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引爲前車之鑑

常聽到剛進入工商界的年輕人,對親友、家人發牢騷:“我那個主管(或老闆)簡直不通事理,只知作威作福,十足的草包一個,跟着這種人做事,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黴!”

接着,他們還舉出很多事例,說明他們的主管是如何如何的不行,聽得人都認爲他言之成理,值得同情。甚至於有些個性剛直、魯莽的人,還幫他罵幾句出出氣,即使老於世故的人,也只能勸他忍耐,不要意氣用事。

在任何一個行業中,下級對上級不滿都是常有的事,假如你沒有意思辭職不幹,如何把這種不滿的情緒,轉變成對你有益,這的確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就進化的原理來說,對事物不滿,不僅無害,而且還是一種有益的現象,關鍵是看你如何處理你心中的不滿。如果你由不滿而積成憤慨,動不動就跟主管吹鬍子瞪眼,常說些帶刺的風涼話,把一切不滿都表露在言行上,吃虧的自然是你,充其量也鬧個兩敗俱傷。如果你把對主管的不滿,化爲一種惕勵自己的力量,牢記你此時內心的感覺,一旦你將來當上主管之後,決不重蹈覆轍,一定要把這些引起員工不滿的作法全部革除。到那時候,你自己不僅是個很成功的主管,也會替公司帶來新風氣。

公司是個營利組織,資本是人家老闆出的,因此,只有老闆對人事的任免纔有絕對的權力,如果老闆對你的主管很欣賞,或即使不欣賞,但還沒有采取調遷的行動,你這個當夥計的千萬不可以蠻幹,以爲設法把主管擠掉了,你纔有出頭之日。這種愚昧的想法,也許會害了你一輩子。

有很多剛出學校大門的年輕人,他們對人的衡量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對事情的處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理想。但這些標準,這些理想,在工商界不一定行得通,甚至於會格格不入,如果你妄想改變別人,就有得你苦頭吃了。

照這樣說,年輕人到工商界之後,豈不是隻有隨波逐流才能生存嗎?師長教給他們的那些處世待人的標準,豈不是毫無意義了?他們的抱負、理想不是永遠無法實現了嗎?

我敢保證地說一句,決不是這樣的。果真如此的話,我們的工商界想躋入先進國家之林,還有什麼希望?

不過,大家瞭解一項事實:你在學校學的那一套,不能原封不動地搬到社會上來用,特別是到工商界裏來,這裏面有很多實用之學,不是在學校裏學的那套玩意能夠應付了的,還要加進一些新的東西才行。

我們打人比方說吧,在學校裏,師長所給你的教誨、訓練,就像是鍊金爐一樣,其目的是想把你煉成一塊純金,不含一點雜質。

可是到了工商界之後,你這塊純金的材料,不能適合生意場中的多方面需要,必須把我變成合金鋼,才能擔當各種不同的工作。如果你沒有應變的本領,認定只有純金纔是最好的東西,那你就變成書呆子了。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你一定要把握住,不管你將來變成何種合金鋼,都不能失去金子的成分。換言之,你要以師長的教誨作基本,作各種靈活的運用,以適合你工作的需要,但你不能忘記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否則你就是捨本逐末,成爲一個很可怕的人物了。

譬如,師長教導你,爲人要講“誠、信”,要講“忠、義”,你到了工商界之後,覺得大家都是“大哥、二哥、麻子哥”的在耍滑頭,於是你也不講誠、信了;大家都好像在唯利是圖的搶生意,於是你也不管忠、義了。這樣的循環下去,我們的工商界將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局面。

“後生”之所以“可畏”,不僅是因爲他們有“可塑性”,而是這裏面含有“一代比一代強”的積極意義。換言之,上一代的缺失,他們可以補正過來,上一代力有未逮的未竟之業,他們可以繼續去完成。這種世世代代綿延不絕的後繼力量,就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最大原動力。

工商界也是一樣,如果要想使我們的工業結構更健全,更充滿蓬勃之氣,工商業更加繁榮,我們新生的一代在投入工商界行列之後,一定要拿出工作熱誠,細心的去觀察體會,把經營上的缺失一一記下來,把管理上不合理的地方記下來,然後再多方面的收集資料,研究出一套新的做法,等你有權管理別人的時候,不要再蹈過去的覆轍,把你新的構想一一施展出來。這樣一來,我們的工商界,纔會永遠充滿新興的氣象。

假如一進入工商界,就覺得這也不合適,那也不理想,內心充滿不平之氣,整天牢騷滿腹,毫無進取之心。等你熬上主管之後,既拿不出一套新的做法,也就無從改進起,只好蕭規曹隨,跟過去的主管完全一樣,這樣循環下去,我們的工商界如何會有進步呢?

我們的企業界,在經營管理上的確存在不少的缺點,新的一代對上一代有很多不滿也是事實,但這都不是嚴重的問題,重要的是,這些工商界的新進人員,如何記取這些教訓,如何健全自己,使我們未來的工商發展,有一番新的面貌。

一切的改革,不是先要別人如何如何,而是先從自己改革起。例如,你不滿你主管、老闆的作爲,你有沒有先反省一下,你這個做夥計的是否盡了自己的本分?對自己的工作是否已做到盡善盡美?你在工作上是否有新的創意?你的工作態度是否誠懇?

如果你自己在工作上偷懶耍滑頭,抱着“混”日子的心理,反而批評主管、老闆這不對,那不對,這種事情公平嗎?也許你會說:“正因爲主管、老闆無能,作風不合理,所以我纔打不起乾的精神來。”可是,你爲什麼不退一步想,如果你自己埋頭苦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主管、老闆也許會對你好一點。

就算退一萬步說,你的主管、老闆都是混球,分不清好夥計壞夥計,你至少在認真工作中,充實了自己,獲得工作經驗,將來換一個工作環境,找到好主管、好老闆,你就是個能力很強的夥計了。這不比你發牢騷、鬧彆扭、混日子有益得多嗎?

“長於責人,拙於責已”,這是年輕人常犯的毛病,不問自己是否是個優秀的夥計,也不問自己爲公司盡了多大力,只一個勁的埋怨主管、老闆不肯重用你,這無異是緣木求魚,很難如願以償。

工業社會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有真本領、真才幹的人,決不可能永遠被埋沒。即使你一時進錯了公司,跟錯了老闆,只要你本着磨練自己、充實自己的心理,不一味去挑主管、老闆的毛病,只要學會一身本領,到哪裏都是受歡迎的夥計。

絕大多數的老闆,畢竟都是想發展自己的事業賺錢的。基於這一原則,你只要兢兢業業的做事,對公司的業務有貢獻,老闆決沒有無緣無故找你麻煩的道理。

縱然老闆的管理方式有問題,養不住優秀的員工,這是他自己的損失,你不妨先問問自己,是否已夠了優秀員工的標準?換個工作環境是否能受到重用?如果是,你也可以另謀高就,不必再跟他嘔氣。

做任何事,都應該“量力而爲”。如果你只是公司裏的小夥計或小主管,你妄想改變老闆的觀念和作風,這就是自不量力,你這時候能做的,只有如何充實自己,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其他的事,你不必管,也不能管。這就像中小學校的學生一樣,如果他們想改變學校的教育措施,或整個的教育風氣,豈不是愚妄可笑嗎?這些事是他們長大之後的工作,他們現階段所能做的,只有好好讀書。

當夥計也是一樣,你擔任某一階段的工作,你就盡某一階段的責任,不要做超出職責以外的事,不管你有多大的理想、抱負,都應該先從做好自己的工作開始。你有了好的工作表現,贏得老闆的信任,你的話纔有分量,你的建議纔有希望被接納。如果你整天吊兒郎當,自己負責的工作都毛病百出,你想讓主管]老闆接受你的“高論”,是決不可能的事。

在企業界,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們在這裏只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隻求工作表現,不管“閒事”的成功者,一個是牢騷滿腹,只知批評別人的失敗者。

在農業機械製造中,目前有一位後起之秀,我們暫且叫他“王力耕”。他是某大的畢業生,學的是機械。

照當時一般人的想法,學機械的人,最好能到外國去進修幾年,將來纔會有大的發展。王力耕當然也不例外,可是考公費留學考不上,自費吧,又出不起這筆錢,不得已只好在國內找工作了,他想等自己賺一筆錢之後,再作出國留學的打算。

他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一家電子公司裝配線當領班。說起來,這是學非所用,但因爲這是一家外資公司,待遇比較好,看在錢的份上,也只好“屈就”了。

另外他還有一層想法,他雖然是大學畢業生,但英文程度只止於讀和寫,並不能張口說,他想借這人機會把會話學好。

可是,進入這家外商電子公司不久,他就感到失望了。因爲外商的管理方式,有很多不適合我國工作人員的需要。

就拿裝配線上的工人來說,一坐到工作位置上,就忙碌得不得了,幾乎連伸個懶腰的時間都沒有。這且不說,最主要的是,外國管理者與工人之間的冷漠關係。

負責生產的外藉經理,採用的是目標管理,一個工人一小時規定多少生產量,他只檢查成果,不問工人在工作時間的情況。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位荷蘭籍的經理,把工人當成了機器,忽略了機器與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王力耕是裝配線上的實際管理者,他覺得自己有義務負起上下溝通的責任,可是,他這時候的英語能力,還不能用嘴來表達他內心想說的。他考慮再三,決定去跟主管工業關係協調的經理去談一談。

這位主管工共關係的經理,已經五十多歲了,曾在美軍顧問團當過翻譯,人生閱歷特別豐富,他聽了王力耕的話之後,民老於世故的口吻說:“老弟,你的感受我非常瞭解,但我勸你不必多事,人家採用的是科學化管理,我們不能以國情、民性不同爲理由來加以反對。否則,就顯得我們太落伍了。”

“科學化管理,我認爲也應該可以隨環境的不同加以修正的,”王力耕說,“只是他們外國人不瞭解生產線上的實際情形,所以纔會把他們那一套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不管站在哪一方面,我們都有義務向他們說明。”

“你要知道,老弟,人家是拿錢來做生意的,我們是替人家工作的,”這位經理帶闃教訓的口吻說,“我們要設法適應別人,不是讓人家來適應我們。你儘管放心,現在工人多得是,誰要是不滿意大可民不幹,我們犯不着爲這種小事自找麻煩。”

“現在我們的勞力過剩,這樣做也許還可以,可是爲了公司長遠的打算我們——”

“將來的事,將來再說,”負責公公共關係的經理搶過去說,神情已有點不耐煩,“我們也不一定在這裏幹一輩子,是不是?”

公司裏的一級主管都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益發證明這位外國老闆管理上的失敗。但仔細去想一想,王力耕認爲,這種責任並不能完全讓人家外國老闆來負,我國的高級職員,應該擔負起管理橋樑的責任,多讓外國老闆瞭解我國的工作環境,這樣主僱雙方纔能溝通感情,打成一片。

他的想法雖不錯,無奈他的職位太小了,再加語言上的阻礙,無法把自己的見解向外國老闆完全表達出來。

王力耕考慮再三,認爲自己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抱着混的心理,在這裏幹一天算一天,但是違揹他做事的原則。二是馬上辭職不幹,自己另找工作,來個眼不見心不煩,可是他又捨不得這裏的優厚待遇。第三條路是,一面在工作上表現,贏得老闆的信任,一方面加緊學習會話,使自己的意見與老闆能直接溝通,也許能慢慢改變老闆的觀念。

考慮的結果,王力耕決定走第三條路。他認爲這是萬無一失的一條路,將來老闆能採納他的意見固然好,即使不採納,說不定會獲得更好的工作。

這是非常理智的抉擇,而且是一般青年人不易做到的。由這件小事也可以證明,王力耕在三十二歲就能自組公司,打下事業基礎,並不是偶然的事。

青年人多半都有工作熱誠、有理想,但也多半缺乏耐心,一遇挫折,不是消極灰心,就是見異思遷,很少能本着一人遠大的目標,先從充實自己着手,一步一步地去實現。

古人曾說過,凡事“欲速則不達”,的確是至理名言。就拿當年王力耕的處境來說,他只不過是個小小的領班,語文能力又不強,根本不能與外國老闆直接溝通意見,如果他汲汲於改進人家的管理方式,當然是辦不到的事。

王力耕瞭解到這一點,所以他才能耐住性子,先從本身做起。在遇到管理上不全責的地方,他會以誠懇的態度跟工人解釋:“外國人到我國來做生意,對我們的情形難免陌生,只要我們耐心地工作下去,將來一定會慢慢改善過來。”

此外,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到一家英文補習班去學會話。一年半之後,他漸漸受到外國老闆的重視,升他爲管理員。不久又升他爲電視機部門主管。

這時候,他跟老闆接觸的機會多了,也可以直接跟老闆交談了,他覺得表達自己觀感的時機已到。也就在這個時候,他遭遇到同仁們的強大壓力。

在一個單位中,工作能力表現得太強了,有時候會遭到嫉妒,尤其在當年的外商公司裏,沒有人事關係的因素存在,老闆對人事的安排,完全憑自己的觀察,這種人事的傾軋更爲激烈。不用說爲希望升經理的主管對王力耕不滿,就是那些經理也認爲他是人強敵,說不定哪天會把他擠掉。

王力耕最招忌的地方,是他經常找機會跟老闆接近。

他這樣的目的,是爲了先與老闆建立良好的關係,然後好乘機表達自己對管理的意見,這樣老闆採納的成分纔會大一些。可是,別人並不瞭解他這份苦心,以爲他是在鑽營、討好,以爭取晉升的機會。

這種事也不必細表了,反正很多人要攻奸一個人,在氣勢上已經佔了優勢,再加外國老闆並不瞭解全盤情況,真的人爲王力耕在討好工人,跟他採取對立,因此對他也起了戒心。

對一個離開校門不久的青年人來說,這一打擊是相當大的,他煞費苦心地想幫別人,想改進外資公司的管理方式,這是對老闆對員工都有益的事情,想不到竟被人誤解了,使他的滿腔熱忱,突然降到了冰點。最使他傷心的是當他辭職時,老闆連一句慰留的話都沒有說。

這次的教訓,王力耕一直耿耿於懷無法忘記,並不是他留戀這個高薪的工作,認爲丟掉了可惜,而是在等於被人家攆走的這個關節上,使他想不通,也想不開。

一開始,這個工作既不是他的本行,也不是他理想的工作,後來爲了好勝之心,想改善多國籍公司的管理才留了下來,想不到事情沒有做成,還落了個灰頭土臉。

幸而他是個自制力很強的人,在痛苦之後,他仍然能靜下心來,把這件事通前撤後地檢討了一遍,而且找到了他自以爲很滿意的解釋。使他的心情平復了下來。

離開外商電子公司的第三天,王力耕懷着鬱郁的心情去了溪頭。這是他在讀大學時來過數次的地方,這裏的花草樹木,對他都有一種親切感,特別是樹林中那份帶有原始氣味的寂靜,更是他現在所渴望的。

他仰躺在草地上,望着片片白雲自林木頂端的空隙中閃過,思緒又回到他那將近兩年的工作上,他想到外商老闆的愚昧,想到那些讓主管、經理對他的排擠,又想到自己落了這樣一個下場,空間錯在什麼地方?

靜,是智慧的溫牀,因爲它能消除人們的偏激,很客觀地去考慮問題。當王力耕把過去的一段經歷檢討過之後,他發現自己犯了兩項很大的錯誤:一是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他在大學畢業時,曾立下宏願,要到機械業去發展自己的前途,而改變了自己的初衷。

二是過分求自己的表現,忽略了協調的功夫,因此使中國籍的主管、經理起了嫉妒之心。

在學校裏,老師曾不止一次的訓誡他:“年輕人固然要有遠大的理想,但實現理想卻需要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要贏得足夠的支持力量。”

現在,王力耕終於完全明白了這層道理,自己的理想是不錯的,但實現的方式錯了,不但沒有獲得同事們的支持,甚至於遭到排擠,在孤掌難鳴的情形下,自己焉有不失敗的道理!如果能先讓這些人瞭解自己的苦心,相信一定可以贏得一些同情者,說不定整個事情就全部改觀了。

基於這一瞭解,王力耕有了深一層的體會,做人和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修養形態,只會做人不能做事,固然不行,但只會做一不會做人,也是窒凝難行。前者可以“圓滑的濫好人”作代表,後者可以“書生脾氣”作典型,如何能使這兩種類型的人取長補短,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人,特別是在工商界裏工作,更需要這種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修養。

王力耕記取了這次的教訓,爲自己立下了工作信條:從事自己本行的工作,在工作中吸取別人的經驗。

他在工商界並沒有得力的親友,要找工作,只有在報紙分類廣告人事欄裏去找機會,後來他終於考入一家機器公司當業務員。

這家公司是與外商技術合作的,業務員的工作是全能的,他不但要推銷機器,而且還要負責安裝、試車和保養,工作很忙也很累,而且一開始的待遇也不怎麼好。

王力耕既然決心要在機器業中吸取經驗,所以他毫不考慮地接受了這一工作。上班的第一天,業務經驗就鄭重地對他表示:“我們是與外商合作的公司,一切的管理都是採取歐美方式,重視責任制度,也許一開始你有很多地方不習慣,但你一定要想法適應它。”

這種籠統含混的提示,王力耕根本摸不着頭腦,他當時很想問問所謂“歐美方式的管理”,以及“責任制度”的具體辦法,但業務經理似乎很忙,桌子上的兩部電話同時響起,他開始抓起電話跟別人說話,並示意他可以走開了。

王力耕走出經理室,他很想找個同事談談這裏的工作情形,可是,辦公室裏的七、八個同事,都在那裏埋首於自己的工作,沒有人彼此交談,也似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他不禁暗自懷疑:這個公司的業務這樣緊張忙碌嗎?

他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從口袋裏掏出香菸來,客氣地對他鄰座的同事說:“來,請抽一支菸吧。”

那位同事搖搖手把香菸裝起來,並悄聲對他說:“在辦公室裏是不準抽菸的。”

“哦?”王力耕趕緊把香菸裝起來,好奇地問:“如果要抽菸的話,到什麼地方去抽呢?”

“休息的時候,到吸菸室或休息室去抽。”

王力耕還想發問,但那位同事及時地對他提出警告:“少用嘴巴,多用眼睛!在辦公室時間是不準說話的。”

這是哪門子的管理!王力耕在心裏說。但他是新來的,爲了表示禮貌,還是點點頭表示“承教”。

這時他不禁擡起頭來,向四周牆壁看了一遍,上面掛了不少的英文標語,內容都是揭示管理規則的,例如工作時不準抽菸,工作時不準喝茶,不準談話。。。。

他看了這些標語,很像是到了外國人的辦公室,只是他沒有到過外國,不知道外國企業的辦公室裏面,是否也貼有這類的標語。

正在他出神的時候,工友送來一疊表,上面也全部打的是英文,只有在一張客戶卡片上,打着中英兩種文字,這是經理要他去跟客戶聯絡的。

當他走出辦公室,進入電梯,他不禁有一種茫然的感覺,難道歐美式的管理就是這個樣子的嗎?

他第一次接洽的是客戶訂購運輸機械的生意,是供倉庫儲藏塑膠粒用的,生意談得很順利,客戶已原則同意安裝。他把洽談的結果報告經理,經理與外國技術員約定時間,由王力耕陪着這位外國工程技術人員,又到客戶那裏去了一趟,這筆生意纔算正式談定了。

公司裏一共有兩位外國廠商派來的技術員,是專門負責生產和安裝技術方面指導的,照說應該是客卿地位,但他們比老闆還神氣,那些經理、生產部門的主管,對他們的那份客氣勁,簡直就等於是諂媚了。

王力耕心想,難怪這個公司如此洋化了,這完全是主管們的觀念所形成的,他們認爲外商在各方面都是優異的,值得學習的,公司裏的洋化氣味焉能不重。

不過,業務經理也有他的一套說法,工作時不準喝茶,是爲了避免不小心把茶杯弄倒,損壞了文件,不準抽菸,是爲了保持辦公室的清潔空氣,不準交談,是爲了怕耽誤正常工作。

這些話當然都言之有理,但是否適合我們工作人員的工作習慣,卻大成問題。好在王力耕是業務人員,不大常坐辦公室,他也就不認真去計較了,使他最看不順眼的是上下之間的那種冷漠關係。大家好像只是爲工作湊在一起的,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感情存在。

例如某人犯了錯,經理從沒有以指導的口吻加以解釋,總是板着面孔訓一頓,他認爲這是對事不對人的管理原則,每一個人的工作責任,沒有達成要求,就是有虧職守。

王力耕也涉獵過外國人的管理方面的書籍,雖然他們把權現劃分得很明確,但管理的方式,似乎並不是這樣硬邦邦的,裏面也摻雜了不少的人情味,爲什麼這個公司的主管們都是這樣的“不講情面”呢?

後來他慢慢地明白了,業務經理是個留學生,回國後,對我們辦公室的散漫氣氛很看不順眼,認爲對工作效率妨害甚大,他爲了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有些地方難免矯枉過正。

王力耕很不習慣這種管理方式,再加他平時最瞧不起懷有“崇洋心理”的人,幹了幾個月之後,他想辭職不幹了。有一天,他去拜見他的一位師長,談起了這件事,那位師長笑着問他:“你的有認爲這種管理方式一無可取嗎?”

“有什麼可取的?”王力耕毫不考慮地回答,“我們是中國人,應該有我們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

“你的話沒有錯,可是我們自己的管理方式是什麼呢?有沒有一套完整、統一的東西呢?”

“我對這方面的經驗不多,也懂得很少,但我直覺的認爲,西洋人那一套並不適合我們的風俗、民情。”

“你的直覺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你的想法跟你那主管一樣,都帶有偏激的成分。”

他老師用溫和的語氣責備地說,“你要知道,力耕,我們的工業發展,能有今天這個興盛局面,無論是經營上、管理上,有不少是藉助於外國的經驗和知識,跟着人家依樣畫葫蘆固然不對,完全抹殺人家的長處,也不是明智的做法。所謂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這纔是你處人做事應有的態度。”

“這個原則我知道,可是這個公司的做法太洋化了,真叫人看了受不了。”

“這不是受得了受不了的問題,而是要問你自己,在這個公司做下去,有沒有你值得學習的東西?如果有,這些管理上的瑣事,我想是可以忍受的,如果這家公司只是繡花枕頭,只在學人家的皮毛,不重視實質的工作,那就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了。”

這番話倒是提醒了王力耕,他回想到進了這家公司之後,除了管理方式使他無法適應之外,在機器的安裝、修理、保養方面,的確學了不少東西。尤其那兩位外國來的工程技術人員,雖然地位很優越,但人家工作起來,卻是很認真負責,而且對各種機械方面的經驗也相當豐富。有時候,王力耕摸索了半天的問題,人家一看就解決了。

經過再三的考慮,王力耕還是在這個公司留下下來,而且一干幹了三年。後來他與一位很要好的同事一起辭職,合組了一家機械公司,專門製造農用機具,業務發展得非常快速,但由於公司財務、人事上發生了問題,王力耕一氣之下撤股退出了。

這是王力耕第二次的失敗,他檢討原因,完全是由於自己做生意的經驗不夠。他雖然在兩家公司幹過,也學了不少管理方面的心得,但他沒有實際管理過一個公司。在公司成立之初,他本來有很多理想,可是實行起來卻是問題多多。尤其這是個跟合夥生意,有很多不能放手去做,必定要跟合夥人研商辦理,結果他當初的理想很多都走了樣,致使問題愈來愈多終於做不下去了。跟朋友分手後,正好王力耕看到報上,臺東有一家鐵工廠徵求廠長,在心情不佳,想遠避塵世的心理下,他決心到東部去幹一段時間再說。

臺東這家鐵工廠是專門製造食品加工機械的,規模不大,設備倒滿新的。老闆是當地的土財主,很有點錢,也有開展事業的野心,所以要請一個對機械方面有經驗、而又有現代管理觀念的人替他來管理這個工廠。

照說,王力耕這裏幹得應該很愉快了,實際卻不然。原因是老闆對事業的觀念,是以家族爲重心,他只是利用王力耕的現代管理經驗,來奠立自己的事業基礎。

老闆有兩個兒子,都是商工職校畢業,還沒有管理一個工廠的能力,因此,他請王力耕來的目的,是讓兩個兒子做學習的榜樣,將來好自己來管理經營。

在這樣的情形下,王力耕無論做什麼事,當然都有老闆的兩個兒子參與,雖然他們很少走近干預他的權力,但到了老闆那裏,他們的話常發生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人事上的調遷作用,王力耕並沒有多大的決定權。

這種情形,對管理工作的進行,往往會形成很大成績的阻力,因爲手下的人認爲你的權力有限,對你的話當然難免會打折扣。

企業也像任何其他團體一樣,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中心,一切的工作推行纔會順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人事的任免權。

固然,身爲管理者,不能以開除員工爲手段,但這種權力卻不能沒有。這就像古時候巡按大人手中的尚方寶劍,雖用不着用它來動輒殺人,卻具有無上的權威性。

王力耕在上任不久,就瞭解了自己的處境,他本想自己何必爲“他人做嫁衣裳”,不如早日另謀出路。然而他也考慮到對他有利的兩件事:

一、              這是考量他自己管理能力的一個關頭。替人家當夥計,在管理上總是難免有制肘的地方,不能自己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如果能克服這些困難,才能證明自己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

二、              如果他能把這個工廠管理好再走,等於是功成身退,至少給他們爺仨留下一些值得懷念的地方,說不定會邁出好朋友。現在就走的話,顯得自己虎頭蛇尾,知難而退,永遠會被他們瞧不起。

此外,他也想到,在與朋友合夥做生意的時候,自己也有值得檢討的地方,他覺得自己最失策的地方,就是求好心切,缺乏協調的能力。現在正是個好機會,如果自己協調得當,雖然不太可能改變老闆將來要“自己做”的原則,至少可以表現出他自己的管理才能。

事實上,王力耕自己也曉得,他不可能成爲這家公司的老闆,不管自己把這個廠管理得如何好,有一天總要交給老闆的兒子去管理,如果他能樹立下一個良好的規範,就算盡了當夥計的責任了。再明確的一點說,自己來這裏是做事的,不是來跟人家爭權的。

本着這個原則,王力耕慢慢地心平氣和了,第一,他先着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當然任何新的措施,都難免遭遇阻力,而他卻遭遇了雙層的壓力。

一是來自老闆方面的,他雖然一再表明,一切管理的事由王力耕負責,但遇到關鍵性的問題,他還是要插手的。

因爲他要考慮到王力耕的新辦法,對他企業未來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對他的兩個兒子接棒時,會不會產生阻力。

此外,他的兩個兒子也都是二十多歲了,對任何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王力耕的措施不能獲得他們的諒解,也很難行得通,他們對老闆對夥計都有決定的性的影響力。

其次,是來自下面的壓力。在員工中,有不少是與老闆沾親帶故的,他們當然知道王力耕這個廠長在老闆心目中有多大分量,因此,這些人也常成爲推行新措施的阻力。

基於這些因素,王力耕的處境可說相當困難,等於是站在夾縫裏,既要取得老闆的信任——相信他真的在爲公司建立制度,別無他心;又要想法使員工合作,使他推行的制度發揮效用。

這種兩面討好(也可能兩面不討好)的工作,一般所謂“有志氣”的青年人是不屑爲的。這並不是光受氣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前途可言的工作,老闆說什麼也不會不顧兩個兒子,把經營大權交給他。

然而,受過幾次重大打擊的王力耕,卻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如果他能在這個環境中有所作爲,他的修養真算到達爐火純青的境地。換言之,他是以此來考驗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待人處事的經驗,並沒有想在這裏創事業求前途的。

無論做任何事,只要能跳出“本位主義”,達到“無我”的境界,你的坦蕩行徑,自然而然會受到別人的尊敬,用不着故意去討好別人。自古以來,商人之所以受輕視,遭人詬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給人的觀感是“本位主義”太重,專打對自己有利的小算盤。

王力耕懷着“避世”的心情來到東部,這應該是他採取超然忘我拄要因素之一。因爲他本來可以在與朋友拆夥之後,到外國去深造的,但在心灰意冷的情形下,也放棄了這個念頭。這表示他當時已淡泊名利,所以纔會以做事爲宗旨,在這個工廠留下來。

照當時的情形看,他在這個工廠頂多幹一年,老闆的兩個兒子就可以接手了。老闆請他來的時候,也的確存着這個想法,結果王力耕在這裏一干幹了四年,如果不是他自己堅決求去,老闆還不肯放他走呢!

他是如何受到老闆和他兩個兒子的如此信任、器重?又是如何消除了員工的敵視心理?說起來話長,不能一一細表,只能作原則性的介紹。

對老闆而言,王力耕利用各種機會、事實,來說明他是純粹幫他來做事的,並不想在這裏謀求自己的前途。當然這種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效力就小多了,必須讓老闆自己感受到才行。

我們不妨隨便舉一件小事加以說明:王力耕到任不久,發覺在製造過程中,有浪費工料的現象,他決心推行品管圈制度。可是,上至老闆,下至員工,沒有人瞭解“品管圈”是怎麼一回事。

他首先收集很多資料,一一地講解給老闆和他兩個兒子聽,讓他們真正瞭解品管圈的作用。等決定推行時,他要老闆的兩個兒子負責實際的推動工作,他跟老闆懇切地表示:“你的兩位少爸都是可造之材,我也瞭解您對他們的希望,他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實際工作經驗和對基層的瞭解,所以我希望能讓他們參與品管圈工作,把我告訴他們的那些東西,作一實際的印證。”

正好這位老闆也是個相信“外行人不能管理工廠”的人,他唯恐王力耕不能把全副本領拿出來教給他的兒子,當然不會反對這一做法。

當品管圈推行一個半月之後,增加工作效率百分之五十,節省用料0.8%,這一成績,使老闆大爲讚賞,準備對王力耕好好表揚一番,但王力耕拒絕了。

他私下對老闆說:“我們現在要想一切辦法,培養起您兩位少爺的權威和領導力,讓員工們覺得他們實在了不起,您將來的事業纔會有發展。至於我,您是瞭解的,我不會長久在這裏待下去,還要回西部卻創立自己的事業,只要您明白我的苦心,比什麼獎勵都好。”

這種無私無我的精神,終於感動了老闆,對王力耕信任尤加,說什麼也不肯放他走,一直留他工作了四年,纔給了他一筆資金,要他到西部來開工廠。王力耕以後的發展,這位老闆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世上有很多事都是這樣的,有些人整天動腦筋弄錢,拉攏有錢有勢的人,結果卻是空忙一場,枉費心機。有些人不希望依賴別人,也不過分重視自己的利益,卻往往會贏得別人的信任,獲得助力。

王力耕的事例,當然是很突出的,一般年輕人也許到達不了他的修養火候。但有一點是很現實的,如果你不能忍受別人的缺點,不能把人的缺點作爲自己的警惕,你在工商界只有兩種下場:一是你在哪裏也幹不長久,一是成爲工商界的混子,永遠別想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績。

下面我們再舉一個與王力耕情形完全相反的例子。

一個人的事業有了相當成就之後,最大的困擾,往往是不知道如何來安排、應付過去的老同學、老朋友。

尤其在企業界中,事業的成功,也就表示擁有了財富,“告幫”的老同學、老朋友找上了你,你能不睬不理嗎?可是你理睬的話,又怕“善門難開”,告幫的人愈來愈多;不理睬的話,他們會罵你一點都不重情誼,只認錢,不認人。

在這裏,我們不談這個困擾的問題如何處理,而是要進一步問:彼此既然是老同學、老朋友,能力應該是相差不多的,何以有人當了總經理、董事長,而有人連吃住都混不周全呢?

一個人失敗、潦倒,原因當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不能養氣忍性,缺乏虛心學習的精神。

正好王力耕以前的一位老同學,前些日子來找他謀個工作,這個人的經歷可以作爲我們很好的一個例子。

王力耕的這位同學,名字叫謝本楚,在學校裏是很活躍的人物,是同學心目中的“領袖人才”。也許是這種“崇拜”的力量害了他,養成他“自以爲是”的意識,到了工商界之後,感到處處都不對勁。

有好多企業徵選人才,都是重視學歷的,但入選之後,正式開始工作時,學歷往往並不受上級的重視。一切的升遷,完全看你在工作上的表現。

謝本楚似乎並不瞭解這一點,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家塑膠公司,擔任物料管理工作。一開始頗受老闆的重視,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辭退了。

在這樣短的時間裏,他給老闆的印象何以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呢?

說起來因素很單純,一開始,謝本楚很想在工作上表現得有聲有色,所以工作很積極,老闆當然高興。可是沒多久,謝本楚發現公司裏的主管,有很多作法不能配合自己的理想。換言之,主管們的那一套作法,他根本沒有瞧得上眼。

就拿上班打卡這件事來說,他認爲是一種極不合理的現象,不管你工作的實際情形如何,只要每月遲到三次以上,就要受到警告。謝本楚住的地方離公司較遠,要中間轉一次車,所以上班的時間無法把握,曾一連兩個月受到警告。

他爲此曾理直氣壯地向老闆提出抗議:“不顧這種實際情形的管理,等於是讓人削足適履。”

老闆的的修養很好,笑着問他:“如果取消上下班打卡,用什麼辦法來記錄員工的勤惰呢?”

“可以以工作績效來衡量,或是靠主管平時的考覈,”謝本楚的口才不錯,遣詞用句很有說服性,“人的工作能力是應該自由發揮的,而且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決定工作人員的勤惰,否則,就是被機器管理了。”

“你應該知道,本楚,”老闆親切地說,“讓人來評估一個人,往往會失之於偏,因爲人是有情感、有善惡的。”

“身爲主管,如果不能做到公正無私,根本就不夠資格領導別人。”

這句話的確是鏗鏘有力,而且是沒有理由駁得倒的,問題是有幾個人真的能夠做到“公正無私”,所以企業管理,必須增加一些輔助的工具,以防止管理者的偏私。

謝本楚年輕氣盛,而且對任何事情都懸得過高,並不瞭解實際執行管理工作者的困難。但老闆是過來人,他深知管理工作之不易,不是勸聽的幾句理論能夠解決問題的。不過他也知道,這時候要想說服謝本楚,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採用拖的方式下了結論:“在沒有研究出更好的辦法之前,我們只好暫時委屈你一段時間再說吧。

自此之後,謝本楚常把一些看不順眼的事,或自認爲不合理的事,公開的提出來批評,有些好生是非的員工,都私下裏對他表示欽佩,說他很有個性,敢作敢爲。他自己也認爲他是在打抱不平,指出管理上的缺乏,應該一一加以改善。

當然他的本意並不壞,是希望企業好,但他的方式用錯了。因爲打卡制度有其優點,這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認的,但謝本楚只看到它壞的一面,而完全否定了它好的一面(很多年輕人都懷着這種對事務的偏激心理,向好處說,這是敢愛敢恨的正直表現,向壞處說,則是對事務考慮不周全的幼稚病),這當然會引起主管的不滿,增加他工作上的阻力。

謝本楚對自己的處境,不但不知自我反省,反而更激起他的“牛勁“,認爲年輕人不能因爲受了點小挫折,就向現實環境低頭,一定要堅持到底,寧可辭職不幹,不能遷就不合理的管理。

因此,他在會議上,經常公開抨擊管理上的一些新措施。例如,他認爲物料管理的每月報表太多,是一種人力的浪費;他認爲物料管理者不是資料管理員,應該參與物料購儲的決策性作業等。

在謝本楚自己以爲,他的構想都是很科學的,很實用的,對公司有在利而無一害,上級絕沒有不採納的理由。事實如何呢?主管、老闆根本就無動於衷。頂多當着衆人之面,說一聲(這個意見很有參考價值,我們可以研究辦理),事後就沒有下文了。

“這種公司還有什麼希望?”謝本楚感到既憤慨又失望,決定辭職不幹了。可是,他覺得就是這樣悄悄地走了,實在忍不下這口氣,好像是被他們排擠走了,所以借了個引子跟主管吵了一架,以泄心頭之火。

據我瞭解,有很多年輕人都有這種想法,如果在某一企業工作感到受了委屈,在決定不幹時,總想找個碴跟老闆、主管吵一架,以顯示“老子不在乎你這個工作”。你這樣做,自覺表現了勇氣,表現了性格,但是,不管你將來的事業成功或失敗,你都會後悔自己的魯莽。

企業管理,是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一種制度,但這種制度不是死板的,它具有可變性、適應性。然而,初進入工商界的青年人,並不深切瞭解這一點,總是喜歡直覺的、主觀的去批評管理措施,因此,往往造成心理上的錯覺,而影響工作情緒。

事實上,企業管理也像學校的管理一樣,不是立竿見影可以見功效的工作,而是要從長遠的觀點去着眼,也正因爲這一點,所以纔有很多管理措施不被青年人所樂於接受。

然而,有一項事實大家必須要認清,青年人所討厭的管理,所排斥的主管,並不一定就是不好的管理,不好的主管。他們之所以會產生厭惡、排拒的心理,那是因爲思想不成熟,見解不夠深遠的關係,例如,管理嚴格、教學認真的老師,學生大都討厭他,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位老師可能是你最懷念、最敬愛的人。

一個管理嚴格的公司也是一樣,在當時受管理的員工來說,是感到很苦、很不開心,可是,等你在商場上有點成就之後,你一定會念念不忘那段緊張的生活。

當然,不是所有嚴格的管理都是有益的,但你初進入工商界,也許無法分辨它的好壞,你不能全憑直覺的感受,遂然斷定這是不合理的,那是不合理的。

因爲“好逸惡勞”、“避重就輕”幾乎是人類的通病,你不能受了這種自私心理慫恿,只追求對自己眼前有利的合理管理,你也要冷靜地爲公司的將來、爲自己的前途想一想。

即使退一萬步說,你工作的企業在胡亂整人,管理上毫無章法,你也可以在這上面記取一些爲你以後管理別人的教訓,大可不必非鬧個明白,才能顯出自己“了不起”。所謂“好來好散”,既然你對這個公司失望了,又何必鬧個不歡而散,平白再樹立下幾個對頭呢?

謝本楚不瞭解這一點,仗着年輕氣盛,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纔有這種愚蠢的行爲。老闆是個通達世故的人,再加對他仍有惜才之意,所以在他與主管發生衝突之後,曾把他叫到辦公室好言相勸,最後且表示:“你既然決心不在我這裏幹了,我當然也留不住你,要不要我在另外一個公司替你安排一個工作?”

“謝謝,不必了,”謝本楚用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語氣說。他再一次表現了自己的骨氣,當時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

離開這家公司,謝本楚又進入一家貿易公司,一進入貿易這一行,一切都很新奇,而且他認爲這是一個很有發展的行業,所以學習得很認真。

一年多之後,他對貿易方面的事務瞭解得多了,也慢慢有了自己的見解,他對老闆的做法又開始感到不滿了。

謝本楚是個腦筋很靈活的人,學歷又好,再加一年多來他的工作表現很不錯,老闆對他很器重,所以有很多重要工作都讓他去做,想爲自己培養一個得力的幫手,有很多事也多半找他商量商量,聽聽他的意見。

謝本楚對公司的事務也非常熱心,他是真心想幫老闆發展生意。然而也許是熱心的過了頭,他由在生意上參加意見,慢慢地開始堅持自己的主張。一個當夥計的到了這種地步,就表示他的前途已亮紅燈。

因爲當夥計的過分重視自己的意見,就必須逐漸地對老闆的意見發生懷疑,由懷疑而對老闆的能力失去信心。

最後對老闆那一套生出不服之心,這樣演變下去,還會有好結果嗎?

一開始,老闆對謝本楚的意見,有的接納,有的可以用理由否定他的意見。但老闆沒有什麼學歷,全憑自己的經驗來做生意,久而久之,謝本楚認爲他的思想太陳舊,做法不夠新穎,自己有很多大有發展的構想,都被老闆否定了,覺得實在太可惜。當然,這些被否定的構想,事後證明,的確有些是很有見地的。如此一來,更增加了他的聲勢。

例如,“分散市場”的做法,謝本楚早就有了這一構想,但老闆遲遲不肯決定,因爲美國市場太廣大,老闆認爲已經有做不完的生意,大可不必到中南美洲,甚或遠到非洲去開拓市場。

“美國市場、採購量大,是不錯,”謝本楚說,“但競爭得太劇烈,利潤少,如果能找到冷門市場,生意雖小,但賺頭卻大,而且生意也比較容易做,算下來,還是對我們公司比較有利。”

“開闢一個新市場,不是你想像得那麼容易,”老闆採取的是穩健作風,“而且我們對新客戶瞭解不夠,風險也擔得大。”

“開闢新市場,當然要比守住舊市場多費點精神,但這要根據我們公司未來的發展來作抉擇,”謝本楚當年在同學羣中,總是居於領導地位,說話很有大將氣概,“如果新市場對我們的公司有利,我們不能因爲困難,有風險,就袖手不前,應該設法克服困難,減少風險的發生。”

貿易公司大都用人不多,而且有些夥計跟老闆朝夕相處,講話也就慢慢隨便了。

謝本楚就是這種情形,所以在談論問題時,常跟老闆據理力爭。老闆一點架子也沒有,空閒時也很喜歡跟這些年輕人聊一聊,他覺得青年人的衝勁,有時候是很可愛的。

然而,謝本楚卻是愈來愈認真了,他希望自己的“高瞻遠矚”、“洞燭機先”的才能,能影響老闆的做法,甚至於他認爲老闆最好能聽他的,公司發展纔有希望。

可是,如何克服開闢新市場的各種困難?如何減少風險?謝本楚並拿不出具體的辦法。對於這一點,老闆比他清楚得多,一個新的貿易市場是否有利可圖,不是憑道聽途說的有利因素,就可以貿然去嘗試的,而是要親自去實地考察一番,做起來才比較穩妥。

因此,兩個人爭論一會兒之後,老闆笑着做了結論:“將來再說吧,等我有機會親自到中南美洲去轉一趟,實地看看究竟有些什麼生意可以做。”

這種搪塞式的消極態度,很容易引起青年人的不滿,謝本楚當然也不例外,他覺得老闆好像對賺錢的事一點也不着急,做事一點也不乾脆,也沒有魄力。不過,人家總是老闆,他想,老闆不想做的生意,他這個當夥計的只有乾着急。

然而,在不知不覺中,這類的事情每發生一次,他對老闆的不滿就增加幾分,最後終於到達了飽和點,跟老闆當面攤牌了。

“我想辭職不幹了,”謝本楚想以退爲進來加強對老闆的影響力。

“爲什麼?”老闆略感意外地問。

“幾個朋友跟我商量,想大家合夥做個生意,”這是謝本楚早就想好的藉口。

“你們準備做什麼生意?”

謝本楚考慮一下說:“你的幾個朋友,對中南美洲的市場情況比較熟悉,想在那方面聯絡生意做一做。”

“也是做貿易?”

“是的,我們有這個打算。”

“我的本意當然不希望你走,”老闆說,“不過,你是想自己創業,而我這裏的發展又有限,我不能耽誤你的前途,你再考慮考慮,這件事由你自己來決定。”

老闆的話雖然很婉轉,但並沒有很熱衷地挽留他卻是事實。謝本楚覺得像是受了侮辱,認爲說什麼也不能再呆下去了。

“不必考慮了,”他說,“我準備明天就離開。”

也許老闆早就對他有了意見,所以當時只說了幾句客套話,就答應了他的辭職。

離開這家貿易公司,謝本楚對自己之不受重視,既感意外,又不甘心。他始終認爲自己在這家貿易公司是最重要的角色,老闆絕對捨不得放他走,結果卻是很輕易地就讓他離開了,彷彿這個公司有沒有他都是一樣。

一向自大自傲的謝本楚,覺得太難堪了。也就是爲了這口氣,他決定自己成立一個貿易公司,要做個樣給他那老闆看一看,好讓他老闆後悔“失去了他這個能幹的夥計”。

好在過去那些同學,對他仍保有在學校時的那份“愛戴”,大家都願意幫他的忙,貿易公司很快的就成立起來。

平心而論,這兩年來,謝本楚對貿易的門徑已學了不少,尤其對中南美洲市場,他曾下過一番研究功夫,他認爲這是個值得開發的市場,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小貿易公司,做這個市場的生意最合適。

一開始,做了幾筆生意都很順利,謝本楚的信心也就愈來愈大,以爲自己成了貿易方面的專家。

可是,他疏忽了貿易市場的成敗,有時並不決定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決定在對方客戶的可靠度,只要遇上一個客戶存心跟你扯皮,很可能就會把你拖垮了。

那年春天,他跟阿根廷的一個客戶談了一筆生意,金額相當大。這個客戶,謝本楚以前就跟他有過來往,信用很不錯,他認爲絕不會有問題,所以生意很順利地成交了,對方馬上就開來了信用狀。

可是,貨物剛剛裝船運出去,對方來了一封急電,說這批貨已被政府列爲限制進口貨,請他暫不要運出,而且他已通知銀行,信用狀暫時止付。

事實上,這批貨已經運出,要追回來已不可能。謝本楚只好去電跟客戶商量,看看有什麼辦法來處理。

不久,對方的信來了,如果這批貨想要提出,只有花點交際費,那麼貨的價格方面,希望謝本楚能讓讓步,否則,他一個人賠不起。

信寫得很婉轉,而且貨物已在對方港口,運回來已不可能,只好讓步,談來談去,照原來的定價打了個對摺纔算擺平。

這筆生意不僅在價格上吃了虧,而且連賠上三個月的利息。這下子使謝本楚元氣大傷,支持了幾個月,又遇到經濟不景氣,又賠了幾筆,終於不得不宣佈倒閉了。

他的資本多半是向老同學借的,根本就無力償還。於是,老同學也翻了臉。自此之後,他在老同學心目中變得一文也不值了。

生意場上,這一點是非常現實的,當你的信用掃地,在錢財上拆了爛污,這一污點就很難再洗刷得乾淨,也很少有人敢跟你交往。

謝本楚自己做生意垮了,不得已,只好倒回頭來再替人家當夥計。按說受了這麼多教訓、刺激,他應該變得謙和一點纔是,誰知他比以前的想法更偏激了,他認爲商場中的人情冷暖,表現得太尖銳了,過去對他非常崇拜,以他馬首是瞻的老同學,現在都對他敬而遠之,沒有人再三願意接近他。

謝本楚感到很不服氣,在學校裏的時候,他處處比別人強,即使到了社會上之後,他一開始的工作也不輸給任何人,可是,幾年下來之後,有的當了經理,有的自己當了老闆,甚至於以前在讀書時,他認爲沒有出息的那些人,現在也都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美滿的家庭。而他呢?不僅是孑然一身,甚至於連個固定的住所都沒有,如果找不到工作,馬上連吃飯也會成問題。如果他能虛心檢討自己的缺點,痛下決心把它一一改正過來,以他的聰明才智,要趕上他的同學並不是困難的事。可是,謝本楚一點悔意也沒有,他也不認爲別人的成就得來不易,他只是一個勁地向牛角尖鑽,認爲別人那點成就不值一看。“老子有一天時來運轉的話,隨便幹一幹,你們又要仰着頭看我。”

他始終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能,結果到了哪裏都不受歡迎。貿易行做垮了,他又去替人家當過業務員、管理員,也在學校代過課,電影公司當過臨時演員,日子愈過愈艱苦,工作愈來愈難找,而他的脾氣也變得愈來愈古怪。老同學不願見,新朋友交不上,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的處境實在夠可悲了。

前些日子,王力耕來臺北洽談商務,在街是遇到了謝本楚。兩個人以前是同班同學,也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見面之後,他親切的握着謝本楚的手,拉他到咖啡廳坐了一會兒。謝本楚一開始表現得很不自然,因爲有兩三年沒有人對他這樣熱切過了,使他在感動之餘,也有一點慚愧。不過,他不是搖尾乞憐的那一類型的人,面對故人,他當年的優越感又擡頭了。儘管王力耕一見面就看出他混得並不得意,但謝本楚在言談之間,一點也沒有認輸的意思。

在咖啡廳朦朧的燈光下,兩個人開始了深談,謝本楚爲了表示自己仍然很有辦法,天南地北亂蓋了一起,說什麼某某公司想請他當業務經理,他正在考慮,因爲他看那個老闆沒有多大作爲,不足以共大事。

反正說來說去,總是有很多人欣賞他的話。王力耕是個通達人情世故的人,由他的談話中,已對他的處境猜透了七八分,他雖然不便當面說破,但他覺得應該對這個老同學說幾句知心話。

“我知道,你在哪裏工作,都不會輸給別人,”王力耕說,“我比你吃的苦頭多,現在雖然已有了一個小小的局面,但我深深覺得工商界的這一套學問,比我們當年所想像的完全是兩回事。”

“我認爲做事要有原則,要有理想,”謝本楚還是以前的口氣,“所以我不吃他們那一套,尤其是那些土包子老闆,其實狗屁都不通,還口口聲聲講什麼企業管理,現代經營,事實上,他們連個門也沒有摸着。說起來,真他媽的氣死人,他們只是幾個臭錢,就高高在上當老闆,認爲誰都要聽他的。”

這番偏激的話,使王力耕非常吃驚,以他這種想法,根本就不應該在工商界混,何以他到現在還沒有改行呢?難道自己一點也沒有覺察嗎?

“你以前對機械的研究頗有心得,爲什麼不在這方面繼續努力呢?”王力耕表示很關切地問。

“別提了,現在的這些大老闆們,只相信外國的機械,我們只夠資格噹噹修護員,他們根本瞧不起你的創意,更別談鼓勵了。你想想看,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你還能有什麼大的發展?如果要有發展,只有像你這種自己來,可是,我沒有錢。”

這又是以偏概全的說法,王力耕自知口才不如他,不能在這些事上跟他爭論。他突然想起在學校裏開辯論會時,談“水泥與鋼筋何者重要”的問題,那次,謝本楚是本辯鋼筋的重要,而他則站在擁護水泥的一方,最後指導老師作結論時,強調兩者都有其重要性,但如兩者合而爲一,其重要性、實用性可以增加很多倍,如果各自分立,其重要性、實用性,就大大的減弱了。他想,不妨用這番話來點醒他一下,也許能使他有深一層的體會。

“當年我們舉行水泥與鋼筋辯論會的事,你還記得吧?”王力耕笑着說,“我常想,這些理論在工商界也是非常貼切的。”

“這跟工商界有什麼關係?”

“比喻,把水泥比作當夥計的,把鋼筋比作股東老闆,公司的發展就像蓋高樓大廈,如果水泥是水泥,鋼筋是鋼筋,彼此不能密切結合,這座大廈能堅固嗎?同樣的道理,夥計是夥計,老闆是老闆,雙方都各爲自己打算,誰也不關心誰,這個公司會有發展嗎?”

“嘿,難怪你當了老闆,”謝本楚帶着點酸溜溜的口吻說,“你的論調馬上就不一樣了。可是,你要明白,這是雙方的事,如果當夥計的能力很強,而老闆卻剛愎自用,不聽夥計的那一套,或是老闆像個扶不起的阿斗,當夥計的有力也無處施,這又怪誰呢?”

這完全是講一面的理,王力耕當年也有過這種想法,但現在他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老闆的發展,要靠一些能幹的夥計,這話誰也不能否認;相反的,如果老闆差一點,夥計都能死心塌地地幫助他,這個生意還是有希望的,是不是?”

謝本楚這次沒有表示意見。

“但生意有一個先決條件,必須要有資本,才能談到其他,”王力耕接着說,“換言之,有錢的人,就有資格老闆,夥計的才能再大,沒有資本,就只有替人家當夥計。如果你想爬上高位,參與管理工作,你首先必須贏得老闆的信任,否則,你空有滿腹的才能,也沒有辦法發揮。造成這種現象,固然是老闆的損失,但當夥計的又何嘗不是損失呢?”

“如果要老闆信任你,我看只有逢迎、拍馬屁這些下流做法,才能奏效。”

“我以前也這樣想,”王力耕帶點感慨的意味說,“但我現在對逢迎、拍馬屁有了不同的看法,老闆做生意,一定有他的理想、自己的目標,這些理想、目標,不一定都符合當夥計的標準,如果當夥計的放棄自己的原則,處處以老闆的想法爲想法,處處順着老闆的意思,這也算是逢迎、拍馬屁嗎?”謝本楚又沉默不語了。

“再退一步說,老闆投資做生意,大原則、大決策,當然是人家老闆說了算,”王力耕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當年當夥計的感受說了出來,“當夥計的才華再高,能力再強,也只能站在建議輔助的地位,不能強迫人家老闆接受你的經營方式。換言之,當夥計的一切策劃,都應該根據老闆的大原則去做,以老闆的目標爲目標,如果你認爲老闆那一套不行,非堅持自己的方法不可,那就是自己不守本分了。”

“照你這樣說,當夥計的永遠是老闆的應聲蟲了?”謝本楚很不服氣地說,“老闆怎麼說,當夥計的就怎麼做,完全抹殺了自己的主張,當夥計的才能如何發揮呢?”

“這就是我剛纔所說的,當夥計的要想表現才華,首先必須贏利老闆的信任,老闆相信你三分,就會給你三分權力,相信你十分,就會給你十分權力。可是,如何使老闆信任你呢?這很簡單,就是平時執行任何工作,決不違背老闆的大原則,及既定決策,久而久之,老闆就會對你產生信心,他相信把任務交給你之後,決不會跟他的決策背道而馳,你一定會在他指示的原則下,發揮你的才能,達成企業的目標。到了這個時候,纔是你發揮能力的時候。”

這些話,都使謝本楚有很深的感受,他這幾年之所以不得意,就是因爲到了最後關頭,沒有守住自己的分寸,跟老闆發生了衝突,現在想想,他當然有些後悔。但使他氣憤不平的是,當時他堅持自己的原則,也是爲了老闆好,他自問並沒有私心,何以那些老闆一點都不瞭解他的苦心呢?

王力耕見他沉吟不語,由桌子上面把手伸過去,握住他的手說:“本楚,我們是多年的老同學了,所以我纔跟你嘮叨這麼多,我是想把這些年的工作體驗說出來,提供你做參考,你千萬不要見怪。”

“不會,有好幾年我沒有跟人這樣深談了,我應該感激你,還沒有把我這個老同學視若路人。”

“我瞭解你的感受,工商界有時候是很現實的,有些老闆的作法,也不是完全公正無私的,如果你想在這一行混,你就只有設法去適應它。”王力耕帶點感慨地說,“就拿人事制度來說,雖然每個企業都訂有各種辦法,作爲升遷調輔的依據,事實上,這是對一般人而設的,有些特殊的例子,老闆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了,如果你不能接受這種特殊的事例,認爲老闆不公正,那你就是自找苦吃了。”

“我在機械公司工作時,就遇到過這種情形,”王力耕啜了口咖啡接着說:“老闆有兩個兒子準備接棒,不管我幹得如何好,重要的業務也臨不到我頭上,這種工作真是沒有意思。但是,後來我想通了,企業組織不是公家的行政部門,人事制度根本限制不了老闆的決定權,如果你跟老闆處得好,你可以替老闆多做點事,但你不能妄想有一天你會成爲老闆。因此,我很本分地幹了幾年,想不到竟有了意外的收穫,這真是當初沒想到的事。”

“你是知道的,力耕,我不能忍受的就是不講是非,不明公理。”

“我勸你要把這一觀點修正一下,”王力耕親切地笑着說,“企業內是非、公理,是在老闆事業利益的大原則下去講的,這種是非、公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我們當年爭辯過水泥與鋼筋的重要性,我現在有了深一層的體會。老闆投資做生意,就等於用鋼筋建立起企業的支架,也就是等於在根據這個支架向上面倒水泥,你不能在老闆確立的支架以外去求發展。否則,你倒的水泥品質(個人才能)再好,也不適合老闆的需要,因爲你這種做法,等於是在改變企業的形態,任何老闆也不能容忍。”

聽了這番話,謝本楚不禁怵然心驚了,想想自己過去的做法,都是在改變老闆的原則,難怪會不受歡迎了。老闆經營企業,就等於是在蓋高樓大廈,當然人家有自己的理想的形式,不管這種形式是好是壞,當夥計的必須照着他的理想去做,不能把自己喜歡的形式,強迫人家老闆去喜歡。如果當夥計的連這點都不明白,不管如何能幹,也不會得到老闆的信任。謝本楚不是個愚笨的人,當然有觸類旁通的能力,再加王力耕真摯友誼的感動,他覺得自己真的要改變作風了。不過,“山好移,性難改”,他將來是否能夠痛改前非,成爲一個受歡迎的夥計,誰也不敢逆料,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如果他不能“戰勝自己”,他最好改行去研究學問。在企業界是永遠也不可能春風得意的。

上面這兩個正反不同的例子,當然不可能概括所有當夥計的類型,不過,大家可以“舉一反三”,進一步去檢討自己的工作環境,以找出自己應遵守的工作原則,這樣也許會對你改善工作態度有所幫助,使你工作得更愉快。有讀者來信,說我都是在替老闆們說話,一味說當夥計的應如何如何,難道當老闆的就沒有值得檢討的地方嗎?我在本書一開頭就說過了,關於老闆們的修養部分,留待第二部再談,在這一部裏,只談當夥計的應該遵守的事項,並不是光替老闆們說話。不過,有一點大家要先有個深切的瞭解,老闆們擔當風險做生意,成敗的關係至爲重大,難免有獨斷專行的地方,當夥計的應該瞭解他們的苦衷,儘可能的檢討自己,去適應老闆,你決不可以反過來要求老闆適應你。

不管企業管理如何進步,老闆的作風如何開明,這都是永遠辦不到的事。

因此,我希望王力耕、謝本楚的例子,大家能引以爲鑑,平時能多觀察那些步步高階的夥計,他們的優點在哪裏?那些一直不得意的夥計,他們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細心去體會,你自然會慢慢確立自己正確的工作態度。

下面,我們再列舉一般當夥計的容易犯的幾個錯誤,以及應如何去改進,供大家參考。

(一)“酸葡萄”作用最易僨事:心平氣和、冷靜的分析纔是良藥。

公司從事的升調,是形成“酸葡萄”作用的最大因素,其次,就是待遇問題。這兩種因素一旦成爲事實,是當夥計們的無能爲力的,只有接受的份兒。因爲這種事既不能明爭,也不能暗奪,否則,不但會得罪當事人,讓同事們看笑話,也會被老闆瞧不起,對你的前途造成更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關於人事升調這種事,在任何公司裏都難做到絕對公平,讓所有的人口服心服,因爲同樣的工作,可能有很多人適合擔任,而空缺只有一個,在“粥少僧多”的情形下,老闆決定的人選,難免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

這也難怪,大家同時進的公司,工作能力不分軒輊(事實上,人都有高估自己能力的毛病,不分軒輊只是表面上的客氣,骨子裏總認爲“我”比別人強),對公司的貢獻也難分高低,一旦別人升了,比你高了一級,你心裏當然不是滋味。有的人一遇到這種情形,往往會失去理智,不是罵當事人會拍馬屁、逢迎,就是罵老闆有私心。有人甚至於還會捏造事實,傳播謠言,說獲得升級的人,送了多少紅包給主管、老闆。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一個人在任何地方做事,沒有不希望步步高昇的,在企業界當然也不例外。這種“向上”之心,正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原動力,說起來並不是壞事,然而,如果你用的不得當的話,於公於私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先就你自己來說,跟你差不多的人,甚至於你認爲不如你的人,反而比你先升了上去,你心裏當然不服氣,如果你因此牢騷滿腹,常指桑罵槐的說些難聽的話,不用說升上去的人對你不滿,爲你自己樹立下一個強敵,就是主管、老闆也會對你產生不良印象。假如你再因此不滿而鬧情緒,影響工作效率,興起的混亂心理,本來下次可能臨到你晉升的,被你這一鬧,很可能把晉升的機會也鬧掉了。

再就對公司來說,你這樣大發牢騷,鬧情緒,那些跟你有同樣感受的人,或是那些天生喜歡鬧事的人,在“看殯不必殯大”的心理下,很可能對你表示同情,或是鼓勵你大鬧特鬧。

這種無形的力量,很容易破壞公司的團結,使企業的成長受到損害。

由此可以看出,遇到這種不平等的事,如果你想發泄一下,求一時之快,往往是損人而不利已的。

我認爲,首先要心平氣和冷靜地分析事情的成因。例如張三晉升了,你不妨拿自己的條件跟他一一作個比較:

——他的能力:跟你差不多,甚至於你認爲還不如你(請記往:這種比較往往不是客觀的,你很可能對自己高估了)。

——他的學歷:跟你一樣,或是比你高,或是不如你。

——他的爲人:跟同事都處得很好,或是能產生向心力,或是正直無私)作人的條件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而你呢?

——他的做事:認真負責,長於策劃,有創新的精神,或是教練、穩健、或是懂得重點表現,你呢?

——他跟老闆的淵源:這是一般人很不以爲然的條件,但在企業單位裏,這種關係往往成爲決定性的因素。

如果你經過比較之後,前四項中,你們各有所長,甚或你覺得還比他強那麼“一點點”,但在最後一項他佔了便宜,例如他的介紹人是老闆的好朋友,或是彼此間有點親戚關係,或是他跟老闆有緣份,老闆特別欣賞他,那麼你的晉升也很可能要比他遲一步。

這種事是沒有什麼氣好生的,身爲老闆的人,如果連自己欣賞的人都不能任用,這個老闆當的還有什麼味道?至於他欣賞的人,是否真的是個人才?是否有助於企業的發展?那是老闆“識人能力”的問題,你這個當小夥計的(大夥計也是一樣)着急,不平,根本於事毫無補益。因爲你改變不了老闆的觀念,也改變不了老闆對人的賞識能力。

如果老闆盡是常識庸才,不常識你這個有才能的人,那是他自己的損失,那是他自己拿自己的資金、事業開玩笑,你不必操這麼大的心。你應該考慮的是:只是自己去留的問題。你如果認爲老闆是在拿自己的錢作威作福,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材料,你可以另謀出路,只要你真有才能,真有超人的本領,還怕找不到“識貨”的老闆嗎?

如果你覺得老闆有私心(事實上,誰沒有點私心呢?即使你當了老闆,你會六親不認嗎?你會沒有你特別喜歡的人嗎?),但他有發展事業的魄力,很有識人之能,你覺得在這個企業幹下去還有希望,那你就忍受這一時的不平,更努力地工作下去,下一次晉升可能就是你了。

一遇不平,就發牢騷,鬧情緒,就等於把自己的長處全部藏了起來,把弱點全部暴露在別人面前。你要牢牢地記住,在企業單位中,憑發牢騷、鬧情緒,想使老闆害怕你,想使老闆覺得對不起你而晉升,是決不可能的。只有當老闆覺得你能任勞任怨,工作重,報酬少時,他纔會感到真的虧待了你,有了機會纔會想到你。

有人說:“只有不對的夥計,沒有不對的老闆,”這話聽起來似乎不公平,但仔細去想一想,這卻是很有道理的一句名言。

企業組織,看起來井井有條,實際上,人情往往是勝於理和法的,尤其在獨資或家族式的公司裏,這種情形更加顯著。因爲一切人事的任免,經營的決策,以及管理的方式,都是以老闆的喜惡爲重心,老闆最後的決定,不管你是否喜歡,你都要去執行、推動,否則,你只有辭職不幹。

基於這一瞭解,老闆要用的人,當夥計的決不能加以干涉或排斥,只要老闆能訓拔人才,不埋沒當夥計的才幹,讓能力強的人都有晉升機會,這個老闆就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老闆特別欣賞誰,或偶爾破例重用了某一個人,你大可不必去認真計較。

當夥計的一定要明白,老闆的公關決定,錯的也是對的,當夥計的切忌在這上面去爭執。至於錯的後果,時間自然會給他判決,使他出相當的代價去彌補,甚至於把公司弄垮,但這都是以後的事,在他決定如何去做的那一刻,你千萬不可以自作聰明地去預測,或是公開地加以批評。

(二)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挑剔老闆的管理方式,這是“半瓶醋”的行爲。這樣的夥計很難找到自己認爲理想的老闆。

企業管理是一種藝術,各人有各人的表現方式,任何的理論,任何的法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的性質、員工的教育程度、老闆的個性、社會的背景等等,都是影響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你忽略了這些因素,只以自己在書本上所學的一點東西,或是聽了幾次管理專家的講演,就把它們當作模式,去衡量老闆的管理是否合乎現代標準,這無疑是不切實際的看法。

有很多學商的年輕人,一進入工商界之後,往往會感到老闆的管理,跟現代管理思想相去甚遠。因此,他們難免懷疑,這樣的“土包子”老闆,爲什麼能經營這樣大的企業?

這種懷疑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如果你是基於不平的心理,不服氣的念頭來看這一問題,你除了更加不服氣外,可能一無所獲;如果你能深一層去體會,找出這些老闆憑什麼東西在管理他們的企業,相信你一定獲益匪淺。

不管是過去的管理方式也好,或是現代的管理方式也好,統統是離不開人性的。而人性有多方面的適應性和附着性,其變化的因素往往是非常微妙的,難以捉摸的。不是人生豐富、通達人情世故的人,是不容易抓到要害的。

目前我們企業界的老闆們,有很多是白手起家、學徒出身,一生所經歷的困苦艱難,不計其數,這種磨練,使他們通達了世事,使他們深深認識人性的微妙所在。因此,雖然他們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對各種類型的人事管理,卻有其獨到之處。他們能使能力強過他們的人惟命是從,他們能使學問大過他們的人心悅誠服,他們能使調皮搗蛋的人甘心爲他們效勞,他們能使那些恃才傲物的人對他謙恭馴服。這些能力就是他們成功的資本,而且不是書本上能夠學得到的,也不是管理專家能夠望其項背的。他們有自成的一套管理模式,雖然沒有什麼章法,但卻非常實用。

當然,這些不講求管理章法的老闆,並不是完全不懂得現代管理,只是他們把現代的管理理論和法則吸收之後,融入了他們自己的模式裏,變成了他們自己的管理理論和法則,使現代管理變了型。他們把有的部分強化了,把有的部分去掉了而已。

這種變形的管理,當然使崇尚現代管理思潮的青年人看不順眼,認爲是阻礙企業進步的絆腳石。因此,他們瞧不起老闆的成就,認爲他們的成功是時代創造出來的,完全是靠機運。

基於這種不滿的心理,有很多年輕的夥計,特別是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人,對公司的制度、經營方式等,常發牢騷、批評和指責。

並且認定我們企業之所以落伍,完全是缺乏現代管理所致。

年輕人的理想高,看不慣的自然很多,這並不是嚴重的問題。然而,如果只喜歡發高論批評別人,而自己不知道腳踏實地地去體驗工作,不能深切瞭解我們企業的環境,只一個勁的唱高調,這問題就嚴重了。

誠然,我們的企業管理有很多待改進的地方,可是誰來改進呢?自然是寄望於我們企業界的下一代,如果你在公司裏連個優秀的員工都算不上,一旦你將來負起管理責任,或是自己當了老闆,你能爲我們企業界改進些什麼呢?

一切的改進,都是去掉一些舊的,換上一些新的和優良的,如果你覺得老闆那一套不合時宜,你就要先問問自己,將來有朝一日你當了老闆,當了管理人,能拿出一些什麼新的辦法來?這些新辦法是否符合實際的需要。

你要知道,理論與實際的管理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體會到實際的管理需要些什麼,一切的改進都是空談。這就是爲什麼有些管理專家自己開公司,反而開垮了的道理。

俗語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同樣的道理,“不當老闆,不知生意之難做。”表面上看起來,當老闆好像很神氣,實際上,他們的苦處是不足爲外人道的。

身爲老闆者,既要處心積慮地設法發展業務賺錢,又要顧及到員工的工作情緒,使他們如何在他的決策下,協力一致的去完成目標,只要稍有一點差錯,很可能就要使他的事業亮起紅燈。生意好了,老闆固然賺了錢,員工也不會吃虧,可是生意做垮了,員工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有的員工,甚至於爲了少拿的一點工資,而跟老闆鬧翻臉吵起來),老闆則要負起一切不幸的後果。

世上的任何事,都是權利、義務相等的,老闆既然要負這樣大的責任,冒這樣大的風險做生意,他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主張,也決不可能一切都聽當夥計的亂出主意,因爲生意做垮了,老闆要承擔起一切的責任,與你當夥計的毫無實際的關係。

當夥計的能瞭解到這一點,自然可以心平氣和,你的意見,老闆採納了固然好(這時你的意見已變成老闆的意見,萬一失敗了,錯誤的後果也要由老闆去承擔),即使不採納,你也用不着慪氣,老闆比你更關心企業的發展,他不採納,必定有他不採納的更好的理由。

如果當夥計的熱心過了頭,認爲不採納你的意見,生意就沒有希望了,不是就對老闆生出輕視之心,就是公開批評老闆判斷力太差。這種夥計,真是比老闆還厲害,可是,他沒有想一想,如果老闆聽他的,失敗的後果由誰來負呢?也許他會拍胸脯說:“錯了我負責!”小的錯誤你當然可以負責,如果關係到企業存亡的大錯誤,你能負什麼責任呢?生意垮了,還不是人家老闆倒黴。

因此,當夥計的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分寸,對企業發展的意見不妨多,創新的構想也不妨多,但你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見當作金丹妙方,非強迫老闆吃下去不可。你有義務爲你服務的企業貢獻自己的一得之見,但老闆也有絕對的權利決定採納與否。

老闆就像戰場上的指揮官,當夥計的只是他的幕僚,你的學問可能比老闆大,你對企業管理也可能比你老闆知道的多,但你不一定是個好老闆,如果把生意交給你做,很可能要不了多久,就做垮了。

一個有發展潛力的夥計,他的守則是:在工作默默地去體驗,記取那些別人失敗的教訓,記取那些別人成功的因素,把自己鍛鍊成一個成熟的企業人才,你在工商界纔會有前途。

(三)不要靠“年資”混飯吃,要在工作中表現自己的重要性。

稍具歷史的企業中,都有所謂“老資格”的員工,現在老資格的員工中,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類是真正的資深績優者。前者已成了企業的累贅,工作無特殊表現,發展潛力沒有了,幹勁也沒有了,老闆基於多年相處的情分,讓你走路不好意思,給你重要工作你又幹不好,不得已,只好給你一個無關緊要的工作,直到你退休爲止。一個人在企業幹到這種地步,雖不能算是很丟人的事,但處境卻是可悲的。

我說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要所有老資格的員工,都成爲企業中的高級幹部(事實上,這也是決不可能的事),而是說,職位不論高低,只要你在本身工作中始終都能有傑出的表現,你就永遠是個受歡迎的夥計。換言之,在任何企業中,你要永遠做一個靠自己能力吃飯的夥計,不要靠老闆的同情“混”飯吃。

例如,你是個修護、保養機器的技工,只要你能把負責修護、保養的機器,徹底瞭解其各部件的功能,就像一個高明的醫生對人體結構瞭解的一樣清楚,甚至於能憑機器運轉的聲音,一些不正常的現象,馬上判斷出機器某一部分有了毛病,即使你當一輩子的技工,你受老闆重視的程度也永不會減低。

在這種情形下,老闆不晉升你,決不是不重視你,而是捨不得把你調離這個工作。因爲在老闆的心目中,這個工作沒有人比你幹得更好,所以只好讓你長久地幹下去,這種“老資格”的夥計,纔是老闆最需要的。

也許有人懷疑,如果老的員工都這樣好,都這樣受老闆重視,這個企業豈不是就沒有新陳代謝、後繼無人了嗎?

這種懷疑乃是多餘,如果企業中的老員工個個都是負責盡職,工作能力愈來愈強,經驗愈來愈豐富,這個企業必定會“敝帚自珍”,不培養新的接替人,否則,等他退休時,把幾十年的工作經驗、技術心得都帶走了,他就對不起老闆對他的厚愛了。

反過來說,一個精明能幹的老闆,也決不會容許這類事情發生,他在平時就應該考慮到了,什麼工作應該由什麼人接替,接替的人是否具備了原有工作者的能力,是否更具有開創的能力。如果老闆在經營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他的管理能力就值得懷疑了。

時代之所以進步,是由於後人吸收了前人的知識、經驗,然後根據這些知識、經驗,滋生出自己新的構想,新的觀念。企業也是一樣,老員工貢獻出他一生的心血,爲企業開創出一個局面,新的一代接過棒子之後,能根據這個既有的局面,再開創一個新的里程,這個企業才能永遠生生不息,永遠是有發展的。

基於這一“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的道理,老的員工,在企業中不能抱着混的心理,一定要把自己本身工作,盡一切力量做出一個榜樣來。也許這個榜樣不是最理想的,但沒有關係,後起接棒的人,自會加以研究改進,這樣循環下去,就是企業永遠進步的象徵。

怕的是,資格老的員工,在工作初期略有表現,混了幾年之後,成了老資格,工作能力愈來愈差了,而自己又不承認這一點,處處以老資格自居,又瞧不起新進人員的能力,老是把人家當作“毛孩子”,什麼都不懂。這種人真的是企業的累贅。

年資之所以可貴、可敬,是因爲“時間”賦予你更多的工作經驗,使你對某一工作有了更多的心得,值得後人跟你學習。如果你只是年資增加了,工作能力愈來愈退步了,工作精神愈來愈鬆懈,這樣的“老資格”,還有什麼可貴、可敬的呢?

人的工作能力是強弱不一的,對企業的貢獻多寡,也不是以職位高低來劃分的,凡是能把本身工作做到盡善盡美的人,都是老闆的好夥計,都是企業的功臣。

總之一句話:老員工要抱着“有以教後者”的精神,在工作中塑造典型;新進人員則應抱着虛心的態度,細心體會前輩的工作得失,不妄加批評,作爲自己以後處事的借鑑就可以了。這就是和諧中求進步的不二法則。

 

每週更新一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