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LIS)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LIS實現了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標本管理、日常事務管理、網絡管理、檢驗數據管理(採集、傳輸、處理、輸出、發佈)、報表管理過程的自動化,使實驗室的操作人員和管理者從繁雜的手工勞作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了檢驗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降低了勞動成本和差錯發生率。然而,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LIS系統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LIS軟件缺乏規範化、標準化

八十年代中期,衛生部開始對醫院信息化管理工作予以重視,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負責醫院信息系統的規範化工作。至今已數次對醫院信息系統軟件基本功能提出規範要求,其中包括了臨牀檢驗分系統功能規範要求(詳見附件)。但是,由於檢驗項目、儀器、試劑、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人力開發和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無法制定標準化的、統一的數據字典編碼,導致軟件開發商、臨牀實驗室在開發LIS系統時無章可循,各行其道,出現了我們現在LIS軟件各自爲陣、互不兼容的混亂局面。缺乏檢驗項目的原代碼是妨礙LIS軟件規範化,標準化的根本原因。要想解決原代碼的標準化問題,必須由衛生行政部門委託如中華醫院管理學會這樣的中介機構,組織一個強有力的工作組,投入一定的資金,經過艱苦卓絕的大量工作方能完成。這是一項浩瀚的工程。

二、 臨牀實驗室質量管理缺乏法規性

八十年代初,衛生部爲了監督管理臨牀檢驗質量成立了衛生部臨牀檢驗中心,其後,各省相繼成立了省級臨牀檢驗中心,對促進檢驗質量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我們缺乏像美國CLIA’88那樣法律性的制度來監督約束檢驗人員的行爲,缺乏嚴謹科學的檢驗人員行爲準則。因此,我們在開發和應用LIS軟件過程中,沒有質量管理標準可依,對檢驗人員的行爲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嚴格的約束,致使各開發公司出版的LIS軟件五花八門。一些LIS軟件僅停留在替代手工錄入、手工操作加計算機統計的水平上,談不上對實驗室的管理。爲了提高LIS軟件水平,必須制定類似於美國CLIA’88的法律性文件,當務之急是儘快出臺《臨牀實驗室管理辦法》。促使軟件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文。充分體現LIS軟件的管理功能。

三、 開發與應用LIS軟件認識上的誤區

檢驗醫學與信息技術均處於高速發展時期。但兩者的結合,尤其是信息技術在檢驗醫學中的運用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表現在從事LIS軟件開發者遠不及從事HIS軟件開發者,LIS軟件普遍欠成熟,在運用過程中人機結合的協調性欠佳等方面。
目前,國內臨牀實驗室所使用的檢驗儀器設備與發達國家基本相同,但在LIS軟件應用方面相差甚運。筆者訪美期間驚奇地發現美國不少中小實驗室至今還在使用80年代中期開發的LIS軟件,這些軟件基於DOS操作系統,但就其管理內涵而言,已達到CLIA’88的要求。所以說,評估LIS軟件好壞的關鍵是要看它的實用性,看它是否從實際出發幫助實驗室解決了日常運作過程中難以控制和管理的實驗過程。那種認爲選購LIS軟件就好像購買生化分析儀一樣,安裝好就可以使用的思想是絕對錯誤的。

四、 缺乏專業技術人才

我們缺乏既懂臨牀檢驗又懂計算機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然而,這樣的人才是LIS軟件開發和應用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應重視混合型人才的培養。實驗室在開發和應用LIS系統時應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可兼職),管理人員應具備基礎的計算機網絡知識,作爲系統開發與實施的主要參與者,對整個系統有很好的理解,負責字典的維護及系統的管理,養成檢驗數據備份良好的習慣。注意對計算機病毒的防治並制定數據庫的安全防護措施。適度超前的硬件配置意識對整個系統的發展有利。服務器安裝MODEM供服務商遠程維護。

總之,開發或購買LIS軟件應由檢驗人員積極參與決策,提出階段性目標和要求,並由檢驗人員監督實施,在整個開發和安裝過程中要求全員參與。因爲軟件要體現對檢驗過程的管理,對人員操作過程的監督。建立一套完整的LIS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資,在短時間內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會提高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將給醫院帶來長期綜合競爭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