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成長的閱讀

若問我現在有什麼後悔的事,我一定會脫口而出:後悔以前書讀得太少了。也許你會說,現在開始多讀也完全來得及,但我總覺得現在的自己,被雜事纏身,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處理完這些雜事之後,往往精力已所剩無幾,而且成年後的自己,常常思緒紛亂,看書時不一定能完全沉浸其中。有時就很懷念曾經那個心無旁騖看書的自己,那些沉浸在書中世界的日子。

最早接觸課外書,是小學,常常到一個很小的圖書室裏借《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這兩本書在我們當中是搶手貨,去三次纔有機會借到一次,除此之外並不記得有看過其他課外書。升到初中後,語文課本里很多世界名著的節選,因此就接觸了世界名著。我的初中是在鎮上,那時我就和一個班上好友L相約,周天早早去縣城的書店看書,一直看到傍晚再坐大巴回鎮上的學校,書店裏的世界名著佔有好幾個書架,挑上一本找個空地就這麼看一天,一天結束也常常能看完一本。當時自己每星期的生活費15元,而往返於鎮上和縣城的來回車費是5元,但L曾教我,在書店裏看完一本20塊錢的書,原封不動的還回去時,就掙了20塊錢。對此我深信不疑,所以那時雖然每週可能只有10塊的生活費,但不覺得自己沒錢。

初三的時候,我從同學那借到了《魯濱遜漂流記》,記得我是一口氣讀到凌晨2點,因爲我被魯濱遜在孤島上的生活完全迷住了,邊看邊在腦袋裏想象着書中描述的畫面,甚至還把自己想象成了魯濱遜,想象着自己在孤島上一步一步地去構建生活,也許是因爲當時我正寄人籬下,所以書中魯濱遜一點一點在孤島上改變生活,對於我特別緻命的吸引力。那次讀書帶給我無比愉悅的體驗,我至今都記得。

到了高中,在“學業爲重”的潛意識下,課外書看的不多,但挺喜歡寫作,爲了讓自己能有東西寫,於是就抽空看些書,並且因爲虛榮心作祟還喜歡挑小衆的書看,有時晚自習,也不管那些積壓的各科作業,把課外書放在腿上低着頭看,時而緊張地瞧瞧下自習的老師是否還在講臺上。上了大學後,常常會有大把大把的時光,閒晃到百無聊賴了,就背起書包鑽到圖書館裏,20左右的年紀,就是一個喜歡憂愁、傷春悲秋的年紀,所以那時就鍾愛看散文,嫺熟地踱到文學區域,然後隨意瀏覽書架上的書名,抽取其中有意思的或者聽說過的,擇個就近的座位閱讀起來。圖書館裏的書有時會給我驚喜,比如夾着以往讀者留下的精美書籤,幸運的話,還能翻到小額紙幣。那時看書,全憑興趣,不會逼自己看公認經典但自己卻欣賞不來的書,所以閱讀體驗都非常的舒暢。

又過了兩三年,我開始嘗試着讀些曾經看不下去的書。我曾經不喜歡蘋果,但我知道蘋果是好東西,所以我就規定自己必須多吃,久了也就習慣了,有了這個經歷之後,我以爲讀書可能也是這麼個情況。然而一段時間後,並非如此,甚至還削減了我讀書的興致,後來我就想明白了,書其實就是一個朋友,你看書就是在和朋友交流,有些人你就是無法和他成爲朋友,哪怕他人緣好。此後我就本着“不怕真理無限,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的心態去閱讀,不求全,只求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能理解的更透徹些。

現在這麼一回想,很欣慰閱讀能成爲自己喜歡的一件事,一直伴隨着我成長,希望能一直伴着我老去直到不能思考了。閱讀是我感知這個世界、感知生命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它,我一定常常像個找不到家的孩子一樣,迷茫、無助。沒有閱讀我一定能活下去,但一定活得麻木。最後希望能漸漸地找到那個在閱讀中純粹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