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佛學

    
一、物理學的困境

  從嬰兒呱呱墜地起,就開始好奇的張望、聆聽這個新奇的世界,我們人類求知的慾望,原始的動力就起源於嬰兒時期的好奇。現在,我們已經是成人了,思維也變得成熟理性,可是,對這個不再陌生的世界,我們又瞭解了多少呢?
  
  在21世紀的今天,科學的發展爲我們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交通、科技、資訊等空前發達,在火星上拍點照片,在太平洋底遊弋一番,這些都已不在話下,我們似乎已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還有什麼不能征服呢?然而,對於這個世界的本質,即使是現在最前沿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的疑惑也不會比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一個時期的人更少。
  
   這個結論並不爲過,在微觀領域,我們對粒子的行蹤摸不着頭腦,甚至對粒子到底是什麼都莫衷一是,小於普朗克空間是什麼概念?爲什麼光是一份一份傳播?在宏觀領域,人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思維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仍然是個迷。在宇觀領域,宇宙的尺度大得令人咂舌,光從這頭到那頭要走幾百億年的時間,現在較爲統一的說法是這樣尺度的宇宙是起源於一個沒有體積的質點的大爆炸,時間、空間都是從那個起點開始的,可是,我們不禁要問,質點之前呢?這時,傑出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會說,這個問題是不允許問的,因爲在那個質點,所有的規律都失效了,所以我們什麼也不知道。
  
   如果我們對科學的進展瞭解得越深入,我們樂觀的情緒就會一點點消失。因爲,很多問題無法解答,並不是因爲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手段不夠先進造成的,而是在理論上,科學家們用自己編織的繩索縛住了手腳。比如在質點處,所有的理論失效,這就意味着探索的終結。在微觀粒子方面,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想要準確的知道粒子行蹤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這表明在表面有規律的世界裏,其實本質上是根本無法捉摸的。如果這些還不算什麼的話,最致命的是,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強有力的武器——數學也出了問題,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哥德爾已經證明,一個具有公設的系統,必定是不完備的。也就是說,如果想找一個終極的真理,絕對不能依靠邏輯和數學,因爲如果使用邏輯和數學,則必定會有一些結論是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僞的。
  
   所有這些,對於還想企望科學家們解答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我們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打擊,難道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關於這個世界的終極祕密嗎?科學錯了嗎?如果錯了,是錯在哪兒了呢?作爲一條好漢,就算死也要死個明白吧?如果您也有同樣的想法,我們不妨把思緒重新縷縷,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癥結。
  
  二、探索真理的三條道路
  
   現代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古希臘文明的基礎之上。說來奇怪,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世界三大文明幾乎同時開始發端,在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在思考水是世界本原的時候,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已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並開始講經說法。同時中國的老子也寫下了影響中國千年的道德經,而孔子,在廣收學生,傳道授業,他可是中國第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三種文明各有特色,只是,對我們目前生活影響最大的還是發源於古希臘的現代西方文明。但是,如果我們自認爲是成熟理性的話,我們就必須首先澄清一種巨大的誤區,即在終極真理沒有揭曉以前,誰都沒有辦法說自己的道路是正確的。
  
  追求終極真理之路就像攀登珠峯,有人從南坡,有人從北坡,可是在沒有登頂之前,誰也沒有資格說誰的道路是錯誤的。而且,也不能排除殊途同歸的可能。所以,科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還不能就此認定科學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不僅是出於理性,而且也是出於一種假設,即,醞釀三大文明的先哲們,他們具有同等的智慧,只是考慮問題的角度各異,也就是說在選擇探索真理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這樣的前提,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舉個例子,對數字的理解可以代表思維能力的一種體現。在著名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迦莫夫的著作《從一到無窮大》中提到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些探險家證實,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不存在比三大的數。如果數字大於三,人們就數不過來了,只能用許多來代替。如果一個部落居民有四個兒子,他也只能告訴別人他有許多兒子。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佛經中的智慧。2500年前的佛經記載,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是個什麼概念呢?假如我們的太陽系是個小世界,那麼一千個太陽系就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而這樣的大千世界有多少呢?佛經裏說,這樣的大千世界的數目,就像恆河中沙子的數目一樣多,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是其中的一粒沙。
  
  普通的人,這樣的大數連想也不敢想。而西方文明,直到約三百年後才由阿基米德把最大的數字“萬”突破。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東方人的智慧不會比西方人差。
  
   西方人崇尚理性,思考問題喜歡從局部到整體,即把一個事物先劃分爲若干小的部分,把小部分研究清楚了再把部分組合起來就是整體了,這種思路被稱爲還原論。在這種思路影響下,古希臘的哲學家對世界的本質提出了不同的構想,泰勒斯認爲水是世界的本原,因爲他看到希臘半島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而德謨克利特認爲,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應該說,在2500年前能有這樣的創見是很難得的。畢達哥拉斯派比較特別,他們認爲數纔是真理,所有的現象都可以歸結爲自然的數字。
  
   印度人關注自我,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爲中心,所以當釋迦牟尼開始思考這個世界現象的本質時,他首先思考的是這類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的歸宿是哪裏?從這些問題出發,他最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印度人的這個思維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印度人約會從不守時,印度城市是有名的髒亂差,這些都可以說是印度人太關注自我的一種負面表現。後期佛學思想傳入中國,並在中國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家文化,所以實際上,中國的佛、道、儒三種思想代表了與西方文化相對的東方文化。
  
   中國人喜歡從大處着手,全盤考慮問題。易經就是中國古人對人與自然整體規律的一種整體認識,易經的易字有三種理解:變易、不易、簡易。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成:如果能從變易不停的世界中找到不變的規律,這個世界其實就是很簡單的。老子的道德經也闡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爲人應當隨順自然的變化,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孔子則更關心人與社會的關係,認爲人要與人爲善,社會應該有良好的秩序,這樣才符合天道。
  
   從以上一些簡單介紹中可以看出,在思考同樣的問題時,考慮的角度不同,往往會得出看起來不一樣的結果。西方文明的發展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這方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而東方文明在這方面好像沒什麼建樹,東方文明的功績看起來主要是精神的慰藉和人倫的秩序。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價值的認同感也就不一樣,有人認同西方文明,也有人認同東方文明,畢竟人除了物質生活外,精神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是,東西方文明對同一個問題——世界的本質的解答真的是南轅北轍嗎?我們深入分析後會發現事情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其實東西方文明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着同一個真相,並且二者的認識正在逐步的靠近。
  
  三、體會佛學的空
  
   我們先從佛學的一些基本思想出發,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與現代科學相契合的地方。
  
   中國人其實對佛學思想多少都有一些接觸,《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句子,大家多少都有耳聞,但要說佛經上到底講了什麼道理,恐怕就沒多少人能說得很清楚。
  這並不奇怪,深奧難懂,這點和現在的理論物理學一樣,這也許是佛學與現代科學的第一個共同點吧,但我們把二者放在一起來看,會發現要比單獨看佛經或單獨看量子理論更容易理解。
  
   佛學認爲,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假象,並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麼佛經中說的“空、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這種空和幻我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實際體驗到這種空幻的感覺的。真正的體驗需要長期的修煉,但我們可以取巧,讓大家暫時體驗一下空幻的真正含義。
  
   爲了能更好的理解什麼是空,什麼是幻,我們現在一起先來做個思想實驗(做這個實驗前,最好確保沒有別人的干擾):
  
  假設在未來的某一年,科技已經足夠先進,量子計算機已研製成功,對人腦的生理機制也有了重大突破。在這樣的基礎上,一家網絡遊戲公司開發出了一款網絡遊戲產品。該產品的原理是:通過與大腦接觸的一個微型芯片,將人的所有感覺神經(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信號與該公司服務器上運行的網絡遊戲平臺進行無線連接,由於量子計算機的處理器、內存都異常強大,基於互動分形函數的軟件設計得也非常精細,虛擬世界裏的場景和現實的場景幾乎沒有什麼區別,與虛擬世界裏物品接觸的感覺和現實世界裏的感覺也是一樣的。那麼,現在請想象,您自己現在就在這樣的遊戲中!您現在所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和感覺到的一切都是虛擬的......
  
  維持這樣的想象五到十分鐘,能否體會到一點空和幻的感覺呢?如果你能體會到哪怕一點點這種感覺,那麼恭喜你!你那一瞥,已經窺到了一點佛學真諦的影子。這種感覺是你自己獨有的,你無法用語言向別人描述,語言這種邏輯系統在此會失效,所以佛家有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然,千萬不要誤解佛經上曾說過我們是在一個網絡遊戲中,這只是個比喻,但佛經上說的空、幻,和你在實驗中體會到的空、幻是一樣的。對於這個思想實驗,也許有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電影《黑客帝國》裏有類似的情景,美國的一個當代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在其一本《理性,真理和歷史》的著作中也引述了一個叫“缸中之腦”的一個思想實驗,說的也是相似的情景。但是要說這種創意的來源,還是要追溯到2500年前的釋迦牟尼。
  
  佛家認爲,我們每個人,就像身處在一場三維的立體電影當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虛幻的。我們看平面電影時,電影畫面其實是由一幀一幀靜止畫面連續放映而成,電影中的人物景象只不過是光影的把戲,三維空間中的我們並不會把二維電影中的畫面當作是真實存在的。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處在一個三維的立體電影中,就像剛纔的思想實驗描述的那樣,我們還有把握作出同樣的判斷嗎?我相信沒人敢有把握做這樣的判斷。霍金在2002年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所作的題爲“膜的新奇世界”的公衆演講中開玩笑說:“也許我們真的只是一個被連接起來的巨型的計算機模擬系統,我們發出一個啓動信號,擺動一隻虛構的腳,踢在一塊虛構的石頭上,計算機發回一個表示疼痛的信號!我們未必不是一些被外星人在電腦遊戲裏擺弄的角色!”
  
  是的,我們沒有辦法判斷自己是否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但是我們有辦法用佛學的原理判斷霍金的外星人控制說、網絡遊戲的思想實驗、《黑客帝國》場景以及“缸中之腦”實驗是不可能實現的,具體的證明將在後文提及。
  
  如果大家有了那麼一點空幻的感覺,可以更好的幫我們理解佛家的理論,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一種理論好像太不可思議,也太科幻了!但是,佛經實實在在就是這麼說的。其實拋開佛經不說,現在物理學家的宇宙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一樣是離譜和科幻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多宇宙論”。該理論認爲,真實的宇宙是一種高維度的宇宙(超弦理論認爲是十維),我們目前這個空間加時間的四維宇宙只不過是若干低維宇宙之一,我們看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其實是整個高維宇宙波函數的一個投影,我們就像可憐的二維平面人無法想象三維空間的情況一樣,我們也無法想象更高維的空間是怎樣的。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無法想象,物理學家們也同樣無法想象,因爲所謂的高維空間只是數學推導的結果,並不是任何人可以在大腦中構想的。
  
  既然是同樣的科幻,科學與佛學也就可以彼此握握手,不要再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坐下來就具體的問題來具體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