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辯地不要,悄悄地引導

        我國在逐漸進入老齡化,尊老愛老敬老時常掛在我們的嘴邊,但如何才能落到實地?我就我身邊發生的事情說起,有老人的家庭常有小孩,特別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也會越來越多。怎麼才能和諧處理現代父母教育家裏孩子和老人觀點不一致的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也偶爾會遇到有些小摩擦。但冷靜下來想想看,爲這樣的觀念衝突製造摩擦真的值得嗎?我舉一個事例當然不一定是發生在我家,年輕人認爲家裏孩子吃的少一些不上火較好,許多專家也這麼講,但老人希望孩子多吃點,身體才能壯。單獨分析這兩點都有道理,都是爲孩子好,但實施起來往往困難重重。關鍵在於度的把握,多少算多,多少算少,誰也說不出準數。日復一日,就埋下了禍根,各方都不滿意對方的想法,一旦孩子生病,這就要爆發出來,表現往往就是爭吵的形式。一方指責對方給孩子吃多了,對飯反脣相譏,說孩子營養不夠抵抗力差了。吵着吵着各種不同的觀念,思想就裹了進來,甚至吵到最後都不知道因爲啥吵的了,只是盲目反對對方觀點,反正你說啥我都反對,而且理由充分。雙方都聲稱是爲了孩子好,但請你們想一想,這樣爭吵有意義麼?會有明確結果麼?真的會對孩子好麼?人類從來就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所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價值觀很正常,爲了這些不同,歷史上無數次的戰爭都沒有統一的了,小小的爭吵就能統一麼?沒有勝利者,其實都是失敗者,大家都有損失。老人,活了幾十年,這幾十年裏養成的觀念和價值觀體系豈是我們一時半會兒,一句半句就能顛覆的?年輕人,在爭吵中必定會有言語冒犯,頂撞之詞,這就違背了中華孝道,就是大不敬之最。另外,大家堅信的專家言論,學者觀點,大多都是聽來看來的,有多少人對此加以證實或證僞?又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拿着這樣的自己都瞭解的觀點辯駁還有什麼意義呢?白白鬧自己一肚子火,還收效甚微。孩子呢?你們想過沒有?爭吵發生在孩子面前是什麼影響?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多大損傷?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和他的父母爭吵頂撞後,以後如何孝敬你們?年輕的家長想過沒有?人都有老的一天,當你們膝下兒孫滿堂,他們如此冒犯你們情何以堪?事情,爭吵時間越長,事情被擱置時間越長,帶來的後果誰來承擔?誰能承擔得了?所以我說大家都是輸家。要我看來,對於這類問題,年輕人往往佔理會多點,畢竟接受教育和信息渠道比老人多,但不要忽視老人的經驗,那個年輕人不是自己爹媽帶大的?相互學習,互相潛移默化的引導纔是關鍵,遇事雙方都要冷靜,年輕人特別需要剋制自己,退一步不可恥!尤其在老人面前。要服從長幼尊卑的秩序。老人呢?我相信面對謙遜敬畏的年輕人也不會不依不饒倚老賣老。平時多跟老人講講現在的社會環境,多聽聽他們說話,懂得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才能更好的展開引導。多吃一點少吃一點其實真的沒有多大關係。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另外,套用一句當代名言,把決定權交給聽得見炮聲的人,往往是對的選擇。誰聽得見炮聲?誰帶孩子誰聽得見,對於家裏上班的年輕人,多把決定權交給老人,因爲他們最瞭解孩子的情況,至少比我們回家聽老人彙報瞭解的更真切。自己多把心思花在教育等老人力所不能及的方面,無論對孩子,對老人,那都是極好的啊!也符合物盡其用優勢互補的自然原則。我要發表的觀點就這麼多,現在想鼓掌的朋友們可以開始了。好吧?呵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