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墳貼2010-09-12的一則自食其果

以前雖然不怎麼好讀書,但還樂忠於不求甚解的。現在書沒讀得狠了,卻凡事都想求求甚解。比如在公交車上聽到讓坐宣傳:遵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就開始琢磨:會有那個民族不是嗎?­

最近,除了例行的嚴正聲明、提出嚴正交涉、表示強烈不滿和嚴重抗議外,“自食其果”成爲外交部口頭上的重要武器,不失爲我國近年外交史上的一個進步。它形像生動地描述出後果,意欲讓對方­打個冷顫。可惜,這麼重大的措辭改變小日本竟然懵懂不覺!依然我行我素。讓人想起周星馳得意的奸樣:“你吹BB咩!”

網友的評論是現今社會最精彩最亮麗。新聞可以不看,評論不能不讀。我開始形成看個新聞題目,直接跳過正文奔評論去的習慣了。外交部“自食其果”一出,網友就笑了:人家吃的可是色香味美的紅富士蘋果啊。

網友從來沒讓人失望過!笑罷樂罷。我想到一個問題:“自食其果”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爲一個比較嚴重的威脅語?畢竟從字面上看還真的有那麼點“自食其力”的幸福和堅強。於是我想到也許很久很久以前,有這樣的典故:

中原有兩個國家,一個國家(A國)裏盛產甜美多汁的水果,另一個國家(B國)沒有水果。一年冬天,這兩個國家的國君一起玩鬥蝸牛殼。就是把兩個蝸牛尖端對頂,看誰的蝸牛殼堅硬的遊戲。結果B國國君的一顆體型粗大、色澤黝黑的蝸牛連續戰勝A國國君數十顆蝸牛。A國國君看着手中所剩的蝸牛都小而色嫩,氣急敗壞地要搶B國國君的這顆鈣亢蝸牛。B國國君當然力護不予。A國國君搶而不得,憤憤地說:“你不給我,以後我就不出口水果給你了。哼!你去自食其果吧!”B國國君激靈一個冷顫,含着不捨的熱淚,雙手奉上那顆在寒風中,在豬棚後牆上,搜尋多時發掘出的蝸牛...

考慮到“自食其果”中的“其”還是有個“果”的。所以B國沒有水果好像不太合理。所以我又重新構思,也許典故是這樣的: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淮河的南北兩岸各有一個國家,A國在淮南,B國在淮北。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早上,兩國國家相約去放風箏。正當兩國國君放在興頭上,他們的風箏纏繞到一起去了。A國國君忙說:“B君,我這是外公幫我扎的唯一一個龍頭風箏。你快把你那風箏的線剪了放我的出來。”B國國君眉頭一橫:“嘿,哪兒話,我這風箏可是帶熒光燈的,還是剪你的吧!”兩國國君爭執不下賭氣蠻拉,結果A國國君所用的線比較細,被攪斷了。A國國君憤憤而去,一宿未眠。第二天起來召集羣臣商議一個不大不小的教訓讓B國國君知錯而又不至於太損雙方友誼。衆臣商議不已,只見羣臣中走出一人高聲說好辦。A國國君定眼看去是燕子,便喜道:“素聞燕子足智多謀,這回就看你的了。”燕子說到:“我們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因爲水土不同,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所以我們只要停止出口柑橘給B國,然後國君還經常在面向北岸的城牆上舉辦柑橘大宴,這豈不是給B國國君一個非常恰當的教訓啦?” 從此,B國國君每每看到端上來的枳,都後悔不已,感慨道:“唉,悔當日不該錯惜那隻風箏,如今只能自食其果了。”

所以,這次外交部所用的“自食其果”是第一個典故中的那種決斷呢?還是第二個典故中的那種意思到了的惡作劇式小玩笑?

網友又說:快了,交涉多8天就放人了。

不知爲什麼,我突然會想到教育部開始刪除魯迅文章的新聞。有學者說魯迅有的文章太深了。是嗎?都說現在的小孩比我們以前聰明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