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成长的阅读

若问我现在有什么后悔的事,我一定会脱口而出:后悔以前书读得太少了。也许你会说,现在开始多读也完全来得及,但我总觉得现在的自己,被杂事缠身,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处理完这些杂事之后,往往精力已所剩无几,而且成年后的自己,常常思绪纷乱,看书时不一定能完全沉浸其中。有时就很怀念曾经那个心无旁骛看书的自己,那些沉浸在书中世界的日子。

最早接触课外书,是小学,常常到一个很小的图书室里借《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两本书在我们当中是抢手货,去三次才有机会借到一次,除此之外并不记得有看过其他课外书。升到初中后,语文课本里很多世界名著的节选,因此就接触了世界名著。我的初中是在镇上,那时我就和一个班上好友L相约,周天早早去县城的书店看书,一直看到傍晚再坐大巴回镇上的学校,书店里的世界名著占有好几个书架,挑上一本找个空地就这么看一天,一天结束也常常能看完一本。当时自己每星期的生活费15元,而往返于镇上和县城的来回车费是5元,但L曾教我,在书店里看完一本20块钱的书,原封不动的还回去时,就挣了20块钱。对此我深信不疑,所以那时虽然每周可能只有10块的生活费,但不觉得自己没钱。

初三的时候,我从同学那借到了《鲁滨逊漂流记》,记得我是一口气读到凌晨2点,因为我被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完全迷住了,边看边在脑袋里想象着书中描述的画面,甚至还把自己想象成了鲁滨逊,想象着自己在孤岛上一步一步地去构建生活,也许是因为当时我正寄人篱下,所以书中鲁滨逊一点一点在孤岛上改变生活,对于我特别致命的吸引力。那次读书带给我无比愉悦的体验,我至今都记得。

到了高中,在“学业为重”的潜意识下,课外书看的不多,但挺喜欢写作,为了让自己能有东西写,于是就抽空看些书,并且因为虚荣心作祟还喜欢挑小众的书看,有时晚自习,也不管那些积压的各科作业,把课外书放在腿上低着头看,时而紧张地瞧瞧下自习的老师是否还在讲台上。上了大学后,常常会有大把大把的时光,闲晃到百无聊赖了,就背起书包钻到图书馆里,20左右的年纪,就是一个喜欢忧愁、伤春悲秋的年纪,所以那时就钟爱看散文,娴熟地踱到文学区域,然后随意浏览书架上的书名,抽取其中有意思的或者听说过的,择个就近的座位阅读起来。图书馆里的书有时会给我惊喜,比如夹着以往读者留下的精美书签,幸运的话,还能翻到小额纸币。那时看书,全凭兴趣,不会逼自己看公认经典但自己却欣赏不来的书,所以阅读体验都非常的舒畅。

又过了两三年,我开始尝试着读些曾经看不下去的书。我曾经不喜欢苹果,但我知道苹果是好东西,所以我就规定自己必须多吃,久了也就习惯了,有了这个经历之后,我以为读书可能也是这么个情况。然而一段时间后,并非如此,甚至还削减了我读书的兴致,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书其实就是一个朋友,你看书就是在和朋友交流,有些人你就是无法和他成为朋友,哪怕他人缘好。此后我就本着“不怕真理无限,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的心态去阅读,不求全,只求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能理解的更透彻些。

现在这么一回想,很欣慰阅读能成为自己喜欢的一件事,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希望能一直伴着我老去直到不能思考了。阅读是我感知这个世界、感知生命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它,我一定常常像个找不到家的孩子一样,迷茫、无助。没有阅读我一定能活下去,但一定活得麻木。最后希望能渐渐地找到那个在阅读中纯粹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