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概念及趋势

国际结算概念及趋势
国际结算:应用一定的金融工具(汇票、本票、支票),采取一定的方式(汇款、托收、 信用证),利用一定的渠道(通信网、互联网),通过一定的媒介机构(银行或其他金融 机构),进行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收付行为,从而使国际债权债务得以清偿。

国际结算的趋势:
(1)信用证结算方式逐步出现边缘化的倾向
       由于当前国际贸易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对进口商来说意味着费用高、占压资金大、手续繁杂等不便,便依赖自身较强的议价能力逐渐减少使用信用证。信用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使用比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北欧只有11%,欧盟9%。
(2)国际保理、保函等国际结算新方式逐步取代信用证结算的主导地位
       国际保理是贸易融资中的主要产品,能帮助出口商获得无追索权的,手续简便的贸易融资,出口商出口货物后,可获得80%的预付款融资和100%的贴现融资,出口商借助保理业务可向客户提供赊销(OA,Open Account)、付款交单(DP,Document Against Payment)、承兑交单(DA,Document Against Acceptance)等结算方式,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对进口商来说可使用有限的资金购进更多的货物,也节省了因开立信用证付出的高额开证保证金。
(3)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益增多
        国际结算方式的混合运用正日益增多。如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部分货款采取托收结算;或部分货款采用T/T预付款结算,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等。混合结算方式有点在于使买卖双方分摊一些结算风险和成本,有利于双方达成可接受的结算方式合约。
(4)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都使用了SWIFT系统,具有自动加押核押等安全功能。
(5)国际结算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
         一方面,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汇率形成机制不健全,在政府有管制的浮动汇率机制下,国际结算所使用的货币兑换成本和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外汇汇率市场化机制在逐步完善中,汇率的浮动区间在逐步增大,货币贬值或增值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还冲击各国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环境,因此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增大。
(6)跨境人民币结算日趋普遍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的情况下,为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国务院2009年4月起开始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人民币试点,境外暂定以港澳和东盟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目前试点范围也已扩大到浙江等18个省,境外扩展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本文来自于《国际结算(第六版)》
苏宗祥 徐捷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