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三大效應顯現,凡普金科如何“強者恆強”

文 | 李永華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再次召開了,在這個全球互聯網盛會上,那些熱門領域總是更容易惹足眼球,其中,金融科技自然而然成爲大會的焦點之一。

過去幾年的Fintech浪潮,既有大佬級互聯網公司、金融巨頭的參與,也有創業型企業嶄露頭角並越滾越大。例如,在“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新機遇”論壇上,就出現了金融科技企業凡普金科的身影,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CEO董祺參加了論壇並接受了採訪。

事實上,不管是對BATJ等巨頭,還是對凡普金科這樣的獨立金融科技企業而言,“強者恆強”已經是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的必然態勢,舞臺上耀眼的,最終只會是數得清的那幾家。而造成“強者恆強”的,正是金融科技領域疊加的三大效應。

進化效應——用的人越多越強

社交之所以能夠誕生移動互聯網用戶量最大、粘性最強的產品之一,一個重要的原因每一個人的加入,都在把這個社交網絡變得更具依賴性——個體能在產品中獲得的價值,取決於使用產品的其他人的多少。

與社交不同,金融科技沒有這種由人編織的網絡。但是,與之類似的是,金融科技領域存在着“進化效應”:使用者的增加形成的技術實踐反饋,能讓平臺的技術實力進一步提升;每增加一個參與者都能提升金融科技整體的能力,最終產生其他廠商難以企及的技術差距。

由於金融科技的技術特性,尤其是AI內在的算法特質,實踐過程的不斷試錯、調整、修復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沒有經過“火煉”的都不是真金。一套技術用的人越多,與後進者拉開的優勢就越大。某種程度上,一些跑得快的創業者憑藉用戶量優勢登上了“進化效應”的船,或將在未來成爲與巨頭並肩的存在。

例如,2013年成立的凡普金科,在5年的成長期裏,服務的用戶總數已超過4000萬。而凡普金科自主研發的智能大數據動態風控系統——“FinUp 雲圖”,其演化和發展必然離不開這些用戶實踐的“餵養”,這個“用於風控的完整知識體系”,離不開現實試錯的反覆優化。只有基於大量用戶的“澆灌”,這樣的風控系統才能不斷向前。

規模效應——心智選擇影響金融科技市場

原本,規模效應——因規模增大往往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習慣於用在製造業和需要分攤成本的互聯網行業,例如在製造業裏,隨着規模增大每新增的產品其需要的成本越來越少(即所謂“邊際成本遞減”),在互聯網行業裏,智能手機的銷量越大,平攤的研發成本越低且獲得的供應鏈議價權越強。

在金融科技行業,也存在着類似的規模效應,但其分爲兩個層面:

01

更低成本、更高效價

金融科技也存在着“規模越大經濟效益越好”的現象:金融科技是“無限槓桿”的業務,即在保證一定個性化的條件下,一份技術本身可以COPY出很多份服務無限多個用戶,市場越大,研發成本的平攤就越小,金融科技企業投入成本的效價就越高。

這其實不難理解,假設服務一個人的成本是1,那麼服務100個人的成本不是100,而可能只有1.1,在橫向對比上用戶多的企業自然在效益上佔據優勢。

02

“示範效應”和“第一印象效應”

在金融科技領域還有不同的、市場心智選擇層面的“規模效應”。

由於金融業務的特殊性,尤其是經歷監管風暴後不靠譜的中小平臺紛紛倒下,讓規模某種程度上成爲重要的背書(雖然不完全看規模)。在用戶選擇層面,“規模”具備示範效應和第一印象效應,在不少金融科技用戶那裏,不論是借貸、分期還是理財,選擇大的、有名的,總不會錯。

從這個角度看,大平臺在風暴中爲普通人所信任就更好理解了,“規模”帶來的用戶第一印象聯繫,是其重要的競爭資本。以此來看凡普金科:在行業層面,由中國互聯網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評選的“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 100 強”中,凡普金科列第35位;在政府層面,凡普金科連續兩年獲得上海市浦東人民政府授予的“經濟突出貢獻獎”;在監管層面,凡普金科現已經加入由工信部指導的自律委員會。

經歷過市場洗牌後,仍然挺立的產品與許多用戶的心智自然就形成了某種基於規模的信任關聯,當有了需要,就會想到。

飛輪效應:臨界點後再難追上

在機械組織中,有一種結構稱作飛輪,爲了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需要費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這個過程中飛輪會轉得越來越快,一旦超過某個很高的速度後,飛輪所具有的動能就會很大,這時候反過來,讓飛輪停下來需要的力氣就會很大。

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發展與飛輪的運轉十分相似:剛開始技術投入期十分艱難,投入量大,隨着技術的成熟度到達一定程度,AI技術的發展就快得難以停下,形成“追不上”的技術壁壘。

很多企業未能捱過AI金融的飛輪早期階段,不論是出於資本原因還是市場原因,在飛輪積累動量轉動起來前就已經倒下。而大佬級互聯網企業做金融科技則具備這方面的優勢,可以持續投入、維繫體系的運轉,等待飛輪效應臨界點的到來。

對獨立的金融科技企業而言,儘早地推動飛輪積累動能“自運轉”是獲得生存權利與競爭優勢的必然。以凡普金科爲例,其AI技術的發展經歷過積累期後,除了建模方面形成了技術底蘊,還藉此自主研發了自動建模機器人WaterDrop(“水滴”),也即讓AI來模仿人類建模分析師的思維,做出AI應用的算法,讓AI給AI自己設定遊戲規則。

在這種技術突破下,過去,從取數生成指標建立模型到開發上線,實現端到端的自動交付,原本需要一個建模團隊1-2個月才能完成,現在縮短爲不到1天的自動化流程。

顯而意見,在水滴的幫助下,凡普金科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大大加強,可以通過不斷上線新的模型來應對高速發展中的變化,這與後期的“飛輪”不謀而合,你想讓凡普金科停下來反而更難,後進者也失去了追趕的機會,畢竟,技術的提升和優化到了某種指數級別,慢吞吞的前期積累不足以與這種後期的飛速運轉相抗衡。

三大效應加持下,行業即將迎來“穩健發展期”

今年的烏鎮大會上,董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對行業發展充滿信心。

他認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仍然遵循新技術應用的普遍規律,即剛開始有個爆發期,快速發展中也積累大量問題,隨後進入整頓期,問題被持續優化,同時運營模式逐漸夯實,最終進入穩健的發展期。這其實同互聯網本身的發展有類似之處,在經歷了90年代泡沫、2000年初整頓,隨後逐漸進入穩健發展的互聯網浪潮。

在董祺看來,金融科技行業是一個亟需“互信”的行業,正如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主題“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所強調的一樣,監管、企業、用戶三者之間的互信,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必要基礎,而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完善這種互信。

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CEO董祺·右一

當我們從金融科技行業和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全局去看,無疑上述進化效應、規模效應、飛輪效應三大效應給凡普金科帶來的競爭優勢,悄然暗合了董祺對行業信心的來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