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苦,但你要甜

                                      1

      不是所有悲傷都能被看到。

      看過一句話“當失去什麼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當時很不理解,現在卻越來越能體會這句話的深意。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比如說你失去了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你總感覺Ta昨天才離開,而事實上Ta已經離開大半年了。往往都是,經常伴隨在身邊的東西我們感受不到它的珍貴,因爲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就好像我們身體的器官,總覺得它就是與生俱來,不用那麼刻意去珍惜和保護的,而有一天突然失去了,我們才認識到它原來是那麼重要,它是需要我們去珍惜的。有些東西,與生俱來不等於理所應當。

      或許伴隨着成長的還有那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多年前,思念對我來說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家是故鄉,家裏有熟悉的人和物;現在,思念對我來說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家是親人,有親人的地方便是家。當然,如果又有故鄉又有親人,那是再好不過了。然而,很久很久,我都沒“回過家”了。

        我本就是個敏感的人,甚至也可以說矯情吧。越是長大卻越是缺乏安全感了,也越是容易傷感了。看到最平常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聊天,甚至是吵鬧的那種場面我都會在心裏感動很久,每次看着或聽着身邊的朋友和父母一起幹嘛幹嘛,有時候甚至是和父母拌嘴我都會覺得那是多麼幸福的事。以前和父母打個電話都是三言兩語就講完,現在卻是總想多和他們說說話,有好多次和母親視頻通話都是她在說我在聽,說到後面她都沒話講了,而視頻就這樣開着,她在那邊做她的事,我在這邊做我的事,不是忘了掛斷而是我就想這樣開着,那樣的話就好像母親就在我身邊一樣。不知道爲什麼,以前的我並不是這麼戀家的啊,而最近怎麼就這麼矯情了呢?

        內心隱藏的悲傷有多少,外表強裝的冷酷就有多少。很多時候不是不想說話,而是不知如何訴說或是不想將自己的煩惱帶給別人,當然有些是說也無用。有些思想與情感只能被理解而無法被分享,就好像你的親人去世,你的朋友會理解你的那種痛苦,但卻是不能和你一起分擔那種痛苦。所以,無論怎樣都將獨自去承受那種痛苦。其實,我並不如表面那般好,我也渴望在週末的早上賴在牀上,母親曾好多次來叫你吃早餐;在節假日前幾天父母就打電話來然後假期回家,問你想吃什麼給你做,不需什麼山珍海味,只要家常菜便好;在生病時候父母能陪在身邊;在有煩心事時能和父母訴說……

      親人可以有很多個,家人卻永遠都只能是父母和孩子。不得不說,親人們對我都很好,但親人取代不了家人。不知何時起,我竟這般矯情起來了。但,這纔是個正常人吧。

        其實我還好!那些不能被看到的悲傷就收起來,悲傷只是暫時的。不要把與生俱來當成理所應當。望我們都能珍惜當下幸福,守護住該守護的親情。

                                                    2018.10.2

                                      2

      有句話是“相似的人適合一起玩鬧,互補的人適合一起變老。”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贊同嗎?

      我認爲的是,這句話說得挺好但不夠全面,相似的人不僅適合一起玩鬧,也同樣可以一起變老。當然,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只是以友情和婚姻爲基礎,相似的人就是朋友。現在想想,能成爲朋友的我們定有一些相似性,可能是性格,可能是興趣,可能是共同的夢想,可能是差不多的背景……而茫茫人海,能夠遇到,能夠相似,能夠成爲朋友,真的,很幸運!

        以前總愛交朋友,渴望認識更多的人,有一大堆朋友,但隨着成長便不再熱衷那樣的事了。突然發現,曾一起長大的我們就是能永遠一起玩鬧的人,也是能一起變老的人,只有那份友情是純純的,可以相互包容的。之後種種,或許也能遇見那麼一兩個真心的,而大部分卻只能是朋友,真的就只是朋友而已,是那種不該用友情來形容的朋友。

      現在明白,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包容一詞只存在親人和真正的朋友之間,除此之外,你都沒有任何理由來讓別人包容你,更不該將別人對你的善良和親人對你的善良畫上等號,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別人沒有義務對你善良,更沒義務去一直包容你。別人對你善良,你也該回饋以別人善良。這也就是相似性吧,長遠且深厚的友誼必定是這樣的。而那種別人對你善良你卻無動於衷,甚至是忽視它的,那必定是開出不了友誼之花。

      來到這個世上,我們會遇上許許多多的人,後來我明白我們不必去對每個人都熱情,那些不相似的人註定是走不到一起的,那又何必與之表面的熱情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與圈子,走不進的圈子就不必走進,不喜歡的人就不必靠近。很久以前,我寫過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什麼時候我纔會長成那個不動聲色的大人?”當時隨緣和我說不用刻意去變成那個樣子,時機到了自然會成爲那個樣子。但很久過去了,我依舊沒成爲那個樣子,我想,或許我都不可能成爲那個樣子了,畢竟我就是這麼個人,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要對着不喜歡的東西也表現出和喜歡的東西一樣的態度,我真不會。所以,有些時候會有人覺得我這個人冷漠,那有什麼呢,反正我不是爲了去取悅誰而活着,不相似的人我又何必要假裝和你很熟。就像我喜歡出去走走,而你就喜歡躺在牀上玩手機,約你一兩次約不動,那之後我就不會再約你了;就像我喜歡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而你卻總不會去打掃,剛開始我會說你,幾次之後我就不會再說了,習慣是個人的,那麼不用你動手了,就我自己多打掃吧……當然,所有這些我都不會和你說什麼,只是我在心裏知道了,我們不是相似的人。

        好朋友不是形影不離,而是心心相惜。感謝我所遇到的你們,還有,很幸運我們都相似。

        願你我都一直有相似的人在身邊,不僅一起玩鬧,也會一起變老。

                                                    2018.10.3


                                    3

      當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挺尷尬的,一個感情空白的人來寫關於愛情、關於婚姻之事聽上去很滑稽,但我又覺得關於愛情和婚姻這兩個神聖的詞是每個人都會有所向往的,並且很多時候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就算過往是空白的,那我也還是要來寫寫心中的那份嚮往啊。

    在你看來,愛情是什麼?婚姻又是什麼?

    二十多歲的我,有時覺得自己還沒長大,有時又覺得已經不再年輕了,而對於愛情和婚姻卻一直都是懵懂的。在我看來愛情就是是湯顯祖筆下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婚姻就是錢鍾書先生寫給楊絳的一段話“沒遇到你之前,我從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件事我沒想過和別人。”最美的愛情和最理想的婚姻不過如此。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樣的愛情和婚姻能夠通過努力去擁有,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能擁有,而且努力是沒有用的。

      在現實中,愛情和婚姻之間並不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往往都是二選一的多於二者兼備的。我看過身邊的人所經歷過的那些各式各類的愛情和婚姻。最讓我覺得溫暖的就是可可和LN,順境或逆境她們都不離不棄,LN會陪着可可一起鬧,對待可可的朋友就像對自己的朋友一樣好,可可總會給予LN許多鼓勵,她就是LN的開心果,在一起幾年她們都不曾發生過爭吵,她們之間就是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的最溫暖的愛情,聽說她們將在2020年結婚,真好!我想她們一定會很幸福;最讓我覺得癡情的人是福兒,她和W剛分手那會兒整天哭,原本“似個瘋子”的她突然變成一個安靜的女生,那時我以爲過幾天她就會好了,但很久過去了,她雖然又變回那個“瘋子”但W始終在她心中揮之不去,雖然她刪除了和W的所有聯繫方式,但總忍不住去從閨密那打聽關於W的現狀,時不時的她又在宿舍哭了,邊哭邊和我們講她和W的過往,而聽說W有新的女朋友那天她哭得最慘,四年過去了,她沒有接受任何人,沒遇見合適是其中的原因,但我覺得大部分原因還是W依然在她心中吧,這是我所看過的最癡情的愛情但也是很遺憾到不了婚姻的殿堂;還有我看過那個“等着你長大”的愛情走到了婚姻,那就一種陪伴的愛情吧;當然也有因爲家庭因素到不了婚姻而放棄的愛情……所有種種,有溫暖亦有遺憾,愛情與婚姻本就是很難得的事,能從愛情走到婚姻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到達不了不該強求,作爲穆斯林,我始終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定然。

      以前覺得婚姻一詞離我很遙遠,但不知何時起,我們也成爲了那個節假日不愛回家的人,就算家裏人不催你,旁人的閒言碎語也開始來了,是的,我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在那些人眼裏,合適就行了,感情是可以後面再來培養的。當然,我也相信感情是慢慢來的,就好像在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之間,我更傾向於日久生情,但我所認爲的那種慢慢來並不是刻意的去培養,而是在遇見了的基礎上一起經歷許多事然後彼此珍惜,在我的世界裏,僅僅因爲合適就走進婚姻那始終是遺憾的。曾經有人對我說“我覺得我們挺合適的,可能是遇見的時間不對吧。”其實,我想說這真的與遇見的時間無關,還是那句話,合適不等於喜歡。還有人說“謝謝你的直率,不像有些女孩子那樣不好意思拒絕而一直託着。”其實,我也挺謝謝他的那種通透。這就是我的態度吧,不喜歡拖泥帶水,更不會以不清不楚的關係聯繫着,如果不喜歡,就不能自私地耽誤別人。我認爲在婚姻這件事上我需要的是互補的人而不是相似的人,我還是希望遇見那個想遇見的人才走進婚姻。

        看過一段話“那人來,我熱情歡迎,他不來,我不懼孤單,已經做好一個人終老準備。我生來並沒有義務一定要成爲誰的妻子或母親,人生中結婚生子不是必要選項,生而爲人在這個社會已經很辛苦,只願家人安康。”是的!畢竟每個人都不願將就。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所以,我總會告訴自己要努力,要變得優秀。當然,我這個人不會主動,甚至有時還會被說高冷,其實真的不是,只是很被動又很慢熱吧!身邊的人都說我該改變一下這種性格,好的,我正努力。

        看這篇文章的你,也許已經從愛情走入了婚姻,也許還沒遇到你想遇到的人,也許正爲了將愛情修煉成婚姻而奮鬥,也許,也許,無論怎樣,你還是應該將愛情和婚姻看得美好,然後努力着,並優秀起來,那麼相信吧,你總會遇上理想中的人,或者,看到你理想中的人遇見幸福,那你也是會由衷地祝福!

      聽過最別緻而深情的告白是“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祝你也能收穫這樣的深情,祝你喜歡的人恰巧也喜歡你,祝你們從愛情走到婚姻,祝你遇見美好!

                                                    2018.10.4

     


                                  4

    你會不會聽一首歌聽到落淚呢?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將《時間停了》單曲循環了一路,他說“給一起長大的你們。”  那是我第一次聽歌曲聽到落淚。因爲不僅從歌曲中聽到他的內心,更從中聽到了關於自己的成長。

      “有很多的諾言沒兌現,已開始的冒險沒終點。回憶變清楚,眼睛卻開始變模糊。”有些約定我們還沒來得及去實現,有些夢我們還沒開始讓它啓航,有些種子還沒發芽,我們都還沒看清真實的自己,但是,我們就這樣匆匆的長大了,來不及準備,來不及醞釀,來不及好好看自己一眼。你還不知道究竟什麼是大人,而你已經是大人了;你還沒有特別的本領或技能,而你已經開始冒險;你還沒有很強的味覺,而你已經品嚐着各種酸甜苦辣。你不是個念舊的人,但偶爾的回憶竟讓你紅了雙眼,你總在深夜醒過來,驚嚇、焦慮、彷徨…………然後一直到黎明降臨都不曾睡去,原來黑夜這麼漫長。成長就是這麼匆匆又這麼漫長。

        “請別戳破藏起的脆弱,美好的經過想要你記得。迷路的我還繼續漂泊,也許會曲折但有你才值得。”每個人的成長都不容易,每個人又都想將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別人,於是,每個人都藏起了自己的脆弱,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別人,把不好的自己都留給了最親近的人。在迷茫不安的時候,在不知所措的時候,在孤獨無助的時候,你悄悄躲在角落,不敢出現在人羣中,當燈光亮起時你微笑着,就像那些煩惱從未來過。在別人眼裏,你總是那麼光鮮亮麗。只有離你最近的人知道你的脆弱,但他默契地不將你的脆弱戳破,因爲你們都一樣。你站在成長的十字路口,不知哪一條纔是你該走的路,而擁擠的世界容不得你多做逗留,於是你憑着直覺走了一條路,但你並不知道這條路通向何方,你迷路了,你累了,你害怕了,你甚至後悔了,但你依然只能向前。這便是成長,你不知道你會走到哪兒去,甚至不知道前方是好是壞,你經歷各種曲折,但你知道這都是值得的。成長就是這樣絕望着又依然執着着。

      成長過程中常常伴隨着遺憾。可能你沒有盡全力,可能你做的選擇不是最好的,可能你錯過了喜歡很久的人……後來的我們學會沉默,不再將心中的遺憾訴說。三毛說“成長是一種蛻變,失去了舊的,必然因爲又來了新的,這就是公平。”成長就是一路失去並一路收穫着,每個人的成長都是這樣,青春就這麼兵荒馬亂,草草收場。三毛還說“我來不及認真的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所以,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一樣,一樣的伴隨着遺憾和時光匆匆,一樣的在不是你最好的時候卻遇上最好的他,一樣承擔着需要承擔的壓力。當你在成長過程中走不下去了的時候,請你記得,別人也和你一樣,都成長得很艱難。

      聽過關於成長最理智的一句話是“成長是件痛苦的事,但你不能拒絕成長。”我們選擇不了所要遇見的事物,卻能選擇對待他們的態度。泰戈爾說“最好的東西不是單獨而來,它伴隨了所有一切而來。”親愛的你,不要害怕成長,更不要拒絕成長,要相信,你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經歷着所有好的壞的事物時,伴隨而來的也是美好的東西。

      願你在一直成長,不斷強大,歷經世事,知世故而不世故。

                                                  2018.10.5

 

                                    5

    人生無時不在告別,無處不在離別。

    白落梅說“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她也說過“人生何處不離人。”告別、離別,人生中再尋常不過的詞。只是,每次經歷,依然都帶着傷感。

    告別不似離別那般淒涼。說到離別,多爲悲傷,而提到告別卻只是懷念中透着淡淡的憂傷。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告別,告別學生時代,告別故鄉,告別好的玩伴,告別無憂無慮與慢時光。每當想起所告別過的那些歲月,總是非常非常懷念,每個假期翻看紀念冊已經成了我的習慣。時光如水,涓涓而流,到過之處必有痕跡,告別之後各自流入不同的支流。正如范瑋琪在歌中所唱“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告別之後,走到不同的世界,進入不同的圈子,等待着的是下一次告別。而告別又是美麗的,因爲告別之後會有期待,期待着重逢,而且,告別是爲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許,最心酸的告別就是告別青春。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你覺得自己已經老了?可能是在弟弟妹妹和你講述他們在發生的種種,而你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去傾聽時;可能是看見中學生傳紙條、遞情書,而你覺得很幼稚時;可能是你看見自己不斷脫落的頭髮和越來越高的髮際線時。在那些瞬間,青春似乎與我們無關,總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在變老。是的,我們正在告別青春。那年,纔剛踏入大學,懷着滿心憧憬,認識略帶羞澀的你們………………如今,沒了那份羞澀,好幾個都成家立業,記憶中的Ta和校園中有了一些改變,或許是變得成熟了吧,青春就是這麼一步步走向成熟。宛如走出校園那一刻起我們就不再青春了,與象牙塔告別的同時,我們也在與青春告別。還是想起阿咪說的那句話“我們竟然才畢業一年!我感覺像是畢業了三四一樣!”是的,畢業後的日子過得更加着急忙慌,青春也在這份着急中與我們漸行漸遠,最後消失在人海。

  也許,最不捨的告別是與人的告別。我們都曾帶着無奈或抱歉告別了一些人和事,可能告別後會再見,也可能轉身後就離開。和那些曾走進過心裏的人我們往往不會去正式地告別,因爲太在乎,所以說不出“再見!”與最相似的Ta告別時我沒說一句話,只是目送Ta離開;一起奮鬥的她們告別之時我感動到哭,卻只說了句“後來我們都哭了”與一起成長的她們告別之時,我沒哭,只說了“下次見!”與Q告別的時候,我們互相說了一大段話,我和Ta說如果安拉意欲,我們會再次相遇,可是心裏卻悶悶的。這就是與人的告別吧,放下,又放不下。

    每份相遇的背後必然也隱藏着告別。感謝每次的相遇,而我也相信,每次別離是爲了下次更好的相遇。

      關於告別,我們要學會隱忍。

                                                    2018.10.6


清晨

我站在開滿向日葵的大門口

陽光灑下來了

照在我的頭頂  發尖

對的,是發尖

你還不知道吧,我已剪短我的發

不再是黑長直,你還會認識我嗎

你看

連續下了好久的雨停了

向日葵笑得愈發燦爛了

我俯下身

打算摘下一朵向日葵

插在屋裏,變成希望

突然

幾個小孩也來到門口

拉着我去到彩虹橋上

我們趴在橋頭

看盡這世間所有繁華

也看盡所有淒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