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新人如何培養產品思維?

隨着產品經理崗位的火熱,加上各種公司轉型做互聯網,對產品經理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對產品經理要求也越來越高。產品經理崗位是一個實踐性特別強的崗位,沒有經歷過完整產品週期的人,對產品的理解也總是一知半解。用人單位對產品經理的理解和認識,越來越清晰,要求越來越高。

隨便寫一篇體驗報告,畫一個交互原型就能得到一個offer的事情越來越少了,甚至很多公司開始要求要有上線產品經驗,或者成功產品經驗(我都不知道什麼是成功產品經驗);有些公司要求有某行業和領域的經驗。我有次在拉勾上看到成都的一家公司招聘產品經理,居然要求有3年VR經驗。看到這條JD的時候我是震驚的。

這些現象也給很多產品小白帶來不少困惑。有很多人問我,是不是會畫原型和使用一些工具就可以找到產品專員和產品助理的工作了。每次我都會強調,工具只是工具,思維和方法論纔是關鍵。

對一些有互聯網工作經驗的人來說,轉型做產品是有一些認知和理解的。但是很多大學生或者行業外的小白,沒有任何互聯網經驗,更別說產品經驗了,對很多名詞都不知道。什麼漏斗模型、什麼留存率、什麼賦值、什麼用戶畫像……都是什麼鬼啊?

帶着對這個崗位的嚮往,很多人想入職這個處於快速發展的職業,但苦於沒有方法,聽了很多講座,參加了一些沙龍,甚至參加了一些不接地氣的培訓,結果還是沒有產品思維,被各種凌亂的碎片化的知識困擾。

實際吃了很多虧後才知道,哦,該這麼做。我認識的一些人中,有做了1年、2年產品的人,有些去面試的時候,被問到原來負責的產品的競品是哪些都說不出來。我也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沒有結構化的思維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我的結構化思維好像也還處於初級階段,呼呼)

很多人現在也在問我,沒做過產品,去面試經常被面試官告知自己沒有產品思維,自己描述產品也都沒有思路,該怎麼辦。我想起了我當初面試的場景,我好像也沒表現的多有產品經驗(其實根本就沒有)。

但是我是有潛力的,我本身就在互聯網這個行業裏呆了那麼久,是有一點感覺的。只是沒有細化和歸納總結出來,但是對一些產品功能和產品設計的理解是很有一套的。其實就是聊了一下我對電商產品的理解。對拍拍、京東、淘寶的理解;對騰訊微博、微博、推特的理解;我把微信的發展歷程複述了一遍,聊了聊張小龍,聊了聊廣研團隊的概況,聊了聊微信前期曲折的發展歷程,聊到了騰訊內部8小時,忘我的把微信與米聊、易信、飛信、KK……競賽,尤其是它如何錯過Talkbox,並且如何超越了Talkbox。講了微信2.0的爆發,講了QQ與微信的競技,聊了微信的4.5那團火,聊了打飛機,聊了微信搖一搖的大衛,聊了聊那朵菊花(我嚴正的懷疑我老大是個悶騷男,我說到這個的時候,他很會心的微笑,表情很耐人尋味),聊了聊微信紅包的禮尚往來,爲什麼限制200元,聊了聊微商,我還吐槽了微信公衆號最開始糟糕的後臺,也誇獎了公衆號後臺由渣到神的轉變……也聊了很多其他互聯網的東西……我是那麼得忘我……

我倆愉快的談完,我老大當時就跟人事說:這個人我要了。當時就給我了offer……我驚到了,頭一次初面就這麼給力的……至於後果,我好想說:老大,當時我真的還想去多面幾家公司啊,我這一路坑走得……

我當時就是這麼小白,沒有高大上的產品思維,不理解什麼叫用戶體驗,只有對產品的嚮往和一腔熱情……

一個產品小白如何培養產品感知能力,如何培養產品思維呢?

我也在回顧,我是怎麼一步步走上產品這條不歸路的呢?我當初是怎麼培養出一點點產品思維的呢?

首先:我沒有被一些虛頭巴腦的概念、名詞搞得頭大。

各種產品書籍裏面寫的內容我也是辯證的看,看了十幾本書之後,就結合自己的工作,梳理出了自己的產品設計流程。

其次,量的積累是基礎,量變是質變的前提。

我個人對產品設計有一點感知或者掌握一點方法,是在從事產品之後的4個月的時候。最開始設計產品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只能抄襲競品,囫圇吞棗,結果畫貓類虎。只有界面的模仿,沒有深入到業務流程和後臺功能上去,做的功能漏洞百出。設計方案經常會被我老大打回3、4次,每次被打回都心裏憋屈:“你明知道有坑,爲啥不早提醒我啊!"

被打一回一次我要就推倒重來一次,想不全想不到的情形讓自己很苦惱。我認識到自己的產品感知能力太弱了。可又沒人親自手把手帶我走流程,我只好自己慢慢的多看產品,對比不同的產品設計。要想自己不被啪啪打臉只好每次都全力以赴!

這樣我開始大量使用產品,剛開始的時候什麼產品都下載,都去玩。後來玩了幾十個產品覺得這樣不太對頭,成長很慢。再後來,我開始對同類產品進行把玩,按照電商、音樂、工具、新聞、社交等等分類去玩。當使用了上百個產品後,自己竟然對一些功能模塊有了新的認識。學會了同類對比,對不同產品的差異化開始琢磨和思考。就這樣不再拘泥於一個功能點的的感知,上升到了功能模塊的感知。

後來我設計後臺一些操作管理模塊,慢慢對前臺後臺系統有了新的認識,期間對一些技術原理有了初步認識。更加熟稔的掌握了設計的方法,前端、後臺、系統、不同客戶端等都有了新的認知。從此開始了系統化的感知和思考。

再往後用自己的產品功能去找不同產品對比,對產品的優化開始有了新的認識。A爲什麼這樣設計?B爲什麼又這樣設計?我當時是怎麼設計的?設計這個功能的產品經理當時應該是怎樣思考的?我開始慢慢有了使用場景的感知,會代入到場景裏去使用功能。開始幻想,我是個張三,我是李四,我是唐僧……我使用這個功能最關心什麼呢?我爲了解決什麼問題使用這個功能的呢?

這樣我開始有了點同理心,我也開始慢慢理解了一些做得不好的產品經理的苦衷。因爲做好產品是一個變量太多的事情。有很多的不得已,有很多的妥協,甚至有很多的委屈……看到不好的界面、遇到不好的交互、感覺較差的體驗,也不再立即卸載APP。我開始去找亮點:它的色彩設計有沒有出彩的點?它功能設計的亮點在哪裏?它的運營特色是什麼?它有沒有很暖心卻不易被人察覺的流程設計?它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很新穎?其實我才意識到不是我多善解人衣,而是我意識到:我其實也是個很糟糕的產品經理。

我開始慢慢優化我的產品,我開始填我自己挖過的坑。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彈窗,加快用戶的操作;多增加一些反饋,讓用戶體驗更好;對界面的要求更多更高一些,讓產品最少看上去好看……

我近期也在總結很多東西,我們現在這個產品已經完成了前期的設計和研發,現在開始準備推廣了。前期我們更多關注功能的實現,只要能用就行。至於交互和界面,以及更多可以優化和細化東西,雖然當時想做,但礙於資源有限,只好捨棄。現在開始有了產品的研發節奏。我也有更多精力去扣很多細節,以及根據運營需求重新設計後臺,梳理一些細節。

每個產品都會經歷從能用到好用到用的爽不是。(希望我們不會死在從能用到好用的路上,阿門,佛祖保佑)

再次,做什麼事都要有自己的流程。

沒有流程就自己做流程,有了流程就按流程做事,流程需要調整就不斷優化它。之前沒有流程化,或者有流程,但是我沒做過,我不知道,就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沒做過第三方分享的我,本來以爲很簡單的我,抱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輕視敵人的態度,義無反顧的掉進了深坑……

我對自己產品設計的流程和思路也在強化,等強化好後,我準備再渡渡劫。

最後,想從事產品,要產品熱愛、對生活熱愛,內心深處有那麼一點點想要改變世界渴望。

我是這麼慢慢培養起產品思維的,自己消化後形成了自己一點淺薄的產品認知,無關對錯,只要成長。

期待更多的人加入產品經理的隊伍,加油!

PS:培養產品思維可以這麼做,如果你按這個流程設計產品或者研究競品,我很不負責任的說:你會死得很好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