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1——空間關係

1 景別

景別一般是根據畫面構圖中人物的大小劃分爲全景、中景和特寫三種基本的景別。當然也有更細緻的分法,也並不一定是以畫面中人物的大小來劃分的,這裏我們說普遍意義上的定義。

不同的景別用來創造一個一致的時間和空間得秩序。但是何時該變換景別呢?

首先,可以根據鏡頭間的視覺關聯性。比如前一個鏡頭是全景鏡頭,後面的鏡頭理論上只要是全景中的一部分,那就可以變換景別,有全景直接切換到中景或特寫。不過在電影發展的早期,全景切至特寫,對觀衆而言,被認爲是太激烈的跳轉,除非中間插有中景鏡頭作爲過渡。不過,現在的觀衆對這種劇烈的切換似乎已經可以接受,甚至習以爲常了。

其次,可以根據鏡頭間的敘事邏輯或者說直覺暗示。這個怎麼理解,我們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遠景中看見一個男人走向一扇門,接下來畫面就切至男人的手轉動門把的大特寫。即使由於遠景中門把太小而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即使前面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在另一個時間和地點的走廊,我們也會預期下一個鏡頭是轉動門把手的特寫,因爲那是合乎邏輯和直覺暗示的:一個人走到了門口,他就得握住門把手打開門。

值得一說的是,特寫可以拉近我們與動作的距離,讓我們與銀幕上的主體帶來一種親密關係。除此外,特寫還可以讓我們感覺像是闖入了一段私人時光,或分享脆弱的片刻,有如畫中人正向我們敞開心扉一般。通過攝像機鏡頭對空間的操控,我們能體會到疏離感、親密感,或感覺與銀幕上的事物有情感上的牽扯。

0_1.jpg

0_1.jpg

2 動作軸線原則

在拍攝和剪輯時有條最基本的法則:動作軸線原則(也叫180°假想線原則)。爲什麼要有這個原則,它的目的是什麼?

動作軸線的目的很簡單:它組織攝影機角度,以維持一貫的銀幕方向感與空間感。說白了,就是保持空間關係的一致,讓觀衆清楚場景空間,不至於給觀衆帶來困惑和疑問。

如下圖所示,所謂180°原則,就是說場景中的兩人連起來形成了一條假想線,將場景氛圍兩邊。你只能在一邊放置機位拍攝。圖中灰色部分是選擇的拍攝區間,所以,ABC機位是對的,而DEF機位則是不可取的。

0_1.jpg

上面不同機位拍攝畫面如下圖:
可以看到B機位交代了畫面中兩人的空間位置,男人坐左朝右,女人坐右朝左。遵循180°原則的A機位、C機位拍攝出來的畫面是符合這個位置關係的。而F機位拍攝的女人在畫面裏卻是坐左朝右了,和男人的朝向一樣了,這樣就可能會給觀衆造成一定的困惑。


0_1.jpg

3 三角機位系統

所謂三角機位系統,其實是基於180°原則,描述機位的一種簡便方法。即所有素材的基本鏡頭,都可以從這180°工作空間得三個點上取得,將這三個點連起來,根據攝影機的位置,我們就會得到不同形狀和麪積的三角形,三角機位系統中的任何鏡頭都可以互相連接,這個系統包含在剪輯風格地對話場面中使用的所有基本景別和攝影角度。

三角機位系統可以產生五種攝影機基本擺放機位:斜角單人鏡頭(中景或特寫)、雙人主鏡頭、過肩鏡頭、單人主觀鏡頭(中景或特寫)和側拍鏡頭。

1_1.jpg

上圖中,A和C是桌前兩人的過肩鏡頭,B是雙人鏡頭。當然A和C的景別不限,可以是從大特寫到全景中的任意一種。

0_1.jpg

上圖中,A和C是桌前兩人的斜角單人鏡頭,B是雙人鏡頭。

2_1.jpg

上圖中,A和C是來自人物視點的特寫鏡頭。這樣的機位用來捕捉來自人物視點的特寫鏡頭。

3_1.jpg

上圖中,A和C視側拍鏡頭。


4 越軸,建立新的軸線

並不是說,場景中的軸線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情況下是有允許越軸,建立新的軸線的情況出現的。那什麼情況下允許越軸呢?

  • 當人物在場景中建立了新的動作軸線

如下圖所示。該例的場景是:起先,男子a和女人分別坐在桌子兩端交談,然後另一名男子b走近桌前的男子a旁邊,坐着的男子a轉頭望向男子b,倆男子開始交談。

0_1.jpg

在此例中,舊的軸線是坐在桌子兩端的男子a和女人的連線,工作區域爲圖中虛線區域。但是當男子b走近,男子a轉頭和男子b交談後,此時的軸線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兩個男子的連線,工作區域爲圖中灰色填充區域。

一旦新的軸線建立,攝影機就可以越過舊的軸線,進入新的工作區域。

  • 在演員越軸時建立新的軸線

如下圖所示。該例的場景是:起先,男子和女子坐在桌子兩端交談,然後,男子站了起來,走到了女子右側(如圖位置),兩人目光交匯,繼續交談。

1_1.jpg

在此例中,舊的軸線是坐在桌子兩端的男子a和女人的連線,工作區域爲圖中A區域。但是當男子站起走到女子右側後,兩人目光交匯,繼續交談。此時,新的軸線就建立了,爲此時兩人位置的連線,上圖的選擇爲圖中灰色填充區域。當然也可以是另一邊。

現在,還有個問題值得思考:女子下一次在鏡頭中出現的時候,攝影機的機位應該在哪裏?

女子下一次出現的時候,攝影機的機位應該根據舊的軸線來決定,這就叫做再交代鏡頭。傳統經驗提倡重複利用舊的軸線,以及和它相對應的機位擺放法,如此可以在反覆過程中加強空間的一致感。

下圖的第一部分展示了舊的軸線,以及半圓形的工作區間,半圓形中間的對分線就是隨後男子走到女子右側後建立的新的軸線。攝影機A和B代表了轉軸鏡頭的兩種選擇。圖中第二部分顯示的是,如果你選擇B作爲轉軸鏡頭,你將會使用的工作區間。第三部分顯示的是,如果你選擇A作爲轉軸鏡頭,你將會使用的工作區間。
即,轉軸鏡頭的選擇,會影響下個軸線的工作區間。而且上面我們說的女子下次出現的鏡頭機位(再交代鏡頭)也即這個轉軸鏡頭的機位,這就是重複利用了舊軸線。其實仔細看,這個轉軸鏡頭,其實是新舊兩個工作區間的重疊區域,是新舊兩個工作區間都覆蓋的區域位置,這樣就能在新舊兩個軸線,新舊兩個工作區間銜接切換時保證空間位置不變,完成順暢地切換。

0_1.jpg
  • 移動攝影機越過軸線

不僅演員能越軸並建立新的假想線,攝影機也能通過運鏡越過軸線,建立新的假想線。

下圖攝影機以弧形運動越過了動作軸線。

0_1.jpg
  • 切出鏡頭和過渡鏡頭

以一個與場景相關但與空間位置無關地鏡頭,插入在動作段落中。例如,假設我們在一個學校的教室中建立了動作軸線,我們會拍一個學生的筆記本,或其他相關的細節,作爲切出鏡頭,它和轉軸鏡頭的目的相同。當我們回到主動作時,攝影機就可以越軸,並建立新軸線,這話方法通常是在剪輯過程中碰到問題時,所採取地一種快速解決方案。


結論

180°規則是電影攝影中的基本規則,但也並不是一定要嚴格遵守。我們的目的是給觀衆展示清晰的空間關係,其實有許多導演爲了達到他們的目的,反而會違反一些反剪輯傳統的敘事技巧。總之,所有的手法都要靈活應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