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做產品,正在踩哪些坑?

“產品”已然成爲現階段創業公司不得不接觸的詞彙,互聯網產品給各行業帶來了進階性的變化,運營結構與手段在無聲中展現震撼性的變化。

當創業企業學會思索產品的重要性,新的作業模式開始滲透融合。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公司,都有清晰的產品認識,能夠構架完整的產品管理,最終通過產品達到設計初衷。

很多企業在不斷的吸收運營知識,或者使用獨特的營銷手段,最終發現,產品本身無法承載“負重”,創業者從最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產品的本質。

實際上,對產品方向模糊不清的企業不在少數,這些模糊,最終會回到三個問題上:需求與痛點在哪?投入產出如何達到平衡?產品怎樣落地與佈局?

素材來源齒輪易創(chilunyc.com) 產品合夥人任明肖

任明肖

曾任⼤街⽹、正和島產品負責⼈

海爾、方正、用友、新奧特、銀杏資本等產品顧問

Visa、亞⻢遜、印象筆記、小⽶、亞布⼒、BCG等

5+年產品經理培訓

你以爲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然而以爲可能是“錯的”

聽到的需求≠真正的需求

索尼要發佈音響,就問現場媒體的人喜歡什麼顏色的?大部分回答是黃色。後來索尼又做了一個動作,讓大家走的時候,可以帶一個音響,結果大部分人拿了黑色

這種表象其實很有意思,話語會受當時的場合、隨衆等影響,通常會使用⼀個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說辭,不受特別限制的行爲往往代表真實意願,不要看用戶怎麼說,而是看他怎麼做。所以當很多企業沉溺於顯性“客調”,得到的反饋,並不一定能真實的反應市場需求。

如何做:匿名或隔離性的調研,不給用戶引導和限制,觀察其最真實的行爲。

用戶的預期⼀般是順勢思維下的推導

福特最開始做馬車,用戶的需求是快,後來生產出汽車。

⼈們善於慣性思考⽽非追根溯源,普遍會根據新的條件產生新的需求,所以在最開始設計產品時,就脫離了整體外部條件。

如何做:由於⼤部分解決⽅案,用戶基於當前認知條件,新的⽣產⽅式往往會改變解決方案,要創造基於剛需下,更易迭代的產品。

正確看待競品分析

企業做競品分析,往往重點放在這個競品是不是比我賺得多,他們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借鑑,運營的好是不是代表有市場等等,但競品的發展本身就存在獨特性。

小黃車小藍車小綠車五花八門的共享單車涌現視野,所有企業主投入時,只看到了其市場價值,但卻忽略了其本身的產品根源。

競品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差異化定位,吸引到用戶。競品分析≠產品體驗。產品報告簡單介紹產品交互設計只是產品體驗,更重要的是功能背後的邏輯,它爲什麼選擇要這樣做。

如何做:

1.確立競品數據採集渠道:

⾏業統計分析報告;

新聞或媒體報道;競品官⽹、論壇產品更新、歷史版本;各應用平臺介紹及截圖;應⽤平臺下載數據;應⽤平臺用戶評論;諮詢客服或技術問答;核⼼或活躍用戶調研;運營部⻔或管理層。

2.對數據分析後,確定差異化

定位(垂直)差異化;體驗差異化;設計差異化;效率差異化。

3.明確常量競爭與變量競爭

基礎條件⼀致時,擁有資源越多越容易勝出;需正視且去積極尋找那些可能引起量變的因⼦;找到後快速迭代以實現彎道超⻋。

當感受到產品成本的昂貴,可能並非產品本身出現了問題

創業公司大部分的錢,會投入到很多不必要的地方,爲了一款產品的誕生,大量的去網羅產品、技術人才,在團隊搭建和磨合中耗費了大量時間成本,又在後續留存和招募中耗費大量金錢成本。

最終可能會造成形式大於內容,產品收益遠遠低於投入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實則需要明晰四點。

自己是否在精益創業

不斷驗證杜絕浪費降低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

本質上是漸進性探索客戶內在真實需求

MVP不一定必須是個成品,驗證的是需求

比如在網上發佈視頻,獲取用戶反饋

調查問卷

對於那些未被發現的需求不適合,因爲不好驗證

要求公司和團隊能夠接受失敗,甚⾄頻繁地失敗

不可能完全解決成本和時間的浪費

對團隊有要求,並不是所有團隊都可以敏捷

敏捷的靈魂不是快,而是靈活

敏捷的基礎在於團隊的綜合能⼒

再敏捷也擋不住頻繁修改需求

不要忽視文檔的重要

清晰的認識產品外包和技術外包的區別

有沒有產品經理,是否會梳理需求並提供後期運營方案

產品和技術是不一樣的:產品會花足夠多的心力確認需求

技術外包需要與外包公司的高層保持聯繫

有沒有學會項目管理

預留出風險處理時間

以目標和責任來做最終衡量標準,慎用行政權力

把問題分類,根據優先級確認讓步程度

預判產品運營的可能性

讓產品自帶運營屬性

形成完整的產品閉環

商業模式:具體解決了什麼人的什麼問題

產品架構:驅動模式和形態類型

運營體系:冷啓動和運營推⼴

運營的關鍵點:功能是否要爲運營設計;潛在用戶在哪裏?

找尋種子用戶

1-9-90原則

找哪些對需求最敏感和願意嚐鮮的⼈

給他們⼀一個嘗試的理理由和動機

紅包雖已被玩壞但仍是最有效的

產品冷啓動

身邊朋友或同行反⽽不是最好的渠道

直接使⽤已有產品的資源進行導流

⼀夜刷爆朋友圈是可遇不可求的

找互補的外部資源合作各取所需

在成本允許的範圍內適當使用競價排名

後續數據分析

投放之前設定好數據埋點

灰度發佈 vs A/B Test

不是所有的數據都要

初期重點觀察覈⼼業務轉化率

追問動力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