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四:我們究竟應該從硅谷學習什麼?


51CTO“硅谷技劃”的第三天日程相當緊。早晨8點,團隊趕往位於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 IO大會的現場完成簽到流程,然後趕往舊金山。

這裏向大家介紹一些地理的常識。說到美國高科技公司雲基地,我們常說兩個詞:硅谷(Silicon Valley)和灣區(其實應該是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舊金山灣是一片連接太平洋的狹長港灣,其四周星羅棋佈有一百多個小城鎮,形成一個大都會區,大城市包括舊金山、奧克蘭(Oakland)、聖何塞(San Jose),小的城鎮包括帕羅奧圖(Palo Alto)、山景城等。硅谷的概念,最早從帕羅奧圖到聖何塞的一段25英里的谷底,以最早聚集一批研究和生產以硅爲基礎的半導體芯片公司得名;後來以此爲中心,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範圍也逐步擴大到基本整個灣區南部。這裏有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包括谷歌、蘋果、Facebook、惠普、英特爾、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等公司雲集於此。

51CTO“硅谷技劃”

【硅谷地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即告知)】

灣區的每個城市其實都不大,舊金山才大致相當於北京五環那麼大,85萬人口而已;小城鎮更小,一般只有方圓幾公里,例如谷歌總部所在地山景城只有6條街區,大約是北京西城區那麼大,人口不到8萬人——而谷歌公司就有大約2萬人,園區面積佔山景城面積的十分之一。

硅谷的各個小城鎮雖然相隔不算遠,但由於本次51CTO“硅谷技劃”的行程計劃較多,前後要走訪十餘家公司,大體也有七八個城鎮。例如我們住在舊金山60公里的帕羅奧圖市斯坦福大學旁邊,這裏距離山景城大約10公里,距離蘋果公司總部所在的庫比蒂諾18公里,距離Intel總部所在地聖克拉拉30公里。幾天來在幾個小城鎮來回奔波,也頗爲辛苦。

所以,今天我們趕往舊金山,其實相當於從大農村“進城”了。能在城裏發展的公司,當然就要有一定的財力。沒錯,與剛纔說的幾家公司相比,今天我們的取得都是互聯網新貴公司,包括Airbnb、Twitter和Uber。

這三家公司的介紹我就不多說了。如果你不知道,首先說明你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太Out,其次應該馬上去了解一下,甚至趕緊註冊——當然,Uber就不用了,因爲退出中國市場了。

51CTO“硅谷技劃”走訪團在這幾家公司得到了熱情的接待,我們與三家公司的十餘位華人工程師進行了累計長達超過6個小時的面對面交流,大家都收穫很大。不過令我感受更深的,卻是引發我思考的幾個問題:

◇ 問題一:超豪華的辦公環境和福利待遇,到底對企業的發展利多弊多?

Airbnb公司買下了舊金山的核心地帶Brannan街的一座樓,門牌號碼888。雖然早就聽說其裝修非常酷,但到了現場還是嚇了一跳。中間碩大的天井,圍繞着4層辦公區;每個辦公區乃至每個房間都不一樣——據接待我們的朋友介紹,這是他們挑選反響不錯的全球出租房間,然後在辦公室原樣複製,包括廁所都別有風格,且每個廁所都不一樣。不僅裝修風格多樣,辦公區的設置也都按照家的感覺來佈置,每個小的辦公區域,都有工作區、書房、客廳和餐廳(當然不是隻吃飯,其實就是允許餐飲的會議區)等。當然,這樣的代價就是:員工分佈密度極低。據老楊目測,如果按照普通辦公區佈局,再塞進去一倍的員工一點也不擁擠。

如果只是裝修也還罷了,畢竟只是一次性成本;我們所到之處看到的員工其他福利和隱形福利高的驚人。傳說中的Google的健身房、免費飲食就不多說了,這似乎在硅谷大的公司已經是標配,在Airbnb的每一層,都有一個面積不小的食品區,樓道里還有冰淇淋車,有員工可以“義務”把冰淇淋送到每個員工的桌旁,但估計成本肯定是公司來。我們也實際體驗了一下Airbnb的午餐,當天的特色就是中國菜,所以我們吃到了麪條;此外,老楊發現,就餐區旁邊竟然還有幾十種酒的自取!看到這些,當你再發現員工在樓道里親切地撫摸另一個員工的寵物狗,並愉快地聊天,你就真的會有一種和諧感——這是一個相當溫馨的大家庭!

但是,這真的適合一個工作環境嗎?

當我就這個問題詢問接待我們的華人工程師,他似乎很奇怪我怎麼會有疑問。用他的話說,這種環境讓他來面試的時候就感覺非常好,這是吸引他的“很重要的因素”。當我問到會不會影響工作,他似乎從來沒有感覺這樣會影響工作,相反,他覺得如果不這樣,反而會影響工作情緒,那樣工作怎麼會幹好呢?至於工作績效,他認爲他們的壓力很大,員工加班也很常見,而且都是自己主動加班,反正是績效考覈,用業績說話。

類似的情況並不只是出現在Airbnb,在其他幾家公司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開個玩笑說,在中國企業管理者的角度看,硅谷企業對員工本身及工作環境、工作福利的重視已經到了近乎令人髮指的程度——這可都是真金白銀呀!從一種意義上,這似乎是另一種意義的燒錢!

所以這一天的走訪,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老楊心頭,這種超豪華的辦公環境和福利待遇,對企業發展究竟是利多還是弊多?

不過顯然,這個問題說起來就不是一兩句就能說完的了,老楊今天只負責提出問題,不負責解答,各位看官自己思考就是。

◇ 問題二:硅谷的華人工程師,應該回國發展嗎?

今天接觸的華人工程師比較多,各位小夥伴聊得那是相當愉快。在好幾個場景下,幾個小夥伴都開始討論這個問題:硅谷的工程師們到底要不要回國?

這個問題似乎一點也不比上面那個問題小,不是嗎?同上,老楊也不負責解答,只是描述一下聽到的這些在硅谷拼搏的華人工程師的訴求和痛點。

首先,許多硅谷的華人IT技術人員似乎遇到了晉升的問題。技術人員如果不能成長,是有一種內心的恐慌的。交流中不止一個人談到,像Google、微軟之類的大公司已經基本上只能養老,Facebook和Airbnb累一點,但個人成長還是不錯的。但華人進入一流IT企業的高層很難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這種情況其實必然會影響到中基層的人員。當一個30來歲的年輕人就能夠看到未來的人生巔峯,似乎就會產生離開的想法。

其次,最近幾年中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走勢相當強勁,無論技術水平如何評價,至少應用規模已經迅速躥升達到了無法忽視的程度,這些硅谷的工程師心知肚明:很顯然中國的機會更多,而年輕人總還是希望有機會的。

第三,當其他因素勢均力敵的時候,故鄉的因素就會發揮作用。硅谷工程師能把父母接過來的比例還是相當低,當美國綠卡越來越難拿到,家庭的因素就會逐步發揮作用。當然,這個一定不是最關鍵的因素,只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

◇ 問題三:硅谷和中國,相互應該學習什麼?

好吧,我得承認,這個問題比前兩個加起來都大。

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能提出這個問題,就已經是一種很大的變化了——這個問題的潛臺詞就是,中國本土的IT企業和IT技術人員,已經有了可以和硅谷相互學習和借鑑的資本了。倒退十年,這個基本上不可能;就算倒退五年,能學習的點也寥寥無幾;而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已經有不少的方面,國內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美國,無論是技術研究、工具、應用乃至商業模式。Twitter的工程師自己承認,現在已經不是微博在模仿他們了,而是他們在借鑑微博。不記得是哪位牛人說的,移動互聯網讓中國有了趕上美國的的機會;而人工智能則讓中國有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這已經不是預言,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中國人清楚,美國人也明白。

那麼,我們來硅谷,應該思考和學習什麼?就真的成了一個問題。

老楊自己八九年前就來過硅谷,但這三天的高密集走訪感受和當年的確不一樣,但相同的依然是對這片土地和這些企業、這些人的尊敬,以及迫切希望學習的心態。老楊認爲,如果把整個IT也簡單分爲基礎架構、工具平臺、上層應用三個層級的話,中國目前在最上面的上層應用全面開花,已經到了和美國IT主流並駕齊驅、相互借鑑的程度;但下面兩層,中國還差的相當多,例如芯片級別、操作系統級別,這些差距不是四五年乃至十來年可以趕上的。

或者這麼說,硅谷在對待技術、產品的理念和底蘊,是四五十年年來前赴後繼的數千家企業、數以百萬計的工程師形成的,就像一臺正在高速運轉的機器,穩定、高效,但大面積改造當然就難。中國IT技術的真正騰飛其實猜不到20年,IT技術人羣成爲一個集中的社會團體,其實應該說還不到10年,這種文化的差距,不是一天可以彌補的。所以,硅谷想維持自己的生命力,必須觀察中國;而中國想保持現在的發展速度,還需要繼續保持心態,像海綿一樣從包括硅谷在內的優秀平臺汲取營養。

不過,在這兩個方面,個人認爲似乎後者做的比前者更好。我想,這也許恰恰是中國文化的作用使然吧。

51CTO“硅谷技劃”走訪團在Twitter與該公司十幾位華人工程師合影

【圖:51CTO“硅谷技劃”走訪團在Twitter與該公司十幾位華人工程師合影】


參考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