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長安

 與書相聚,便是有緣,藉此良緣,我有幸拜讀了著名作家劉墉的佳作——《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當尾頁現於眼前之時,如坐春風之感固然是有的,但除此之外,還有泰山壓頂下的膽戰心驚,醍醐灌頂般的恍然大悟,如喪考妣時的痛心疾首,山重水複後的豁然開朗……感情之複雜又怎能以一言以蔽之? 

 

“讀後感”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才疏學淺,但對此書卻也深有感觸,可能會與衆大相徑庭,不過略述鄙見,如是而已。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自古以來也沒有一個簡單而劃一的答案,即使在當今社會,還是有人對其窮追不捨。只不過,都是紙上談兵罷了。

 

劉墉這個人我倒是略知一二,但是卻從來不敢苟同(也許因爲他是一個美籍華人吧!),而對於他鞭辟入裏的論斷和獨樹一幟的觀點,我還是萬分讚賞的,恰如書中所言,“請你以智者的心去了解,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請你以仁者的心去培養,你不能沒有的諒解”、“‘入世’常是爲‘出世’,走過地獄,常是爲了進入天堂”、“處世書帶來的應該不是喧譁,而是寧靜,不是憤世,而是達觀”。字字箴言,句句真理。

 

公理不見得是真理,公理也不見得是正義,社會已經這樣了,誰也無法改變。事已至此,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也不過是句空話。那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是趨炎附勢還是螳臂當車?是隨波逐流還是不識時務?

 

我很欽佩鄭燮的“難得糊塗”,也很推崇孔孟的“中庸之道”,雖然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但這卻是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屢試不爽。有些人總想把每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摸得清清楚楚,卻不知道真相不總是美好的,有時候會讓人悵然若失、悔之莫及;卻不知道有時候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纔是人生最美的風景。不知人性的人通常會走極端,走極端的人通常會很痛苦,這就如同:兩極嚴寒無比,不可輕易涉足;赤道酷熱難耐,讓人望而卻步。何不回頭想想,北溫帶上的中國纔是最好的去處?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處世應知適可而止。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飛黃騰達,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窮困潦倒,更何況,對於“達”與“窮”的評判標準也是莫衷一是的。由此,我們都應該諒解:若有條件,自然當仁不讓更義不容辭;沒有條件,即使自顧不暇也無可厚非。人不爲己,天誅地滅,至理名言也好,危言聳聽也罷,但是人皆爲己卻是不可抹殺的事實。這並不是道德的淪喪,也不是禮儀之不存,而是人性。所以,誰也沒有權利去指責誰,誰也沒有資格去教訓誰,正如李宇春的那首歌——我們都一樣。

 

他愛的,不一定是他欣賞的;他選擇的,不見得是他認爲正確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世上本就沒有什麼是非對錯之分,非,只不過是與尋常有所不同;錯,也不過是和主流有所偏差。所以,不要再說孰是孰非,也許是相互的角度不同;不要再說誰對誰錯,可能是彼此的立場相異。樹葉都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如何要求人有相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呢?

 

此書向我們展現了許多畫面,皆是哭下不得、無可奈何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樹欲靜而風不止……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何必要強迫自己睜開眼睛看盡那甚囂塵上的黑暗,而不順其自然閉上眼睛挽留那所剩無幾的光明?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作者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一書中,通過幾篇俯拾皆是的小故事,向我們闡釋了登峯造極的大道理。世事就是如此可悲,又是如此可笑,有時候越是想逐本溯源,卻越是模棱兩可;越是看似高不可攀,卻越是隨處可見。察一葉可知春秋,觀一滴可見滄海,平凡事物其實就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寓於有限之中,無形常常藏於有形之間。

 

除了自己,我們什麼都不是;除了生命,我們什麼也沒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入世,出世,儘管隨心所欲;地獄,天堂,任意來去自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說的不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孔明說的在理。總而言之,凡事若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則可以。正是:慷慨陳詞,豈能盡如人意?鞠躬盡瘁,但求無愧我心!

 

此生唯願:彈一曲華胥,嘆一生迷離,求一世長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