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執行的思考

方法論的實施,貫穿於軟件開發的整個過程。實施的關鍵在於執行,而執行由很多瑣碎的活動組成。在軟件開發實踐中,執行應該被放到一個完整的體系環境中去考慮,單純強調執行本身,是無法解決執行問題的。
 
在討論執行這個話題之前,我認爲有必要先來看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有一種觀點,即地理環境決定了文化差異。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農業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農業的特點是,居住地固定,很少遷徙。人們長期聚集在一起勞動和繁衍,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家庭血緣關係成了社會中的主導關係。而家庭血緣關係中天然的長幼次序,又促進了家長制文化的形成。

    與中國不同,西方的希臘和羅馬都是海島國家,由於航海技術的成熟,商業貿易非常發達。人們通過航海,來往於不同的國家和文明。當時,來自於各地的人聚居在一起,社會的主導關係,是商品交換中的利益關係而不是家庭血緣關係。人們通過大量人爲建立的規則來保證自己利益。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產生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在進入 21 世紀的今天,東西方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幾千年的文化影響不會輕易消失。

這種文化影響,也體現在企業管理領域。事實上,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高層管理人員考慮更多的是戰略方向,而中國的高層管理人員考慮最多的是執行力問題。

執行,在西方企業界,不算是頭等重要的事情。這或許是因爲,西方人很早就適應了嚴密的制度體系,他們掌握了一整套在這種體系下溝通和協作的方法。而中國人,剛剛從家長制思想中解放出來,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遊戲規則。這種不適應,體現在無數的細節上,並最終導致了企業文化上的差異。

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對多元化價值觀 認同上的差異。

我曾經就職於一家法國企業,其核心產品的主創者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在他訪問中國分部期間,他津津樂道的是產品中的各種創意,以及自己喜愛的音樂。他會發郵件,與各層級的技術人員討論技術細節。他也會直接參與產品的設計和開發。

這種現象,在西方軟件企業中是很常見的(事實上,我經常和四、五十歲的軟件開發人員打交道)。這些“高齡”的軟件開發人員,有着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創新精神。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爲自己二十年以上的軟件開發生涯而驕傲。

可是,在國內,這種現象相當少見。如果,一個軟件開發人員,在三十歲之前,還不能進入管理隊伍的話,他就像是個失敗者。
 
    所謂進入管理隊伍,就是徹底地放棄軟件開發工作。

    我有一個朋友,在面試時否認自己具備軟件開發能力(儘管他是個優秀的軟件開發人員)。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爲了成爲徹底的管理者,而不是成爲缺乏組織尊重的軟件開發人員。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價值觀害人不淺。
 
我把這種現象歸罪於環境,歸罪於國內軟件企業在接納多元化價值觀問題上的失敗。

事實上,由於技術人員的價值觀不被認同,會在軟件開發企業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智力活動的特點,又使這些矛盾更加隱蔽和尖銳。一切都發生在思想層面。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沒有信服力的指令和缺乏主動性的執行、黨同伐異的評價和逃避責任的交流。這些矛盾,使軟件開發活動變得異常複雜。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討論執行的話題。

我們知道,執行,就是把方案付諸行動的過程。執行本身不是我們的目標,執行的結果纔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考察一名方案執行者(管理者)時,不應該僅僅考察方案是否被執行,而應該考察方案執行的效果。前一種考察,只關注了執行本身。這種考察是簡單粗暴的,符合家長制文化的精神。而後一種考察,則要求管理者承擔保證執行效果的責任。要求承擔執行效果的責任,可以促使管理者對方案的執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從而保證真正的執行成功。
 
    管理崗位不是一塊可以坐下來休息的臺階,而是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並輔助方案執行成功的陣地。

本文出自 “軟件人生” 博客,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nijian.blog.51cto.com/1366768/28540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