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雞蛋估算法

雞蛋估算法原理

雞蛋估算法,或者稱雞蛋計數法,在包括軟件開發的智慧工作領域,是指對所處理對象進行簡單分解後計量個數,直接作爲規模。比如在敏捷軟件開發中,對於迭代工作的範圍大小,直接以用戶故事個數爲規模,不再細分故事點數,不再識別子任務,也不再估算理想工時數量。

之所以用雞蛋估算法(也稱雞蛋計數法)來命名這個方法,是因爲雞蛋的大小範圍在同一個數量級上,容忍在這個範圍變化,不再做更精細的估算。
其實T恤尺寸法也有相同比喻的味道,一般而言,XS,S,M到XL和XXL,價錢都是一樣的。不過T恤尺寸法已經被廣泛使用成另外一種情形,在這裏提及,只是試圖說明雞蛋估算法在早些時候已經有苗頭。在有些場合,甚至直接計量需求個數,或者Feature個數作爲規模,不再細數需求裏面有多少個故事。
雞蛋估算法的原理,與NoEstimates的原理是大體相似的。從比喻的角度講,雞蛋估算法更加容易理解,而NoEstimates在字面表述上顯得激進,而且實質上是有估算的。

雞蛋估算法操作要點

這個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如何控制“雞蛋”的大小。雞蛋和恐龍蛋如果放在一起,那麼恐龍蛋就會帶來失真的計量,需要把恐龍蛋分解到雞蛋,才能讓雞蛋計數反映真實的規模。
在具體操作上,對於故事,筆者推薦,雞蛋故事的範圍對等於原來故事點5以內包括5的故事,對於少數可能爲故事點8的故事,也可容忍爲雞蛋故事,但不能容忍原來大概是13點的故事。對於感覺到大概大於8點的故事,爲了按雞蛋估算法處理,就需要進行拆分。這樣,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負責人或者BA等,就在源頭上就能瞭解待辦事項的規模,在拆分需求的時候就相當於度量了待辦事項的規模。
雞蛋估算法特別適合與最小可上市功能(MMF)一起使用。有些場合下,比如最小可行產品1.0已經上線了,要根據運營情況進行配套的增強升級,直接可以把MMF看成是雞蛋,統計MMF個數作爲規模。

國內例子和評論

  1. 廖靖斌:打牌好像不太流行了,流行不估算,把需求拆分到差不多大,迭代儘可能短,看看每個迭代能做幾個。
  2. 王洪亮:真的流行不估算,不估算直接省掉估算的時間浪費,還要保持可預測性。
  3. 鄭知道了(鄭斌):我們打了很多個迭代的牌,最後發現打來打去 最後算出來故事點決定的需求數是相對穩定的。既然如此,還要打牌幹啥?直接數個數就好了。打牌確實能起到一個需求澄清的作用,但是多數情況下需求本身的歧義不大。
  4. 陳勇:恆生電子某個項目用的就是這個,第一個迭代做8個頁面結果沒做完,第二個起改成7個,一直做了8個迭代,不快不慢。
  5. 徐陳飛:我這邊現在有團隊已經採用了類似雞蛋估算,也有客戶逐步在向這個方向靠,但是需求結構還是守住的,confluence的一頁紙需求方法挺適用這類情況的,並且特定如運維團隊的需求很難用迭代去計劃的時候,雞蛋也的確是不錯的方法。
  6. 高雲海:我現在基本數個數,的確不用估故事點,也挺準;也可以把故事都分拆成任務,然後數任務個數,做燃盡圖,也不錯。

國外情況

https://www.infoq.cn/article/book-review-noestimates?utm_campaign=infoq_content&utm_source=infoq&utm_medium=feed&utm_term=global
https://www.stevefenton.co.uk/2018/07/estimates-noestimates-no-estimates/
https://oikosofyseries.com/no-estimates-book-order
Twitter有#NoEstimates的標籤,可以查到大量關於此主題的發言

致謝

感謝貢獻例子和觀點的夥伴-廖靖斌,王洪亮,鄭斌,陳勇,徐陳飛,高雲海。
感謝羣主徐毅組織敏捷教練小夥伴們羣,讓大家暢所欲言。感謝參與討論的其他夥伴(由於人數衆多,不一一列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