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正視互聯網

其實作爲一個理工男很難關注時政消息的,對政治並沒有任何興趣,只喜歡鑽研技術,不過由於前段時間的中興芯片事件讓我引起了一些思考,在此抒發一下,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希望大家留言交流。

現在都說是互聯網時代,即將步入物聯網時代,原先沒有靈性的物件都被賦予了聯網的功能,也彷彿具有了生機,據說IPv6的誕生會讓世界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擁有IP地址,可是無論怎樣,物聯網的時代都離不開CPU芯片,而恰恰在這一環節上出了問題。中興事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大概意思就是中興設備的零部件靠美國進口,而美國一旦停止原件和技術輸出,中興將面臨停產的危機。而說了這麼多大家也就明白了核心技術纔是真正實業興國的根本。而目前中國仍未掌握這一技術,任何一個電子產品使用的CPU都來自英特爾、AMD、高通等國外企業,這也就意味着一旦發生地域衝突,封鎖技術輸出,我國將面臨無芯可用,一夜回到解放前。當然華爲的麒麟、海思CPU也逐漸浮出水面,但對於大規模應用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僅僅靠把豬吹起來的風口是不能夠讓中國真正興起的,火了幾年的共享單車如今已經悄然淡出,原先好騎便宜的ofo如今已經難騎到想卸載,不少共享單車公司也已經倒閉或即將倒閉,共享經濟最多隻是一個方式的創新,並沒有真正的技術創新,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壁壘,很容易被模仿甚至超越。這樣的“創新”終究是曇花一現,如今越來越貴的用車費用和越來越少並且難騎的自行車既不會給民衆帶來多少的便利,也不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進步,只是一股熱錢進入了某些人的腰包。

所以我要拋出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興國還得靠實業,實業還得靠技術。小平同志30年前就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生產力還是得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共享經濟叫“科學技術”嗎?頂多算是一種方式,他並沒有提升任何生產力,居然還有人把他歸爲新四大發明之一,真是可笑,所以最終走向滅亡也是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同樣被封爲新四大發明的高鐵我覺得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因爲它上面所使用到的技術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看懂並且模仿的,這是幾代人的共同研發纔出來的成果。所以通過二者一對比便可發現,真正能夠提升大國實力的絕對是實業,而非互聯網本身。

所以我提出的第二個觀點就是互聯網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它並不是一個行業。現在年輕人求職總喜歡說去“互聯網行業”,那麼什麼是互聯網行業呢?同學可能會說“BAT”啊,其實我認爲這是對互聯網的誤解,我說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並不是一個行業。首先看B,百度最主要的功能是搜索功能,其實對應的傳統行業就是圖書館;A,阿里對我們來講就是電商,對應的傳統行業就是零售業;T,騰訊可能對於大衆來講就是社交工具了,對應的傳統行業就是郵局。爲什麼叫互聯網行業了呢,其實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衝擊和改造,尤其是BT,現在已經很少再有人去新華書店去查資料和去郵局寄信了。但是零售業可以說從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會被淘汰的,因爲無論如何電商的郵寄速度和無法看到實物的缺點給傳統零售業打開一扇窗。所以兩會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但是我更贊同“+互聯網”的說法。也就是互聯網作爲一個工具被附加到傳統行業上,而不是傳統行業作爲附件附加到互聯網上。因爲傳統行業太“沉”,挪不動,只能讓輕到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到的互聯網加到傳統行業上。

無論是電商還是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是“商”而不是“電”,是“金融”而不是“互聯網”,一切運行規律仍然是商業和經濟發展的特點。互聯網無法改變它所附加的行業,只是起到促進的作用。

那麼傳統行業如何“+互聯網”,主要是三點:

一、擁抱互聯網。從互聯網思維開始,全面深刻的瞭解其內涵,並恰當地運用在傳統行業。

二、改善傳統行業。“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把傳統行業中不適合時代發展的元素摒棄掉或者進行相應改善。

三、關注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國家政策的變化。“互聯網+”事業有着明顯的優勢,但是同時又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雖然從長遠角度來說,它必會成爲社會主流形態,但是這個轉變發生的準確時間卻與社會的發展狀況還有國家政策息息相關。機會稍縱即逝,趕不上一個合適的“風口”,傳統行業這一體型龐大的“豬”如何能飛起來。

對於我的本科專業能源行業屬於典型的傳統行業,剛纔說到傳統行業太“沉”,我的專業所研究的產物是鍋爐,巨大無比,所以對於這樣的行業很明顯也需要讓互聯網加到它身上,而不是它加到互聯網身上。

能源行業屬於老牌行業,自從有蒸汽機的時候就有了鍋爐,屬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而互聯網屬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那麼新舊差這麼多可以和諧的融合嗎?答案是肯定的。能源的短缺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節能的重要性,而節能就意味着減少能源的浪費,使能源儘可能高的利用,在之前的科研中,人們往往糾結於如何提高熱效率,減少傳輸中的熱消耗,而在幾十年的研究過程中這一方面越來越難以提高,甚至每提高0.1個百分點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互聯網的運用卻使得人類從另一個角度去節能,那就是減少浪費。衆所周知,冬季的供暖很多地區都採用按面積收費,那就意味着無論你用或不用都收那麼多費用,這就造成一種極大的浪費,冬天供着暖開着窗。那麼由於互聯網的介入,可以按照熱量收費,計算粒度更細,供熱效果更好,能源節省最多。這就是智慧物聯在供熱方面的應用。其實,除此之外就是夏季的供冷,我們一直呼籲26℃是人體最舒適溫度,其實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更加智能,由於大數據的引入,可以智能分析家庭、辦公區的人數、需冷量等,用更加細粒度的溫度調節去供冷,也避免了因溫差過大引起的空調病,可謂是一舉兩得。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場景都可以與互聯網結合,我們應該做到適時地利用它而不是排斥他。

也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對傳統行業的研究中去,並結合互聯網的特點去給傳統行業帶來新的活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風口。把這個工具用在更加需要它的地方,纔是對互聯網的尊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