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商學院(4)--最高價不是用來賣的

盒教授:“同學們,課間休息的時候大家考慮一個問題:大家經常出差,都會選擇住在附近的酒店,假如今天你到某地出差,需要選擇住一個晚上酒店,這家酒店有兩個價格選擇,1、70元1小時,2、120元一天。你們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好,下課休息10分鐘”

“大家思考的怎麼樣了?盒仔你來說說你的選擇”,盒教授說。

盒仔:“這個我肯定選擇付120元啊,住一個小時要70元,一個晚上才120元,多划算啊”。

“大家應該都會和盒仔一樣選擇付120元吧?”

“嗯嗯嗯”、“是是是”、“對對對”……

“這就是接下來要給大家講的價格錨點。喜歡購物的朋友們會發現一些商店總會擺放些精品的同類商品,它往往會被標上天價,這個價格往往是其他商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商家要靠他賺錢?顯然不是。那它的作用是什麼?我們把這種做法叫做‘錨點’,那麼何謂‘錨點’?


講述他之前我們先看看下面的例證,有家電商以產品質量好,他們賣一種神奇的烤麪包機售價1499元。他們後來新增加了 一種稍微大些的型號,售價2299元,猜猜後來怎麼樣了? 2299元的滯銷的一塌糊塗,你又不是麪包房,要一個大型號的幹嗎?可是1499元的銷量幾乎是2299的15倍以上。”

“上面的這個例子中的2299元即爲銷售的價格錨點,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這個錨點的時候,大家念念不忘,覺得太貴了很不划算,可是後來放上了2299元的,1499元的就不是那麼貴了,人們會說服自己,這個不錯很有用,2299元有的功能,1499元的全都有,爲什麼不選它呢?2299 元的儘管沒有幾個人買它,但卻進步了消費者願意爲麪包機支付的價格。

“早在1992年特奧斯基等人發表論文陳述了一些觀點,總結出了零售的兩大原則:1、避免極端;2、權衡對比。

盒教授接着分析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先來看看避免極端:當消費者對產品不確定的時候,他們會避免購買最貴或者最便宜,質量最好或者最差,大多數選擇介於中間的;那麼什麼是權衡對比呢,權衡對比原則以爲,倘若甲物明顯比較差的乙物要好,消費者會傾向購買甲——哪怕還有其他很多選項,哪怕根本沒有辦法判定甲是不是所有選項中最好的,僅僅是甲比乙好就是一個賣點,它承載着遠比理性更大的分量,很明顯,購物者,想選一個合乎情理的東西,他可以告訴自己,買甲比乙要好”。

消費者並不是真的爲產品的成本付費,他是因爲自己感覺的價值而付費,這個就是價格錨點的心理學基礎。”

朱克鋒|盒子支付程序員,大話商學院系列作者,公衆號:InfoSay 維護者,敏捷社區活躍推動者,Linux愛好者,高級軟件工程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