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漫談(續)

上文提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此二者都認爲理念重於形式,物質是心靈的感覺,而亞里士多德不同於他們。


亞里士多德最廣爲人知的是他的唯物論,在中世紀,托勒密將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加以改進,形成了爲教會所支持的“地心說”。站在現代科學的角度看來,哥白尼和布魯諾是勇於探索,不畏強權的代表,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則是陳舊、頑固的象徵,然而每種觀點和理論都有其時代侷限性,其實文藝復興時期看起來腐朽的地心說在古希臘時期卻是唯物主義認知論的重大進展。


亞里士多德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的觀點。柏拉圖認爲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爲世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徵。


古希臘哲學家的思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然而哲學卻還導向了一條其他的道路——神學。


自古以來,源於對於自然的無知和敬畏,人們構想了許多超乎尋常的存在來策劃這無方變幻的一切,如果能夠誠心祈禱這類存在,有時候能獲得偉大的賜福,克服種種困難,這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神學”。神學和宗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早期宗教的起源到底是先知的領悟或是出於某種目的已經不可知,但神學並無促使人努力探索世界,故此略過不表。


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到當代的科學家,他們似乎有着很多的共同點。哲學的誕生源於對世界和自身存在的思辨,單看現在的科學,發展速度極其迅速,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效益也是立竿見影,同時,科學本身的存在意義卻漸漸被遺忘。很多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科學從何而來,將去往何方,科學的終極意義有時候被實用主義所掩蓋了。當代科學發展到了一種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從宏觀宇宙到微觀量子力學,領域變得如此的專業以至於非專業人士幾乎無法理解,即便是某一領域的專業人士,對其他的領域也很難有深入的瞭解,往往在一個領域要達到精深的程度,便幾乎要窮盡一生的精力,所以無暇顧及其他方面。


愛因斯坦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然後到GUT(統一場理論),期間多次推翻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一項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是什麼促使他對自己理論的如此苛求?那就是科學的終極目標,解釋世界和自身的存在的意義。


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被譽爲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事實上牛頓的人品並不好,然而他的偉大卻無關乎人品。牛頓以後的人,都能理解並傳遞他的理論體系,最終使得整個人類在對世界的認知上取得進步,這正是科學希望看到的。當代科學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候,不同領域的隔閡是如此之大,但又是如此迫切的需要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的世界,如果不能最終走向統一,也許未來的科學發展之路將要改寫,甚至被其他形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取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