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 Norman: 簡單不是答案

簡單不是答案

 

作者:Don Norman

譯者:方舟 K ][ N G of A R K

 

 


【聲明】

本文譯自Don Norman 在其個人網站 上的文章“Simplicity Is Not the Answer ”,經原作者本人同意,翻譯並發表本譯文。原文URL:http://jnd.org/dn.mss/simplicity_is_not_the_answer.html

This article is translated from Don Norman 's post " Simplicity Is Not the Answer " on his web site , under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Original post URL: http://jnd.org/dn.mss/simplicity_is_not_the_answer.html

 

 

 

誰都想要簡單。無論是在考慮手機、機械工具和汽車儀表面板的時候,還是站在商店裏選購產品的時候,我們的期望都是一樣的。“爲什麼我們的科技產品不能跟我家車庫開門器一樣好用?”有人在一篇相關文章裏問道,“就一個按鈕,要麼開門要麼關門。多麼簡單優雅!”

 

這期望來自生活中的普通人、報紙評論員和專業人士。既然期望如此明瞭,需求這麼迫切,爲什麼產品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爲所有人都沒抓住重點——簡單性並不是最終目標。我們並不想放棄技術帶來的強大功能和靈活性。車庫開門器也許是很簡單,但它也真的做不了太多事情。如果我的手機只有一個按鈕,手機當然是簡單了,但是……呃……那我除了開關手機之外,什麼也做不了——連電話也打不了。鋼琴有88個鍵和3個踏板,我們能因此就說鋼琴很複雜,應該進行簡化嗎?音樂作品當然不太可能同時用到所有琴鍵。之所以呼喚簡單,是因爲沒抓住重點。

 

市場營銷專家會說,看看大家在商店裏實際買了些什麼就知道了,人們真想要的是功能。的確如此。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中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簡單性被吹捧過頭了 》Interactions, March/April 2007)。

 

這就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衝突。隨着功能的增加,對產品的渴求度也會增加,而同時簡單性卻降低了。如此一來,大家購買了功能繁多的產品,便開始渴求簡單了。這樣看來,功能複雜度與簡單性似乎形成了尖銳的對立。真是這樣嗎?照常規來衡量的話,確實如此。

 

我們的確想要功能多的產品,但同時也希望產品不那麼令人迷惑,用起來不那麼讓人氣餒。你瞧瞧,根本不是簡單不簡單的問題,而是產品是否容易理解掌握的問題。整個圍繞產品展開的爭論被放到了錯誤的框架裏(簡單性)展開。功能(feature)多寡與實際能力(capability)強不強不是一碼事。簡單不簡單跟可用性高不高也不是一碼事。簡單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The false assumption about desirability, features, capability and usability.

 

有這麼一種潛在的假設存在:

 

功能(features) => 能力(capability)

 

簡單性(simplicity) => 易用性(ease of use)

 

這兩個式子體現出簡單的思路:所有人都希望產品的能力盡量強大,於是就想要更多功能;所有人都希望產品易用性強,於是就希望產品簡單。

 

可惜得很,這種思路是錯誤的,因爲關係鏈被顛倒了。假如我說:

 

大晴天 ==> 不會下雨

 

那麼,我們能不能因此就說,因爲不會下雨所以天氣就是大晴天呢?當然不能。箭頭指明的是從左向右的推導關係,沒有描述從右向左的關係——我們不能從右邊的情況推導出左邊的情況。因此更強大的能力(capability)並不一定要求功能(feature)更多,易用性高並不一定要求簡單性高。

 

由此我可得出結論:關於功能(features)和簡單性的爭論帶有誤導性。我們完全可以渴求更強大的能力和更高的易用性,但不用將其與更多功能和更簡單等同起來。人們想要的其實是好用的東西,意即容易理解的東西。

 

世界是複雜的,因此我們做的事情也是複雜的。但那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得生活在不間斷的氣餒當中。絕不是那樣。以人爲中心的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其實質在於馴服複雜性,把本來可能很複雜的工具轉化爲順手的工具、容易理解的工具、受用的工具、用起來令人愉快的工具。

 

 

用設計來拯救

 

面對“把複雜性轉化爲易懂易用”的巨大挑戰,我們不必擔心,因爲好的設計能幫我們做到這一點。大家想要的是更多功能賦予產品的更多能力,但又對由此造成的複雜性深惡痛絕。這真的是一種矛盾嗎?並不一定。複雜性是可以被掌控的。

 

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設計得讓人容易理解,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設計能拯救我們。那麼,如何來把握複雜性的問題呢?那就須要遵循一些簡單的設計原則。設想一下,要把一堆雜亂無序、不易理解的功能轉化爲井然有序、容易理解的體驗需要什麼?需要的是模塊化、良好的映射關係和恰當的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還有許多其他的重要設計原則,但這三個已經能說明問題了。

 

模塊化意味着,要把一個活動切分爲更小但更易掌控的模塊。設計優秀的打印機、掃描儀、複印機和傳真機正是這方面的典範——把功能經由分組和圖示被劃分開來,每個功能都相對簡單。HP發明了通用的操控機制(Q control),使得所有功能都具備同樣操作用法,於是只要學會使用任一功能,就學會了使用所有功能。

 

良好的映射關係能保證在動作與結果之間建立容易理解的關係。

 

當然最重要的便是提供容易理解、有機結合的概念模型,讓用戶能夠理解要做什麼、發生了什麼,以及應該期待什麼樣的結果。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得讓產品能夠持續不斷地向用戶提供有意義的反饋,甚至可以讓整個反饋過程變得令人舒爽——看看Apple的產品就會明白。

 

情感化設計(emotional design)是用戶享受產品使用過程的關鍵,其中最關鍵的要素是用戶對產品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尤爲重要。關鍵是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要明白用戶和產品都可能出錯,因此要確保能讓用戶理解發生了什麼情況以及應該怎麼處理。

 

關鍵並不在於追加功能與簡單性的較量,或者功能性與可用性的較量。真正的問題在於設計:讓設計出來的東西能完成期望的任務,同時保持高度的可理解性、良好的控制感,以及使用時的成就感。

 

 

【聲明】

本文譯自Don Norman 在其個人網站 上的文章“Simplicity Is Not the Answer ”,經原作者本人同意,翻譯並發表本譯文。原文URL:http://jnd.org/dn.mss/simplicity_is_not_the_answer.html

This article is translated from Don Norman 's post " Simplicity Is Not the Answer " on his web site , under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Original post URL: http://jnd.org/dn.mss/simplicity_is_not_the_answer.html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作品 採用知識共享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China Mainland許可協議 進行許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