因爲大衆的眼光不得不離開祖國,這樣的經歷算得上是殘忍的。而張愛玲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在當時的時局下,出現了這樣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隨着時間的推移,時代和一批又一批新的讀者最終還是認可了她。

張愛玲,名字是Eileen的英譯,她很小的時候改了自己原本“張煐”的名字。就像她在過完這一生,將自己灑向大海一樣,對於每一個愛自由、愛自己的年輕人來說,都會對這樣的一位女子心生敬意。這也是文字之外,一個作家的人格魅力。

對於張愛玲的一生,我們時常會哀嘆,會惋惜,而她帶給我們的另一個世界,卻會永遠存在下去。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能有這樣不帶焦火氣味的一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