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養和諧的能力

自古以來,生意人所遵奉的圭臬,就是“和氣生財”,雖然現在時代變了,文明進步了,但真正的生意人,仍沒有忘記這一信條。

青年人進入工商界之後,必須認識這一基本的精神,並且在這一規範中,不斷地去磨練自己,使自己變成一個“魯仲連型”的人物,在生意場上才能無往不利。

然而,這一要求,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的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因爲年輕人都好強氣盛,正是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一踏入社會,渾身都像長滿了犄角似的,有很多事看不順眼,有很多人看不順眼,因此在工作中,鬥氣爭吵的事也時常發生。

當然,我們不能期望青年人都像中、老年人一樣,個個都有不慍不火的修養功夫,而且這種要求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工商界的從業人員,有他一定的特性和造型,除非你不幹這一行,要乾的話,你必須在心理上先有個準備,要使自己的言行,慢慢地符合這一行的要求。

首先你應該瞭解,工商界對社會、國家的貢獻,雖不輸給任何其他的行業,但他們經常工作目標是:多做生意,多賺錢。完全是一咱牟利的行爲。

因此,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生意人是靠他們發達起來的,他們是生意人的衣食父母。在這樣的心理演變下,無形中生意人的地位似乎比一般人都矮了一截。

這一“輕商”的觀念,已是很古老的玩意,現在雖已大加改善,但要想求得完全平衡,是決不可能的事。

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生意人的本身,而是消費者無法改變的優越感,因爲他們有選擇權,愛買誰的就買誰的,一不順心,就會興起“大爺有錢,哪裏買不到”的念頭,拂袖而去,讓你無可奈何。

這並不是消費者盛氣凌人,如果你是消費者,你照樣會計較“哪家公司的服務親切”、“哪家公司招待周到”,大家花錢買東西,不是買氣受的,當然要找那些服務態度好的公司。瞭解了工商界所處的環境形勢,你參加進來之後,首要任務就是如何幫老闆使顧客多到你們店裏來,如何使顧客多掏一點錢給老闆。簡單地說吧,你能替老闆做幾筆生意,你就是個好夥計。

爲了達成這一要求,遇到那些愛挑剔的客人,你要忍耐;遇到那些蠻橫不講理的客人,你也要忍耐。

相信你聽說過,西洋人有一句生意場上的名言:“沒有不是的顧客。”這句話就是勉勵當夥計的人,要尊重顧客的意見,不能跟顧客嘔氣,不管你有多大的理,只要跟客人吵起來,你就變成沒有理了。

因此,在工商界當夥計,第一件事就是忍氣,而且你要知道,有些事情根本沒有道理可講,你千萬不可以據理力爭,否則,就會傷了生意人的“和氣”。

這樣說來,在工商界當夥計,豈不成了別人的出氣筒了嗎?在公司裏,要受主管、老闆的氣,在外面要受顧客的氣,這種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衡量這個工作,如果你認爲忍氣吞聲,笑臉迎人,是對你人格的一種傷害,這種工作的確是受洋罪,不幹也罷,你應該找一個講理的行業去幹。如果你抱着入世的態度,想對人性作一番深入的觀察、研究,進而想出應付之策,就像馴獸師一樣,讓那些蠻橫不講理的人,最後也能聽你擺佈,也不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嗎?

有人說:“處事待人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這話值得當夥計的人深入的去體會。你能把人際關係調理得和諧一致,你就是商場的能手了。

你千萬不可偏激地去想,工商界只是講利害不講理的地方,而是他們的講理方式與一般行業不同而已。他們不是“理直氣壯”的跟人家力爭,也不作興得理不繞人,而是像“繞指柔”似的,讓對方有脾氣發不出來。

要具有這種“動氣忍性”的火候,必須從基本的事物上去修煉。例如上級爲某件工作發你的脾氣,而這種脾氣發的毫無來由,你不妨一笑置之,大可不必馬上辯出個是非黑白。等事情過去之後,上級的火氣消了,你再把事情的經過原委解釋給他聽,相信他也不僅會接受你的解釋,而且對你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之,如果上級一說你,你覺得委屈得不得了,馬上臉紅脖子粗地跟他爭辯,也許你的口才好,把上級駁得啞口無言,甚至於當面向你道歉,你的風頭是出足了,但上級對你會產生什麼看法呢?

也許有些老闆表現上不計較你這種剛直的態度,但他內心裏也會對你打個問號,因爲你違背了生意人的基本原則——失去和祥之氣。

生意講求的是“化暴戾爲和祥”,奉行的原則是“輸氣不輸財”,骨子裏,他們也許對這個同行不滿,對那個同業不齒,可是大家在聚會場上見了面,說不定照樣又說又笑,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樣。

你說他們虛僞也好,狡猾也好,但生意人都有一個基本的信條:不得罪任何人。在這一信條下,你喜歡的人固然要交往,不喜歡的人也要應付,所以生意人的笑臉也好,恭維的話也好,不可能全都是真實的、誠摯的。

這並不是說,人一到了工商界就變得虛僞了,而是在生意交往中,難免遇到良莠不齊的各式各樣人物,如果你像讀書人一樣的耿介,像軍人一樣的剛直,恐怕你遇不到幾個能推心置腹的人,這個生意還能做嗎?

常言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正是生意人在社交場上的適應術,當夥計的幫老闆做生意,當然也要有這種修養纔好,不能對好的顧客就笑臉相迎,對不好的顧客就橫眉豎眼。凡是對公司的整體利益有幫助的,都是好顧客,你大可不必計較對方的面目是否可憎?對方的言談是否粗俗?因爲你不是選拔好人好事代表的評審員,也不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你只是一個創造利潤的從業員,只要能促成交易,你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充其量你只能在背後品頭論足,切不可當面給客人以眼色看。

對待客人是如此,在公司裏對待同仁也是如此。每一個人的個性不同,受的家庭教育不同,生活方式也各有差異,你千萬不可以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你要知道,你看着別人不順眼,別人也會照樣看你不對勁,如果各走極端,那就有架好吵了。

因此,一個工商界的從業員,如果想使自己將來有發展,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具有“中和”的才能。要使自己成爲團體的甘草,不要成爲黃連。黃連能治大病,但使人害怕、討厭;甘草本身雖不能治什麼病,但幾乎所有的藥方都可以用它,甚至於少了它不行。

這樣說來,在工商界當夥計連個性都不能有了嗎?那也不是,只不過工商界夥計們的個性,在表達方式上,與其他行業有所不同,這一點,你必須先認清才行。

有什麼不同呢?我想先用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然後再來分析,就比較容易懂了。

水晶玻璃製品,已成爲近年來受歡迎的外銷品。在這一行有一個大行家,我們姑且叫他王明健,他的成功,可說完全得力於“人緣好”,足可以作爲當夥計者的參考。

王明健是出自經商世家,自小就在他父親的公司裏做事,而他父親是屬於“老一輩”的生意人,對和氣生財這一信條特別重視。因此,王明健雖然是在自己的公司裏工作,卻受了他父親的嚴格薰陶。

他父親常說:“做生意的修養,是一點一滴磨練、累積起來的,什麼時候讓客人一見到你,就能產生”和藹可親“的印象,這纔算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據王明健表示:當初他第一次聽到父親的這番訓示,認爲這是非常簡單的事,見了客人,只要笑臉相迎就可以了。

可是,在工商界混了將近三十年之後,他才體會到,“和藹可親”這四個字,並不是僅僅以笑臉相迎就能表達的,這就如同一個首選高深的出家人一樣,臉上的那股慈祥,和善之氣,並不是用笑能夠表達的。

他家做的是糧食生意,有一天,一個糧食販子來買一車小麥。一進門就嚷着口渴,當時夥計們出去送貨的送貨,休息的休息,只剩下王明健一個人在前櫃上。那天天氣悶熱得不得了,他的心情也很煩躁,一看這個粗魯的漢子,心裏就不愉快,不過,他還是笑着奉上一杯茶。那個大漢一口氣把茶喝光,嚷着再來一杯。

王明健又倒給他一杯,那個大漢大馬金刀地坐在長凳上,喝完第二杯之後,一面扇着草笠,一面說:“今天的茶淡而無味,不過癮,是不是昨天的剩茶?”

每天早上泡茶是王明健的工作之一,他一聽大漢的話,火就冒上來了:“我們從來不拿剩茶給客人喝,這是早上新泡的。”這話雖然是笑着說的,語氣卻相當生硬。

“那可能是放的茶葉少了,再不就是衝得太淡了。”

王明健一聽他說外行話,心裏更氣了:“涼茶是一次性煮好的,根本不能衝。”

“咦!你這個小傢伙嘴倒是挺硬的,”大漢有點火了,“我喝的茶,可能比你見的水還多,你騙不了我。”

“我說的是實話,根本沒有騙你。”

“那麼告訴你老闆,換點好茶葉,別弄些爛樹葉子給客人喝。”

“多少年來,我們都是用這種茶葉,你怎麼可以胡說八道冤枉人?”

“老子氣了,還想揍人哩,”大漢吼了起來,“你不信試試看,你要是再敢跟老子頂嘴,老子就扇你兩巴掌。”幸好他父親聞聲走了出來,纔算替他解了圍,一面喝斥王明健幾句,一面向大漢道歉:“小孩子不懂事,您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當他父親問明爭吵的原因之後,只說了幾句話,那個大漢就哈哈大笑了。

他父親說:“這位大哥真是喝茶的行家,實不相瞞,原來的那家茶葉沒有送到,我先在隔壁買了一名將就用,想不到您一喝就分別出來了,高明、高明!”

人,沒有不喜歡戴高帽子的,只要你的奉承話不露痕跡,讓對方聽了舒服,即使是騙人的假話,也會讓對方高興半天。老掌櫃的這幾句隨機應變的話,正說到莽漢的心坎裏,所以樂得他大笑起來,心裏的不愉快一掃而空,嘴裏還一個勁地說“哪裏,哪裏,不敢當!”

把大漢打發走了,他父親把王明健狠狠地訓了一頓,雖然他不敢跟父親頂嘴,但心裏卻非常不服氣。到了晚上,父子閒話家常,他才把內心的不滿透露出來。

“我們用的茶葉,明明都是一樣的,”王明健說:“爲什麼要承認用了不好的茶葉?”

“傻孩子,”他父親笑着告訴他:“你還沒有到外面去跑跑,不瞭解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你纔會對這種事感到不服氣,其實,像這種假充內行的人多的是,如果你太認真,天天都有擡不完的槓。我們做生意的人,是不作興來這一套。”

“總不能讓人家指着鼻子罵,也不加以分辨。”

“如果照顧生意,讓客人動氣罵你,你就已經輸了一着了,你爲什麼不退一步想,爲什麼要惹人家生氣?”

“遇到這種不講理的人,有什麼辦法?”

“這就表示你學生意還沒有學到家,”他父親心平氣和地說,“做生意不是跟客人講道理、爭曲直,而是要迎合他們的心理,說一些他們喜歡聽的話,這樣,對促成交易纔會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人,差不多都善於察言觀色,就是從這上面悟出經驗。”

“這不等於睜着眼睛說瞎話,存心在欺騙人嗎?”王明健還是領會不透他父親的意思。

“這跟欺騙完全是兩碼子事,”他父親笑着說,“所謂欺騙,是別人聽信你的話之後,使他的財產、利益、名譽等,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害。”

“例如,我們賣糧食,明明分好壞等,而你把次級貨說成最好的,讓人家高價買去,這就是欺騙行爲,這是千萬不能做的,一定要守住誠信二字。假如是跟客人聊天閒談,不是牽涉自己產品的事,你就不妨撿些好聽的話來說,讓客人聽了舒服。”

王明健沒有接腔,但他父親看出他聽的有點感興趣了,所以又接着說:“就拿剛纔這位大漢來說,一看就知道是個剛直、莽撞的人,這種人差不多都自信心很強,是槓子頭一類型的人物,他說你的茶葉不好,你一定要想出一套話來,在不影響我們店的名譽下承認茶葉不好,對雙方都沒有損失,幾句奉承的話又儋呢?”

王明健那時候還算是個孩子,雖然覺得他父親的話有很道理,但仍有點不服氣地說:“我看到這種自以爲是的人,心裏就有氣,好像他來買我們的東西,我們就比他矮了一截似的,真教人受不了。”

“如果你想學生意,這種氣你一定要受,”他父親嚴肅地說,“而且不但要受,還要把這口氣變成和祥之氣,讓客人不僅看不出來你是在受氣,更要讓他對你產生親切感,這就是生意人的和氣生財之道。白天的事你不是親眼看到了嗎,我那幾句話,對我們可說毫無損失,卻使生意和和氣氣地做成了。如果你硬要爭茶葉的好壞,甚至於找出證據來證明茶葉是好的,就算你勝利了,但客人可能被氣跑了,你想想看,何者划得來?”

受了這番教訓,王明健對生意慢慢開竅了,再加父親耳提面命的教誨,終於使他懂得做生意的訣竅,也使他興起到外面創業的雄心。

他父親並沒有阻攔他,一方面他了解兒子不是個守攤子的人,他的糧食行無法滿足兒子的慾望;另一方面,他覺得年輕人在自己家裏學生意,很難學到家,不如讓他到外面去磨練磨練。不過,他有一個條件:“你要出去可以,但要幫着別人做,不是另立門戶開店。”

“這是爲什麼?”王明健不解地問。

“因爲你在家裏學的這點本領,還不能獨撐局面,到外面再去學個三年、五年,我才放心把資本交給你。”

王明健對這一答覆當然很不服氣,但他無法說服父親替他出資做生意,一氣之下由家鄉跑到了青島,到一家綢緞莊當夥計。

這是民國三十五、六年的事,這時候青島的局勢已經很不平靜,但那些歷史悠久的大生意,還是照規矩一板一眼的在做。王明健在這裏幹了兩年,真正體會到當夥計的滋味,也越發相信他父親教訓的話是對的。

別的不說,就拿招待客人來說,上上下下,由老闆到夥計,那份和祥之氣和親切勁,簡直已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對買東西的客人,固然是親切倍至,即使看了半天不買的人,也不會有受窘的感覺。

老闆常常告訴他們:“買賣不成仁義在,客人這次不買沒有關係,如果他想買的時候,會想到我們的店,我的服務就算成功了。”這句話,王明健至今還把他當做自己的座佑銘。

在這段時間裏,給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與趙恕人認識的那段經過,而且這件事也對他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晚上快打烊的時候,外面走進一箇中年人來。這天天氣很冷,中年人穿着一件粗布小棉襖,前面的扣子沒有扣,腰裏扎着一根寬棉帶子,頭上戴着毛皮的三開帽,一看就知道是鄉下人。

當年店裏的夥計,是不允許以貌取人的,王明健親切的領他入座,並問他想買點什麼衣料。

“有上好的毛料沒有?”客人一口土腔,“拿一點來俺看看。”

王明健一聽他的口音你是老闆的家鄉人,顯得更親切了,他問是做男裝用的之後,急忙去搬來兩疋衣料,中年人在看衣料時,他又試探着問:“先生的府上是——”

“蓬萊。”

“喔,跟我們老闆是小同鄉。”

這個中年人雖然看起來很土,卻不熱衷認有錢的老鄉,他對王明健的話沒有一點高興的反應,只專心的在看衣料,看了好一會才問:“多少錢一尺?”

王明健把價錢告訴他,客人搖着頭說:“價錢太貴了。”

“這種衣料剛上市不久,價錢是貴了一點。”王明健順着他的口氣說,“要不要我拿便宜一點的來看看。”

“好。”

王明健把最次的一種又搬來兩匹,客人看了一會,又搖着頭說:“這種料子太差了,俺看不上眼。”

不用說,王明健又去搬來兩匹。這樣看來看去,櫃檯上已堆滿十幾匹布,中年人還是在搖頭,不是嫌價錢貴,就是嫌料子差,沒有一樣是中意的。

王明健已料定這個傢伙不是個買主,再加上已快到打烊的時間,父親從鄉下趕來看他,還有旅社等他見面,所以心裏急得不得了。可是,打烊的時間還沒有到,又不能趕客人走,他心裏在嘀咕:今天怎麼這樣倒黴,遇到這樣一個難纏的客人?不過,他臉上還是一團和氣,心裏的感覺一點也沒有表露出來。

中年人摸着衣料,最後自言自語地說:“這真是難了,看上眼的太貴,便宜的又看不上眼,怎麼辦呢?”

王明健聽了真是哭笑不得,而且知道客人是在找臺階下臺想走了,他急中生智,給客人找出一個下臺的辦法:“我知道您老要買的衣料了,我們新研究一種產品,料子跟這種上等衣料差不多,價錢卻便宜很多,不過現在還沒有上市,等過些日子您再來看看,我想您一定會中意。”

這是打太極拳的辦法,但中年人聽了似乎很認真:“大約什麼時候可以推出來?”“確切的日子我不敢肯定,”王明健覺得這個傢伙不太識趣了,不過仍然很委婉地說,“我想不會太久了,請您過些日子再來看看。”

“那怎麼成,俺來趟青島不容易,來了撲個空怎麼辦?”

“這倒是個大問題,”王明健心裏想哭,臉上還是煞有介事地替客人在想,“我看這樣吧,您不妨留個地址在這裏,等這種衣料上市後,我寫封信給您,您就不必跑冤枉路了。”

“好辦法!”客人翹着大拇指說,“小兄弟,你的腦筋動得真快,你今年幾歲了?”

“二十五,”王明健一面整理布匹,一面回答,他實在沒有心思再跟這個客人聊天,但又不能不理人家,“那就請您把地址留下吧。”

客人並沒有動筆的意思,王明健一想,看這個客人的打扮,可能是不會寫字,或是沒有帶筆,又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從抽屜裏拿出紙筆,並很客氣地問:“要不要我替您把地址記下來?”

客人沒有表示可否,只是望着他笑。王明健心裏有點發毛了,這個客人莫非是有什麼毛病?自己該怎麼應付?用什麼辦法能在不傷和氣的情形下把他打發走?

在他爲難之際,幸好他老闆帶着兩個管事的走了過來,這是每天在打烊前,老闆的例行巡察,看看店裏有哪些地方還沒有整理好。此時店裏已沒有幾個客人,該收拾的東西,已收拾得差不多,只有王明健的面前還堆着一大堆衣料,所以老闆信步走了過來。

“咦!這不是趙老闆嗎?”老闆走到客人跟前,驚訝地說,“您什麼時候來的?我一點都不知道,真是失迎!失迎!”

原來這個客人就是當時在紡織界很有名的趙恕人,也是這個店的董事之一。不過他經常都是在北平總店的時候多,很少到這些分店裏來。這次是到青島視察他的紡織廠,順便到這個店裏來看看,不想一時童心大發,竟學起“大人私訪”那一套,要私下裏查看一下夥計們的服務態度,所以沒有說明身份。

巧的是,他找到的考驗對象正是王明健,這可能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緣分”了。

王明健的談吐、態度、儀表,都給趙老闆留下深刻的印象,認爲他將來必定是一把做生意的能手。只是當時時局不太穩定,趙恕人自己的生意又多,所以沒有心思特別照顧他。

這時,王明健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因爲他跟趙老闆的這段故事,當天晚上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欣慰之際,認爲他已可以獨立門戶,決定給他一筆資本,讓他自己做生意。

王明健也許是因爲與趙老闆有那段故事,也許是因爲自己在綢緞莊幹過,所以首先成立一人小型加工廠,替紡織廠做加工生意。可是沒有多久,局勢劇變,他就結束了生意到了臺灣。

雖然他帶了一點錢出來,但初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都需要錢,沒有多久,帶出來的錢就花的差不多了。他只有死了自己做生意的念頭,決定再替人家當夥計。

他在貿易公司、工藝品店過做事,後來進入一家玻璃公司,一干幹了十幾年,對玻璃製品發生了濃厚興趣。在這段時間裏,他不但與同事處得很好,而且跟外面商場的人也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一個就是趙老闆。

因此,當他提出要製造水晶玻璃的構想時,朋友們都願意全力支持他,雖然其中經過不少的困難,但趙老闆等這一批大股東,始終對他有強烈的信心。

別人爲什麼會對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分析起來因素很多,但總括起來只有兩點:一是他嚴守誠信的篤實作風,一是他有培養和祥之氣的能力。

很多人都說,商場是個只講利害關係的環境,根本沒有道義。其實這是很偏激的說法,生意人有時也是很講義氣的,只是他們講義氣的標準,跟一般人不同而已。

就拿當夥計的來說吧,由於你工作認真,才能出衆,你慢慢的獲得晉升,成了公司的大夥計。可是當了公司的大夥計之後,有兩種情形會決定你未來的命運:

第一,              你當了大夥計之後,很可能恃功而傲,認爲公司有今日的發展,完全是你的功勞,做事的精神鬆弛了,對老闆的態度隨便了,老闆自然會對你慢慢失去信任。

你應該知道,當年你可能是公司裏最能幹的人,所以老闆才欣賞你、提拔你,等你升到某一階層之後,由於自己工作態度的轉變,做的少,批評的多,甚至於老是以“想當年”作資本來炫耀自己,對現有的工作又老是“自以爲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意見,老闆又如何能再重用你?

俗語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當你這個前浪失去了動力,後浪又不斷地涌上來,你的地位總有一天會被沖垮。這不是老闆不重情義,而是任何企業在不斷成長的必然趨勢,除非老闆也像你一樣,缺乏了擴展事業的雄心,讓幾個老朋友守着爛攤子混。否則,你過去的功勞就會逐漸失去重要性。

第二,              人的能力各有不同,也各有其極限,當你一進公司,看起來好像潛力無窮,可是升到某一重要職位之後,或是你的顧慮多了,能力的發揮受到無形的限制,而慢慢心灰意冷;或是你的能力只有這麼大,而學習的精神又減少了,沒有再傑出的表現,當然也會慢慢失去老闆對你的信任。

你要知道,當了大夥計之後,你的能力是與大夥計們比較,不是與小夥計們爭長短。而身爲大夥計的人,都是公司裏的佼佼者,你的才能和處事的方法,要勝過這些人,纔有更上層樓的可能。

明確地說吧,你在中低階層時,你可能是個能力強的夥計,可是到了高層之後,跟你同等地位的人一比,你可能成了一個很平庸的人,至多也超越不了別人,那你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在這種情形下,你升既然升不上去,老闆不能把你降回過去的職位,如果你是老闆你該怎麼辦?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夥計的一定要認清自己的環境,認清老闆的作風。如果你衡量過之後,認爲還有晉升的可能,工作一定要積極,遇到人事上的挫折,也要心平氣和,決不能因一時的不順而大發牢騷,或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情緒。即使沒有晉升的可能(不幸的是,很多人把自己估計得太高,把別人看得太低,自己不承認沒有晉升的希望),也要在既有的工作崗位上,以認真負責的精神,把本身工作做得盡善盡美,爲人做一榜樣。

企業單位不是容閒人的地方,不管你過去有多大的貢獻,如果你在既有的工作上表現不力,你就不可能再有晉升的機會。老闆可以在待遇上給你優惠,但不會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給你。這不是老闆不夠意思,而是爲了他企業的發展,不得不起用更有衡力、更有幹勁的人。

當夥計的能瞭解企業中這微妙的人事關係,遇到順境時,能不驕不枉,遇到逆境時,能不怨不餒,你的氣度就已經勝人一籌了,即使你爬不到企業裏最高的職位,但也必定是個受大家尊敬的人。

在商場中,這種情形是常見的。有些老闆的企業規模並不大,但在工商界的知名度卻是非常響亮的,一提起來,大家會打心眼裏喜歡他。還有些人,在工商界始終是夥計身份,並沒有擁有自己固定的企業,但他們的名望卻並不輸給那些大老闆。

這種好的名聲、好的人緣,並不是財勞可以買到的,而是由平時待人接物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你有了好的聲望,又有卓越的才能,你在企業中的地位纔會牢固。所以培養和諧的能力,是每個當夥計的必修的一課。

不過,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所謂“和諧的能力”,不是和稀泥,不是濫好人,也不是趨炎附勢,而是能分辨是非黑白,該近的近,該遠的遠;該應付的應付,該開誠相見的,就要以誠相見。如果你油嘴滑舌,親疏不分,表面上看起來你很兜得轉,但日久天長,讓別人認清你的真面目時,你這種“和諧的能力”,就會像被嚼過的口香糖,終會被人吐掉的。

一位在商場打滾了四十年的人士曾感慨地說:“生意人的修養是一門大學問,太耿直了,不行;太油滑了,不行;太保守了,不行;太四海了也不行。”這幾句話的確是經驗之談,誰能把握準了這其中的分寸,誰就是個成功的生意人。初進工商界當夥計的人,一定要認清生意人的真面目,去學習別人的真本領。如果單憑直覺的判斷,去學習別人的一些皮毛,有一天你很可能會“走火入魔”的。

比喻說,生意人的應酬多,如果你誤以爲做生意的人都應該花天酒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再比喻,生意人都難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如果你誤以爲他們是“亂蓋”,可以順嘴胡說八道,那你又錯了。

一個真正有成就的工商人士,他們的言行都是很有分寸的,至少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標準。凡是在應酬中,他們很少做掃別人興趣的事,很少說掃別人興趣的話,但這並不是他們真實的一面。尤其是現在生意競爭激烈的時候,如果他光憑花天酒地的手法來做生意,這個生意就前途有限了。這只是他們的餘興節目,發展企業的另外一套,都在他們的腦子裏,都會表現在平常待人處事上,這纔是你應該學習的。

因此,“和諧的能力”,不是逢人打哈哈,也不是淨說些“片兒湯”的話,而是運用一切的智慧和方法,讓人打內心裏佩服你,敬愛你,這種“和諧”,纔是你事業的“資本”。換言之,真正需要表現你人格的時候,你有一套服衆的做法,不能再耍虛套。

記不得是什麼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曰圓,人曰方;方則方耳,於圓何傷。”仔細地去體會一下,這句話的確是頗富哲理。尤其是對生意人來說,在某些場合中,這句話簡直就是他們待人的守則。

有人爲“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爭得面紅耳赤,做生意的人不作興這一套,他們會聽了你的見解之後,很做作地認真去想一想,然後點着頭說:“閣下的話很有道理,我以前本來也總以爲先有雞的,經您這一解說,我現在相信是先有蛋了。”

事實上,他的話可能沒有經過大腦,假如馬上換個地方,遇到一個說“先有雞”的人,他的話可能又會反轉來說。

這麼說來,學生意的人豈不是“牆頭草”,沒有中心思想了嗎?如果你這麼認爲,那你又大錯特錯了。

對於那些無關宏旨的話,不關緊要的事,他們決不在口頭上逞強,因爲圓也好,方也好,先有雞也好,先有蛋也好,對他本身並無絲毫妨害,何必爭得面紅耳赤,傷了和氣?

假如是談生意提到產品的品質,你看他們是否還隨聲打哈哈,不置可否?相信一定是口若懸河,說的頭頭是道,換言之,對於那些閒扯的事,生意人都隨和得很,實際上他們也很有性格的。

做生意講求的是實際利益,不尚空談,不爭意氣。因此,當夥計的一定要細心體會個中三味,才能上下處得一團和氣,才能不輕易得罪顧客。

下面我們再舉一個外國人的例子來印證一下。

美國有一家公司的廠長,他的名字叫彼得。這個人在學校裏的時候,調皮搗蛋得不得了,讀到高中二年級時,被學校開除了,家裏也斷了對他的生活支援。

這樣一個行爲乖張的年輕人,按說是不適合到工商界謀職的,但以他當時的學歷,除了做工之外,根本難找到其他的工作。

 他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一家工廠當裝配工人,幹了不到三個月,跟工頭吵架,又被廠方開除了。

說起來,只是爲了一件很小的事。有一天用晚餐,彼得是最後一個離開餐廳的,工頭髮現有幾條餐巾掉在地上,要他回來把餐巾拾起來。

彼得回頭望了望,愛理不理地說:“我不撿,要撿你自己撿吧。”工頭的臉色一下子變得非常難看,不過,他把這口氣忍了下來,笑笑說:“如果你太累了,我來撿也沒有關係。”

工頭把餐巾撿起來,然後追隨彼得到休息室,很客氣地說:“彼得,你認爲你剛纔的態度是否過份了一點?”

“我沒有感覺到,”彼得傲慢地說:“這本來就不該是我做的事。”

“難道應該是我做的事?”

“你願意這樣做,我管不着。”

“如果我們都不做,”工頭很耐心地說,“該誰來做呢?”

“誰把它們弄到地板上,就由誰來撿。”

“你知道是誰嗎?”

“不知道。”

“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難道就把它們放在地上不撿了嗎?”

“這是你的事,我管不着,”彼得換好衣服,不耐煩地說,“我要下班了,沒有精神在這裏跟你窮蘑菇。”

他走出休息室門口時,聽到工頭喝道:“慢點!”

彼得停住腳,慢慢地調轉過身子,心裏已有戒備,他認爲工頭要跟他動武:“還有什麼指教?”

“你明天不必上班了。”工頭說,“除非你帶一份悔過書來。”

彼得瞪了工頭一眼,掉頭甩開大步走了。

當然他沒有再回到這家工廠裏去,因爲他自覺無過可悔。可是,幾年之後,彼得談起這事件來,卻悔恨不已,因爲在工作的磨練中,他體會到這種“衝動”是非常幼稚的。

當時他以爲,“這不是我把餐巾弄到地上的,當然不應該我來撿。”可是他忽略了一項事實,有很多人一當了主管,就有一種支使人的習慣,如果你不承認他這種習慣,你就有得氣好受了。

事實上,身爲夥計的人,如果連這種舉手之勞的小事,也要爭個是非曲直,一點虧都不肯吃,你已經失去當夥計的資格了。

這道理很簡單,自己人的這一點氣你都不能吃,你怎麼能跟那些刁蠻的顧客打交道?

工商界是個很自由的工作環境,合則留,不合則去,幾乎沒有什麼限制。不像我們過去的學徒制,主僱之間訂有契約,如果你中途不幹,要負賠償責任。所以那時候學徒出徒的夥計,幾乎個個都是做生意的能手。因爲他們吃了人所不能吃的苦,受了人所不能受的氣。

我無意開倒車,也不贊成過去那種奴隸式的學徒制。我只是在提醒當夥計的人,強制式的管理雖然沒有了,但工商界並不是可以任你發揮的環境。如果你沒有自制力,你就會受到自然的淘汰。

你一定要認清楚,儘管有人崇尚現代管理,講求科學化的工作精神,但就實質而論,做生意人的經營法則,跟過去的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和氣生財”仍是老闆們追求的理想。

然則,如何來符合這一理想呢?除了當夥計的性情好、態度親切、做事規矩之外,沒有其他途徑可循。

以前當夥計的不聽話,老闆、師傅們,不是罵就是打,現在不興這一套了,但你的工作精神、工作態度,如果不能使老闆滿意的話,你就只好捲鋪蓋走路了。

彼得的態度就是個例子,他被工頭解僱之後,又進入一家機械公司工作。這裏的工作比以前更苦,工頭的管理比以前更嚴格。

這個工頭叫尼可,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但他有一項長處,從來不主動辭退工人,罵過就算了,他常說:“去留的事由工人們自己決定,他們認爲受得了,就幹下去,受不了就走路。”

彼得進去的第一天就被他痛罵了一頓,就是尼可慣用的“下馬威”。他的理由是:“如果一開始他就受不了,不如早走路,免得在這裏耽誤時間。”

彼得當時真想不幹了,第一天就觸了黴頭,再幹下去有什麼意思。但老闆同事們勸他,忍下吧,這個人就是喜歡叫,實際上,他待人倒是滿不錯的。

彼得聽了別人的勸,待了下去,一干幹了十五年,而且升到了廠長。

尼可用什麼辦法拴住了這匹桀驁不馴的野馬?又是如何把他磨練成一塊上駟之材?我們舉幾個故事片段,供大家參考。

彼得由於被告學校開除過,被裝配線的工頭解僱過,再加一進這家機械廠時,被工頭尼可罵了一頓,思想有點偏激,以爲大家都是跟他對立的,看着誰也不順眼。不用說,老工人對這個楞小子也不喜歡。

有人跟尼可說,這個新來的傢伙太孤僻,,太不合羣,留着是個麻煩,不如早點讓他走路算啦。

這一建議是違反尼可待人的原則,他告訴他們:“彼得沒有侵犯你們的工作呢?既然沒有,你們就安心幹你們的工作好了,至於他是否能做得下去,讓他自己來決定,你們不必替他操這份心。

雖然尼可沒有對彼得採取行動,但他無形中對他留上了心,他發現這個傢伙的確是與人不易相處,不開口講話便罷,一開口就衝動得很,彷彿要跟人吵架似的。

但彼得也有一項長處,他對自己的工作很認真,別的人有時在工作中講兩句笑話,他則埋頭工作,一句話也不說。休息時,自己躲在角落上喝咖啡,下班時,站起來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

觀察一段時間之後,尼可覺得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合羣,對工作並沒有什麼值得挑剔的,如果能把他的毛病改過來,就是一個很標準的工人了。尼可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而且又是工頭,他認爲自己應該負起這個責任。

有一天快下班時,尼可走到彼得的身邊悄聲說:“下班後等一會兒再走,我請你去喝杯咖啡。”

彼得吃驚地擡起頭來,把工頭端詳了一番,然後冷冷地說:“心領了,我沒有時間。”

“我有幾句話想跟你聊聊。”

“什麼話?想不要我幹了嗎?”

“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尼可笑着說,“你幹得好好的,我有什麼理由要免你的職呢?”

“那是要加我的薪水了”

“也不是,你知道,加薪不加薪我說了不算。”

“那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這時下班時間已到,彼得站起來了,說了聲再見,就掉頭向外走去。

尼可本來是火爆脾氣,但這一天表現得卻非常好,因爲他自覺是在做一件拯救人的工作,雖然碰了個大釘子,但他一點也不動氣,反而有一種責任更加艱鉅的感覺。

在彼得這一方面的感受就不同了,幾乎還未走出大門,他就開始後悔了。他暗恨自己太不近人情,工頭既是沒有惡意地請他喝咖啡,即使不接受,也不能用那種態度對付人家。自己以前並不是這樣的,現在何以會變得如此不通情理?

他想,以尼可的剛烈性子,碰了自己這個釘子之後,明天一定會找個茬,把他修理一頓。可是,他猜想錯了,第二天上班後,尼可不動聲色,並沒有找個麻煩的跡象。

由於彼得在工作時心神不定,不小心把手傷到了,一個小手指被切掉了一塊。血流得很多,別人看到也假裝沒看到,他抱着手向醫務室跑,在半路痛得昏倒了。

等他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躺在醫務室的病牀上,醫務人員正在替他包紮,尼可站在旁邊,衣服上沾了不少的血跡,不用說,是尼可把他抱到醫務室來的。

自此之後,他跟尼可的感情進了一步,有時候尼可找他聊天,他也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有一次,尼可問他:“你打算就這樣當一輩子的工作嗎?”

“不當工人又有什麼辦法?”彼得說:“我連高中也沒有畢業。”

“你可以自修,再去讀書、進修。”

這是別人從來沒有跟他說過的話,他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這種事,所以他聽了之後,楞了半天,不知如何回答。

“如果你想脫離工人的生活,你一定要學有專長,”尼可說,“你年紀輕輕,不管學什麼,都還來得及。現在白天工作,晚上讀書的人多得是。”

經過這次深談,彼得接受了尼可的建議,開始半工半讀,到一家工業學院修學機械科。但他對同事的關係沒有改善,他依然對人冷漠,不肯與人交往。

有一天,他跟一個同事發生衝突,他把那位同事打傷了,平時那些對他看不順眼的人,鼓動着要把他趕走,聲言如果上級不處理,他們自己會動手。

這些工作是說幹就幹的人,尼可意識到問題嚴重了,把彼得叫到辦公室說:“你這次惹得禍不小,我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纔好。”

“這件事我沒有錯,”彼得理直氣壯地說,“是他先來惹我,而且是他先動手的,他受了傷,是怪他自己不行。如果我不打不過他,吃虧的就是我了。”

“可是,有很多人幫他說話,非把你趕走他們是不會甘心的。”

“那我辭職好了。”

“你瞭解到沒有,彼得?”尼可很親切地說:“問題不是在於你幹不幹,而是你以後的結果。”

“他們想把我怎麼樣?”彼得很不服氣地說,“我不怕他們。”

“你誤會我的意思了,不是他們會把你怎麼樣,而是你自己以後會怎麼樣。如果你不改善待人處事的態度,即使你再換一個工作環境,還是處不好的。”

“我並沒有招惹他們,是他們想欺侮我。”

“我知道,可是你爲什麼不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他們爲什麼要單單地欺侮你?”

“我想不透。”彼得說。

“那你再換一個角度想想,我的脾氣比你壞,他們卻都喜歡接近我,這又是什麼原因?”

彼得用力思索一陣,終於找到了答案:“你待人熱誠,樂於助人,個性爽朗。”

“對,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尼可真摯地說,“人不怕有性格,只要對人誠懇,能關心別人,就必定是個受歡迎的人。你要記住,人生活在團體中,是不可能離羣索居的。如果你不與團體生活打成一片,不能跟人和諧相處,你就會受到排斥。這不是別人容不下你,而是你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來,變成團體中最刺眼的部分,別人怎會待你友善呢?”

這番話,應該是團體生活的真諦,特別是在工商界工作,人際關係佔着極大的比重,如果你缺乏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不管是當夥計也好,自己做生意也好,都難有大的發展。

在尼可的開導下,彼得慢慢改變了他孤僻的性格,試着與人接近,見到人了知道先點頭了,但他臉孔的笑容太不自然,使人見了引不起好感,甚至於有人故意不理他。

尼可告訴他:“你每天在家裏,不妨對着鏡子笑笑看,直到你自己覺得你的笑容親切得可喜了,別人自然會對你產生好感。”

這是自我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一個人的表情、態度,都可經由這種方式來磨練,因爲在商場中交際、應酬,也像演員一樣,誰演得最逼真,誰就是成功者,所以在平時一定要多下功夫觀察、學習,才能使你應對得無懈可擊。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在宴會上,有些人特別能製造熱鬧的氣氛,只要有他在,決不會有冷場,總是能賓主盡歡。

你別小看這種能力,能使宴會沒有冷場的尷尬,不使大家低着頭吃悶飯,決不是短時間內能夠修練成的。因爲在這種場合,話太多了不好,不說話也不好,在多少之間,如何能拿捏得恰到好處,在最適當的時候,說些最得體的話,這的確是一門大學問。

有人說,這要靠天生伶牙俐齒,討人喜歡。但嚴格地說起來,培養和諧的氣氛,不是光靠能說會道就可以奏效的,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質。讓人一見你就產生好感,這比油嘴滑舌要強多了。

彼得是個不善於言辭的人,可是在尼可的開導下,再加上自己平時肯細心去體會、觀察,後來竟成了一個親切可喜的人,終於使他由一個普通工人升到了廠長。

在就任廠長的酒會上,他說了幾句肺腑之言:“我相信,在這裏比我能力強的人很多,學歷比我好的人也不少,我之所以能比他們僥倖獲得晉升,是因爲這些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們相信幫助我就如同幫助他們自己一樣。”

這句話聽起來平淡無奇,但卻貼切地道出了他成功的因素,如果你能使同事在你晉升之後,一點也不感到吃驚,甚至於像看到老朋友升官一樣地高興,你待人處事的能力就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要到達這種境界,不是全靠做事的能力,而是你製造和諧的本領尤其牽涉到名利方面的問題,你能使自己成爲“衆望所歸”的人,你的事業就無往不利了。

我們常看到有不少能力很強的人,但他在一個企業中始終爬不起來,永遠得不到獨當一面的機會。儘管有時候他們的工作也很重要,但老闆卻不會把負責全面管理的工作交付給他,其原因就是因爲這些人缺乏和諧的能力。論個人做事的能力,這些人可能比誰都強,但在待人處事上,卻沒有緩衝能力、制衝方法,所以他們只能作自我表現,對企業經營管理,雖有好的成就,這些人除非跟老闆有特殊的關係,否則的話,他們決不可能掌大權。

基於以上的事例和分析,身爲企業界的從業員,你決不能孤芳自賞,也不能認爲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功德圓滿了。

你必須在工作之外,深入地去觀察和性和老闆的經營法則,然後再進一步去加以調和、適應,讓你的影響力在同事間慢慢擴大,讓你的做事能力、待人方法,在主管老闆的心目中產生良好的印象,那麼你這個夥計就算做成功了。

這種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異常困難,因爲這不僅不是一朝一夕之間能夠奏效的,而且要面面俱到,使上上下下的人都說你好,必須在日常言行中,一點一滴的去累積。

有關這一類的修養功夫,牽涉的事務太多,不可能把每一條都詳詳細細地列舉出來,而且有些事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所以在此僅能就幾項原則性的問題加以探討,供年輕的朋友們參考。

第一、   關心別人,你也終必受到關心和讚美。

很多人都說:“生意人是自私的,是唯利是圖的。”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說法。不錯,做生意是爲了賺錢,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然而芸芸衆生,有幾人不是爲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爲了達到自己的某一理想而在辛苦賺錢呢?所不同的是,有人是靠智慧賺錢,有人是靠勞力賺錢,而生意人除了靠勞力(終日爲生意奔波)、靠智慧(爲爭取市場、開發新產品絞盡腦汁)之外,還要靠錢來賺錢,沒有本錢是不能做生意的。

按說,生意人賺錢比其他行業的都艱苦,他們費盡心血,累得半死半活,還要在財務上冒着很大的風險,這是其他行業的工作者所沒有的負擔。但是一般人都不注意他們辛苦的賺錢過程,只注意到他們成功後的生活享受,所以纔對他們的觀感造成很多偏差(這一點留待第二部裏再加詳述),這裏所要強調的是,生意人並不自私(有些人當然例外),事實上他們也不能自私。

例如,他們要關心員工,他們的生意纔有發展(如果有人說,他們對員工好是爲了自己生意着想,這就是擡槓了,世上的事都是因果循環的,互惠互利的,不能硬把以好心換好心說成自私,正如你不能說上級對部屬好,是爲了自己的事業,有錢的人捐款濟貧是爲了沽名釣譽是一樣的)。再如,生意人善於交際,八面玲瓏,不能像守財奴一樣,把錢看得太重,這都不是自私的人能夠辦得到的。

當夥計的人瞭解到這一點,你在工作中,纔有一條正確的路子可循。如果你想在企業中有所成就,你一定要關心別人、欣賞別人,而不是排斥別人。

因爲排斥會產生抗拒力,正如你說別人如何如何的不好,好像只有你行,別人也會照樣以這種方式施之於你。

記得先哲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有成就的偉人,不是把敵人一個一個地打垮,而是能把敵人變成朋友。”當夥計的人也應該如此,你不要把你四周的人都看成你晉升的阻力,好像非把他們除掉之後,你就沒有希望了。

我曾聽到很多人說過:“如果沒有某某人,我早就升上去了。”就事實來說,他們分析得沒有錯,但他們沒有退一步想,“某某”是怎麼來的?他爲什麼會成爲你晉升的阻力?他比你的能力強,還是比你的人緣好?

如果你平心靜氣地加以分析,發現“某某”處處比你強,你就更不應該與他爲敵,視他爲眼中釘,因爲你既排擠不掉他,他將來就有可能當你的主管,假如你不改善自己的態度,將來吃虧的一定是你。

到那時候,你就不能怪他氣量太小了。任何人當了主管都是一樣,他寧願用一個能力比他強的人,決不會用一個瞧不起他的人。

事實上,即使你想盡辦法把你前面的阻力掃除了,很可能會有新的阻力出現,你想順順利利地往上爬,永遠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工商界做人處事,也最忌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種霸道作風,因爲排除一個阻力,那個阻力就會變成你的敵人。

因此在企業中工作,一切的升遷,最好是順其自然,變成“水到渠成”的形勢。換言之,你要使自己的晉升,不是走的“偏路”而取得,而要讓大家有“名至實歸”的感覺,你這個夥計纔算成功了,才真的前途無量。

一個夥計要修養到這種火候,的確是不容易,除了能力強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你要有培養和諧的能力,讓別人由衷的敬愛你。

這種“敬愛”,不是權力能夠得到的,也不是你能力強能夠贏取的,而是你必須先把自己的敬愛之心獻給別人。

敬愛別人的具體表達方式,就是關心別人、讚美別人。別人有了困難,你能當作自己的困難,別人有了成就,你能當作自己的成就。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句話對工商界的員工最爲中肯,你的朋友多了,事業自然也就有了。

當然,這裏指的朋友,不是貌合神離的朋友,你不但工作的一定很順利,而且具有了無形的影響力,老闆自然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因爲他相信你在執行工作時,必定有很多的助力,你定比別人做得更圓滿,更有成就。

老闆要提拔一個人,他的考慮是着眼在他的事業,如果他認爲升了你,能增加組織的團結,強化公司的業務,你就必定獲得重用。

然而,老闆考量你的標準,除了你有卓越的工作能力之外,還有很多客觀的條件,例如你是否有調解糾紛的能力?是否有順利推展工作的影響力?是否對客戶有吸引力?是否有超越一般人的說服力?

這些條件都是平時你在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而培養這些條件的不二法門,就是要能隨時關心別人、讚美別人,而使人覺得你待人熱誠、親切,對你產生向心力。

第二,常懷謙虛之心,不以傲慢態度對人,養成恢弘大度的胸襟。

傲慢是年輕人最易犯的毛病,尤其那些稍有才華的年輕人,進入公司之後,常會有一種錯覺,認爲那些支高薪、居高位的人,不管是學識、能力都不如他。至於他周圍的那些同事,就更不在他的眼下了,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最不受歡迎的人。

也許你在學校裏是高材生,甚或每學期都考第一,但你進入公司之後,你仍然是個生手,值得學的東西很多。這就像學開車一樣,你在駕駛訓練班裏,就算筆試、路考都考一百分,當你正式到馬路開車時,仍然是無法得心應手。如果你不服氣,依仗在訓練班裏的優良成績,在馬路上橫衝直撞,可能很快就會被吊銷執照。

學與用是兩回事,對任何工作都是一樣。因此,你進入一個新環境之後,千萬不可以恃才傲物,要抱着謙虛的心去觀察、學習,讓自己的所學,能夠不落痕跡地融入工作之中,跟老同事打成一片。

你不必一開始就嫉妒老同仁比你的待遇好,假如你平心靜氣地去想一想,他們的好待遇也是應該的,因爲他們在公司裏已有相當長的時間,雖然學歷不如你,但他們已擁有工作經驗,而你只有學問,卻還沒有實際的經驗,有講求實用和績效的工商界,你那點學問,當然不可能受到重用。

但是,你一點也不用泄氣,當你有了工作經驗之後,你的條件就超越那些老員工了,因爲當彼此的工作經驗已經相同時,他們卻在學問上輸給了你。你既是學有專長,而又具備了工作經驗,兩造形勢的強弱就不言而喻了。

不過,這種工作經驗,應在和諧中取得才有價值,如果你一進入公司就瞧不起人,以你的聰明,若能多花一點時間,或多碰幾個釘子,也可以學到工作的經驗和技巧,但留下的後遺症就可怕了。

事實上,有很多年輕人都抱着這種“不肯向人低頭”的心理,總認爲“你不教老子,沒有關係,老子照樣可以學會”,不錯,大學之門那樣窄,你都能擠進去,以優異的成績畢了業,這點工作經驗算得了什麼。

可是你疏忽了一點,在這樣的心理下,即使你學會了經驗,卻很可能變成一人人見人厭的“怪物”,對你的晉升會產生很大的壓力。

工作經驗是血汗、時間的累積,這一點是任誰也不能否認的,因此,你輕視別人的工作經驗,就等於輕視別人在工作中所花費的心血,這當然不是那些老人所能忍受的。

任何團體中,都有所謂“老資格”,而這些老資格,幾乎都有一共同心理,希望新進人員能欣賞他們的經驗,能虛心跟他們學習,等你將來在公司中出人頭地時,他們好向人誇耀:“這個人是我教出來的。”

他們也許不計較名位,或是自知不可能有大的前途,不再積極進取,但他們這種“好爲人師”的心理,卻是很強烈的,如果你不能滿足他們這種“自我陶醉”的心理,你就很難通過這一關,即使能通過,也要花費很多冤枉的力氣,而且永遠是個化解不開的疙瘩。

假如你虛心學習,跟這些“老資格”打成一片,你不僅工作得愉快,而且會很快變成最受歡迎的新進人員。當別人對你的讚賞傳開之後,你在這個公司就等於生了根,很快的就會欣欣向榮了。

一個有好學歷、工作能力強的年輕人,再能搏得謙和有禮的好名聲,這樣的夥計,老闆能不重視嗎?我之特別強調“謙虛之心”,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一個人要養成寬宏大量、容忍的氣度,也必須從“謙虛”二字着手。一個瞧不起別人成就的人,永不可能成爲氣量大的人。

就拿新進入公司的年輕人來說,主管的能力你瞧不起,同事的工作能力你也瞧不起,在這“自覺不錯”的心理下,你不但不會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你也決不會原諒別人的缺點。久而久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器量最小的人。不但惹人生厭,還使人對你生出戒備之心,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你會有大的前途嗎?

也許有人懷疑,有很多企業的老闆、主管,並不見得有多大氣度,他們當年是不是沒有謙虛之心?如果是,前面的話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在工商界幹久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我的解釋是:發生這種懷疑的人,都是隻持到事情的一端,換言之,他們只看到現在,沒有想到這些老闆、主管的過去。

有些老闆,也許過去是向人低聲下氣的小學徒;有些主管,當年也許是挨門挨戶的推銷員。

如果他們當年不謙和有禮,虛心學習,他們能有今天的地位嗎?至於他們何以現在變得看起來度量不大,或有盛氣凌人之勢,這完全是環境形勢造成的,而且他們的態度是視對象而定,決不會是對任何人都傲慢、都氣量小。

這種轉變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這是老闆們的修養範圍,留待第二部再詳加討論。你現在是夥計的身份,就要遵守夥計的規範,如果現在你也擺出老闆的派頭,那就是自找沒趣了。

在人格上,老闆與夥計是地位平等的,但在工作上卻是截然不同的,夥計是站在學習的立場,老闆是站在管教的立場,如果當夥計的人不知虛心學習,負責管教你的老闆會開心嗎?即使你是老闆,相信你也不會欣賞這樣的夥計吧?

第三、要有敬業、樂羣的精神,給人一個有出息、易於相處的印象。

當你參加到某一個公司之後,你就要認清一項事實:你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公司纔會有發展,公司有了發展,你的待遇、你的前途纔會有希望。

 聽起來,這話好像是在說教,而且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沒有什麼稀奇。然而,這種平凡的道理,卻是修身立業的根本,尤其在工商界,這種因果循環的關係,表現得最爲敏感和突出。

例如一個年營業額只有一百萬的公司,在夥計們同心協力的工作下,發展到年營業額一千萬的公司,不用說員工待遇改善了,公司組織也必定隨之擴大,你晉升的機會也相對增加。反之,本來是一年做一百萬生意的公司,夥計們都在混日子領薪水,生意越做越少,老闆不得不裁減員工,最後公司固然會垮掉,你的工作也完蛋了。

也許你會說,公司垮掉是老闆的事,當夥計的有什麼關係,反正公司多的是,這家垮了,再到別家去幹還不是一樣?

你拿的薪水也許一樣,甚或比原來多些,但就你整個一生的事業來說,這種變動對你的影響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因爲這種工作心理,到哪家公司去幹,都不會是受歡迎的夥計。

年輕人一開始,應把握住一個工作原則,就全心全力地去做,要不想做,就早日另謀高就。譬如你一進入某家公司,就看出那家公司沒有大發展,你應該趕快另找出路,不可以在那裏混時間拿薪水,抱定把公司拖垮再說的心理。

一個人處世立業,不能一個勁地只打自己的如意算盤,有時也要替別人想一想。假如你進入一家公司服務,而認定它沒有大出息又不肯辭職,在裏面抱定“混”的心理,這就是損人又不利已的行爲。

你要知道,任何老闆投資做生意,都是爲了求發展,即使到了別人認爲無可救藥的地步,如果夥計們都像你一樣,抱定“混”的心理,這等於隔岸觀火,站在一旁看老闆的笑話,縱然老闆的生意還有一線生機,也被你們這些夥計拖垮了。等到老闆傾家蕩產時,難道你良心上不感到內疚嗎?

反過來說,當老闆的生意陷入困境時,你這個當夥計的如能盡上自己的本分,奮力工作,就像自己遇到困難一樣,說不定老闆的生意因此起死回生,到那時候你就成爲公司裏的功臣了。即使退一萬步說,老闆是扶不起的阿斗,最後還是把生意做垮了,不用說老闆對你的工作精神會永銘於心,就是你自己至少也做到了問心無愧。

根據這一論點,我們不妨下一個定理:凡是重義氣、不自私的夥計,他在公司裏必定會產生“甘草”作用,對發揮團隊精神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這樣的夥計,到哪裏都會受歡迎。

第四、不要做“長舌婦”型的人物,不可無中生有挑撥是非。

有些年輕人,在公司裏好賣弄小聰明,做一些望風捕影的揣測,以表示他懂得多,見得遠。如果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事,當然也無傷大雅,但涉及到公司裏的人事、財務,甚或是老闆的私事,這種影響就深遠了。

譬如公司里人事調動,老闆根本沒有考慮要升某一人,只不過爲其他的事約談他一次,但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對這種事特別敏感,馬上放出空氣,說老闆要升調某人某人,而且說得活靈活現,結果升的不是某人,而是另外一個人。這時候他爲了自圓其說,不得不捏造一些事,來解釋老闆沒有升某人的原因,話傳來傳去,最後很可能使沒有獲晉升的人跟獲晉升的人失去和氣,甚至於對老闆不滿。

在公司裏,這種類似的事情太多了,簡直不勝枚舉,但它們發生的影響卻是一樣的,對公司裏的和諧氣氛會產生強大的腐蝕力。

孔子也說過“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這樣的話。想想看,連聖人對這種胡說八道、好賣弄小聰明的人,都感到莫可奈何,足見這種人是多麼可怕了。

在一個公司裏,這種人之所以能夠存在,當然也有他的客觀條件,例如有的老闆喜歡利用這種人做情報,瞭解員工的工作情形;有的老闆或主管,喜歡別人諂媚、奉迎;正好這種人的共同特點是:能說會道,長於應對之術,因此,他們在公司中很容易造成一種特殊的身份。論地位不算太高,論工作能力也不算太好,但在公司裏上上下下,顯得非常兜得轉,特別是在上級那裏,似乎特別吃得開。

有些新進人員,常被這種人的聲勢所迷惑,以爲他是公司裏最吃得開的人,找機會與他接近,久而久之,你在無形中也變成了他的同路人。

有人說,這種“長舌婦型”的人物,是天性使然,要學也學不來的。話是不錯,但有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就如同一個身體脆弱的人一樣,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症,如果常與這些好賣弄小聰明的人混在一起,也很可能變成一個油嘴滑舌的人。

所以,我在這裏要特別提醒新加入工商界行列的青年朋友,在現代化的企業單位裏,是個重視工作實力的環境,老闆講求的是業務績效,考量的是你的工作潛力和德行(是否忠於工作),只要你有真才實學,又能認真工作,這就是老闆最欣賞的夥計,用不着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你也照樣有前途。

如果你在一個企業裏待久了,你自然而然會發覺一項事實,那些好挑撥是非的人,永遠不可能獲得重用。這道理很明顯,老闆要想事業有發展,是靠那些真正替他工作的人能羣策羣力的推展業務,使上上下下打成一片,造成一種和諧的氣氛,他的事業都會欣欣向榮。

也許有人懷疑,既然老闆是以員工團結爲目的,何以又讓這種“小人“存在呢?

你只要牢記一點就行:你如果要做一個優秀的員工,如果想獲得老闆的重用,你只有高潮在工作上求表現,在和諧的氣氛中具有影響力,纔會有前途。其他的手段都是旁門左道,也許能得勢於一時,但決不可能長久的。

由於現在人浮於事,找個工作難,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更難,常使一些年輕人爲保住工作而委曲求全。在這樣的情形下,工作的時間長了,往往會使青年人的人格變形,不僅老於世故,而且對工作的熱誠也大打折扣。

說起來,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在整個工商界中,一個小夥計的力量,的確是太微不足道了,不用說想改變商場的風氣是辦不到的事,就是想改變自己老闆的作風也是不可能的。正所謂“人微言輕“有力沒處施。無奈何,只好隨波逐流了,反正事業是老闆的,人家想怎樣做就怎樣做,誰也管不了。

一個最起碼的小夥計,當然不可能對老闆發生影響力(事實上,也不是絕對的不可能,例如你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老闆當衆表揚你,讓別人以你做榜樣,這不就是影響力嗎?),但是,你是有理想的,你並不想當一輩子的小夥計,假如你有一天升到經理髮上的職位,實際負責起管理的責任,你的作法就會對老闆構成影響力了。這時候你要改變公司的風氣,必定會發生強大的作用,甚至於改變老闆的作風、觀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任何改革,都必須先從本身改革開始;任何理想的實現,也必須腳踏實地由自己開始。如果你在一個企業中幹了一、二十年,連個小主管也沒當上,而一味抱怨公司的制度不合理,整天牢騷滿腹,除了越發讓人家瞧不起之外,你能有什麼作爲呢?混到這一步田地,是命也好,是運也好,你只有認了。

因此,年輕人千萬不可妄自菲薄,你是企業界的新生力,現在的工作也許微不足道,但有一天,你可能成爲改造企業作風的主力。你切不可在一開始,自己的工作還毫無表現,就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就妄想改變整個公司的風氣。你的用武之地是在將來,而不是現在。現在你所能做的,只是如何贏得上級的信任,如何贏得老闆的信任。這些纔是你創事業的資本,這就像做生意一樣,沒有錢都是空談,什麼生意也做不成。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在公司中連晉升的機會都沒有,你的理想再大也是白搭,除非你能有一筆意外之財,自己獨立門戶做生意、當老闆。

看起來,這好像是題外話,與培養和諧的能力無關,其實不然,如果你深一層去體會,你就會發現,你想晉升也好,你要實現理想也好,都是從“和諧”中生根發芽的。如果你真能靠挑撥離間、惹是生非爬起來,這個公司的前途也就是有限了。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我謹以這句話作爲本章的總結,年輕的朋友們不妨多體會體會。

 

每週更新一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