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才是本质-141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过一种表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结合心理的内容,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被狼养大的孩子名为“狼孩”,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更应该成为“孩狼”,外显为人,内化为狼,只有重新回到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的社会关系,这个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个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反应,这会极大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不安全感引起的焦虑就其本质来讲,源于人际关系,它往往不利于人的自尊的形成。与焦虑相反,安全是一种自信、乐观的情绪状态,它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建立。”

撇开先天生物因素不谈,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而社会关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能够带来焦虑或是安全的,指的便是人际关系。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戏剧《禁闭》中的名句“他人即地狱”,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人际关系对个体来说可以带来巨大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摧毁性的,都无法逃开。但是在同样的社会关系下,甚至相似的人际环境中,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却避之犹恐不及,这是我们需要觉察和关注的差异,也是帮助个体调整的切入点。

心理咨询,是非常典型的用关系来治疗的例子,咨询师所面对的不是疾病,不是用手术器械或是药物来消除各种症状,而是通过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从而影响到求助者,帮助其肯定自己并且积极面对,从而对求助者本身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心理问题的解决,最终依旧会落实到社会功能的恢复上,以及对曾经带来焦虑的人际关系,负面的影响随之减少,在原来的关系中重新建立起具有安全感的关系来。

所以今天老师的文中,我所理解到的是,他对我们的教学,也是以关系的建立为第一要务的。求真务实自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作为基础,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半路出家的人来说,依从性会大打折扣。是具有促进功能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和坚持的品质。而“指路”也只能建立在学生对老师的良好依从性的基础上,老师告知方向,自己认真的进行探索,如果关系欠佳,“引路”的那位再怎么辛苦的在前面领着,后面的不跟也没有办法,也许拖着拽着,学生都只想赖在后方,不会跟随,更不提探索了。所以教育的本质之一,是否也可视作是关系在教育,而非教育的内容本身?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普遍的、共有的概念,而这种本质,狭义的理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便是个人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教育都以关系为基础,别的领域又何尝不是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