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課程——《相約星期二》

關於讀書的幾個問題,有了清晰的答案。

首位,最喜愛的一本書——《相約星期二》

感觸,影響最大的一本書——《相約星期二》

復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相約星期二》

外出,只能帶一本書——《相約星期二》

這本書很薄,不足200頁,約70000字,如果讀得快一點,估計一兩個晚上可以讀完。但這卻是一本厚厚的人生之書,可以給你迷茫的人生帶來絕對清晰的指點,我將它稱之爲“生命聖經”。至今爲止我讀了三遍,每一遍都彷彿是最初的相逢,充滿激動與期待,每一遍都讓我靈魂顫慄,潸然淚下。

相約星期二,不是一檔娛樂節目的名稱,而是一名學生與老師的課程約定,彌留之際的老師與學生每週二上一課,最後的一堂課是老師的葬禮。一共十四節課,最後的課程,生命的課程。

更具體一點來講,莫里是作者米奇在大學時的教授。米奇畢業十五年後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來日無多,這時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於是米奇作爲老人唯一的學生,相約每個星期二上課。

在其後的十四個星期裏,米奇每星期二都飛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兒上課。在這十四堂課中,他們聊到了人生的許多組成部分,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最後一堂課是莫里老人的葬禮,整個事情的過程,以及這十四堂課的筆記便構成了這本《相約星期二》。

什麼樣的人談人生才合適?很多人想到的是那些功成名就人士,如馬雲、雷軍、俞敏洪、姚明、莫言、張藝謀,我們喜歡將他們說的很多句子作爲金科玉律、至理名言,但其實他們的人生都太具個性化,不可複製,一個領域的專家,一時的感悟有怎能保證適合今後,適合別人?

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遠不是人生上的成功。一個領導者可以在諸多方面訓斥下屬,卻必須除開人生。

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談人生,想來想去,應該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卻一生大節無虧,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來日無多的老人,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告別意識,因而又會對人生增添一種更超然的鳥瞰方位。這個老人,最好是一名老師,即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着表述能力,思維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的學生。

莫里與米奇,成就了這樣的設想,無縫對接,堪稱完美。

莫里老人從沒有掩飾自己的衰弱與病況,米奇去聽課時,需要與理療師一起拍打他的背部,必須拍得很重,要拍打出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硬化,不能呼吸。這種用拳頭砸出的最後課程是觸目驚心的,是真情實感的,也是彌足珍貴的。

莫里“談論世界”: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

莫里“談論遺憾”:我們所關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業,家庭,賺錢,償還抵押貸款,買新車,修取暖器--陷在永無止境的瑣事裏,就爲了活下去。因此,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問,就這些?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還缺點什麼?

莫里“談論死亡”: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莫里“談論衰老”: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予我的一切權力。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知道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爲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莫里“談論我們的文化”:在生命的起點,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需要別人活着;在生命的終點,你也需要別人活着;在生命的途中,我們同樣需要別人活着。

莫里“談論原諒”:記恨與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情緒讓我抱憾終身。自負、虛榮。我們爲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我們也需要原諒自己。

這些,僅僅是一個彌留之際的老師,最後課程之中的“隻言片語”,但每一句,都值得去深深思考,靈魂追問。

記得在讀第三遍的時候,我是逐字逐句讀的,讀得很慢很慢,消化得也很慢很慢,也做了不少的讀書筆記,每一個星期二,每一節課程,都寫了或長或短的讀後感。我覺得,要讓時間停留,希望讓莫里老人多講一些,多傳授一些人生經驗,要讓自己停留,留在每一個頁面,每一堂課,真正地消化吸收,爲自己的人生找準航向,只有方向正確,才能更好地出發。

充滿喧囂與狂熱的當下,莫里老人的課程,給人一種安靜的力量,讓你從外在的鬧騰走向內心的思索。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結束,重新開始,結束,重新開始,直到都終將離去。

我們都需要——與生活講和。

《相約星期二》,我願意讀第四遍、第五遍,讀到老去,保持初心,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