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s simple as one,two ,three… 原

Feynman寫過一篇文章“It's as simple as one,two ,three……”在這篇文章裏他討論了“思考”這個問題。

大概是在11、12歲的時候,Feyman和小夥伴Bernie說,思考不過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但Bernie反問道:“你知道汽車的連軸曲杆長什麼樣嗎?”“當然知道”“那麼你怎麼和你自己描述連軸曲杆長什麼樣?”於是,Feyman意識到,思考也可以是視覺性的。

然後在Feynman讀大學的時候受到一篇心理學文章的啓發,突然想知道人對時間的感知與什麼因素有關。

作爲物理系的Feynman很快就設計出了實驗。 第一步,安靜的呆在房間裏數數,從1數到60,看看花了多長時間。48s,嗯,沒有問題,雖然快了點但只要有個穩定的水平就夠了。後面又測了幾次;47、48、49、48、48…… 第二步,開始改變變量。 第一個有關因素是心跳:Feynman開始在樓梯上跑,跑的越多心跳就越快,跑一段以後他又回房間數數,從1數到60。竟然還是48s,試了幾次以後(一直跑上跑下,他同學像看傻子一樣的看着他,他還不能解釋,一說話就不能好好數數了),他發現他對時間的感知與心跳無關。同時,他還排除了體溫的因素。(他知道運動對體溫的提高並不多)。事實上他看不出在物理上有什麼能改變他的數數速度。他可以一邊疊T恤一邊數數,可以一邊疊襪子一邊數數(襪子好像還不夠數)。 第二個因素是閱讀:他一邊讀書一邊數數,他一邊讀報一邊數數,他一邊抄書一邊數數。大多沒有影響,直到有一次他抄着抄着突然忘了一個單詞怎麼寫,然後啊,那次他數到60花了60s. 他總結道:當一件事需要更多的“腦力”的時候,人對時間的感知就會變慢。一個人不能在數數的同時和別人大聲說話。

第二天早飯的時候,他向同桌公佈了他的實驗和結論。 室友John不信,並提出了他的質疑:他不信Feynman能一邊看書一邊數數,同時他認爲一邊說話一邊數數是完全可以的。 於是,他們兩個就擺了個擂臺比了一把。 規則:Feynman先一邊讀書一邊數數,數到60就喊停,大家看一下時間後再聽他講這本書的內容。而John則講一個故事,同時數到60就停。 補充規則:先測出John數數的穩定水平。 結果是:Feynman和John都完成了挑戰。他們一起討論了一下。Feynam的數數,像是有個聲音在數一樣,所以Feynman數數時能看書但不能講話;而John的數數,像是眼前有數字在動一樣,所以John能在數數的時候講話,但不能看書。最後,他們把結論改成了“一個人不能在數數的同時大聲讀書。”以符合他們兩個的情況。

這件事,讓Feynman意識到,每個人思考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概念在你的腦海中呈現的方式也各個不同。特別是他在上課的時候,他會想到——我看到這個方程的時候,方程裏的字符都是有顏色的,我講這個方程的時候它會變成鮮豔的圖畫。那麼我的學生們會看到怎麼樣的一幅場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