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的記憶

一、病號飯。

      小時候有時候會傻傻的想生病,因爲生病了,就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雞蛋手擀麪。

      雞蛋手擀麪是我家的病號飯,只做一人份,給生病的人吃。家裏有人感冒發燒了出水痘了或者胃不舒服了,媽媽再忙再累,也要抽空給病號做一碗麪。用細細的白麪活成一個麪糰兒。面醒過以後媽媽會用小擀杖擀成一個大大薄厚均勻的圓餅,(一般都比較薄)。切成細細的勻稱的麪條,鍋中放清水,水燒開面條均勻撒入鍋中,待麪條在水中翻滾的時候,用筷子輕輕撥開粘連的麪條,放少許鹽五香粉,隨後潑上雞蛋液(雞蛋平時不捨得吃,要積攢起來換取生活用品),雞蛋液旋即開出片片嫩黃色的花,飄浮在白白的麪湯上,再放上已經醃好的白綠相雜的蔥花,點入香油,一碗清淡又有營養的素面就做好了。有西紅柿的時候,媽媽也會炒一個西紅柿,來增加病號的口感和食慾。小時候我不止一次享用過這樣的病號飯,爸爸媽媽會親自把飯端到我的牀邊,甚至是餵我吃飯,他們用疼愛和憐惜的眼光看着我,鼓勵我多吃點。在爸爸媽媽愛的陽光裏我安倍感溫暖,似乎病痛也減輕了許多。有時候爲了能夠吃上病號飯,本沒有多嚴重的病,只是有些不舒服,但是小孩子的狡猾,女孩子的嬌氣,我就故意說得嚴重些,好享受“病號”的待遇。我有時還會傻傻的想生病,生病了能吃上媽媽精心做的病號飯,能享受爸媽的特別關懷,今天想想真是不孝。

      幾年前,我受傷住院,均已70多歲的父母天天守候在我的病牀邊,爲我忙前忙後。躺在病塌上的我食慾不佳,父母很是着急,問我想吃什麼,我想了想說只想吃小時候吃過的雞蛋手擀麪。老父親立即乘車回到我的家,親自做了一碗雞蛋手擀麪,用保溫飯盒提到醫院。看着那碗色彩清亮的手擀麪,聞着麪粉純粹的味道和芝麻油極富穿透力的香氣,我沉醉了,我彷彿穿越到了童年時代,恣意地享受着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面香喚醒了我的食慾,在父母慈愛目光關注下我愉快地吃了很多面,神清氣爽,通體舒泰,如沐春風。至今想起來仍暖意縈懷,繼而眼角潤溼。

      二、加班飯__  老王豬肉滷麪。          70年代我的父母所在的農場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工人們上下班有規定,集體出工,到點下班。但每年夏季搶收搶種季節,比如曬糧食,糧食入庫等時間性強的工作,工人們就要加班加點,這時候單位就會提供加班飯,加班飯基本上都是由老王師傅提供的豬肉滷麪(那時候吃肉可是奢侈)。

        老王原是鄭州一個單位的炊事員,隨幹校的“右派”幹部下放到我們分場,在食堂當掌勺師傅,後來全家落戶到農場。分場的加班飯基本上都是老王主廚,老王的滷麪也因加班飯而出名,成了我們八分場的招牌面。老王滷麪條肉多料足味濃,顏色油亮,浸透了肉菜湯的麪條又軟又勁道彈性十足,且根根不粘連,麪條間雜以大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紅燒的醬色,油光光的煞是誘人,剛出鍋的滷麪熱氣騰騰,濃郁的香味隨着風飄散開去,通過人的嗅覺,直抓人的胃,勾引人的口水。  在70年代,看見這樣的飯哪個人能能夠保持淡定呢。加班飯由公家出錢,要讓從事繁重緊張勞動的工人們吃飽耐飢滿意,工人們才能更努力保質保量地完成繁重的體力勞動,加班飯自然要往常的滷麪更有質量,肉的比例也會加強。在我們這個距離縣城和場部都較遠的分場,沒有比老王的滷麪更適合作爲加班飯了。

      大人們加班,家裏自然無人做飯,孩子們只能啃幹饃就鹹菜,腦瓜活泛的孩子就會聞香而去,跑到大人吃加班飯的地方伺機去蹭加班飯。我是女孩子,臉皮薄,不好意思去蹭飯。有一次弟弟蹭過飯悄悄地帶回一些給我吃,那滷麪的香味就刻進了我的記憶裏,再也無法忘掉。爸媽常加班的日子裏,爸爸擔心我們姐弟幾個吃不好飯,下班後也會買一些老王的滷麪給我們吃,我們姐弟幾個歡欣鼓舞,興奮地跟過節一樣。老王退休後開了一個小飯館,他是我們分場第一個開館的人,也是唯一一個,雖然飯館也僅有三間房大小。但生意一直很好,滷麪是他的拿手飯菜。

      多年以後,聽爸爸說老王和兒子在場部開了個飯館,招牌菜就是大肉滷麪,還是保持原來的特色,因其量大質優筋道香郁實惠大受歡迎。幾年前爸爸領着全家到老王飯館,特意點了滷麪,當舌頭與那香軟筋彈的面接觸的瞬間,幾十年前記憶在味蕾細胞上立馬復活了,一種別樣的親切歡愉和興奮洋溢在心中。

      三、芝麻鹽

      芝麻鹽是我百吃不厭的一道小菜,小時候芝麻鹽是作爲清簡生活的特別調劑存在的。計劃經濟下,生活用品也都是嚴格控制的。穿衣要有布票,買糧食要有糧票,買菜要菜票,買豆腐要有豆腐票……而且數量非常有限,吃肉基本上是在過年的時候,自家養的雞下的蛋平時根本不捨得吃,大多拿到集市上換錢買油鹽醬醋,來客人了,一盤蔥花雞蛋或西紅柿雞蛋就算是拿得出手的菜了。我的記憶裏那時每人每月好像只供應一兩油,一家六口半斤多油如何做飯,今天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想象,也無法相信。沒有油,只有用鹽和辣椒來刺激人的味蕾,芝麻鹽就成了難得的美味。

      原料很簡單,白芝麻和鹽的簡單組合,就香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直到現在。 但芝麻並不易得,農場沒有自留地,媽媽工作之餘就在我們住的家屬院裏開一點菜地,種上幾壟芝麻,秋季多少收穫一些。家住農村的姥姥家,有時也會送來一些,媽媽會擇時拿出來一些給我們做芝麻鹽,少年時我會主動請求幫媽媽製作芝麻鹽,因爲我喜歡觀看白芝麻粒在炒鍋中的舞蹈,聽它們發出歡快的噼噼啵啵的聲響,當 噼啵 聲漸稀漸少,芝麻粒很快飽漲,滾圓滾圓,色澤微黃,芝麻酥焦,香味釋放,攤在案板上待芝麻熱氣散盡,撒上細鹽,一杆杖下去芝麻的香味充滿渾身的毛孔,由鼻子直衝頭部,甚至有種微醺的感覺,特別享受。我喜歡製作芝麻鹽,還有一個原因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可以趕在別人之前之前享受美味,這是我的小小私心。芝麻鹽可來在饅頭裏吃,也可拌涼菜,撒在麪條鹹湯裏增香,我一向喜歡用小勺一點一點去吃,感受芝麻鹽在舌面浸潤,香味對味蕾的強烈衝擊,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上高中,直至大學,住在學校不常回家,返校時媽時常給我帶上一瓶芝麻鹽,一袋炒花生米,那是父母的眷眷的心,不捨的情,滿滿的愛都裝進着小小的瓶裏,陪伴我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

      四、泥爐燒餅。當今市面上燒餅攤上超市裏飯店裏燒餅種類太多了。從口味上講有甜的鹹的;從面料上分有油酥皮兒的,發麪皮兒的,不發麪的; 從烙餅工具上又有鐵板燒餅,掛爐燒餅 電烤爐燒餅;還有夾餡料的不夾餡料的,但我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豫東泥爐燒餅。

        泥爐爐燒餅顧名思義就是採用泥火爐子製作的燒餅,爐子主要材料是黃膠泥,球形的爐體連接在炭火爐上,燒餅貼在烤熱的內膛上烤制,泥爐燒餅外焦裏軟,鹹甜適度,麪皮的焦香和芝麻的油香混合在一起,餅皮的焦脆和裏面發麪的鬆軟恰到好處的結合,不加菜就非常好吃。在我的印象中,縣城鄉鎮集市上到處都能看到這種泥爐燒餅。爸媽帶我去縣城,一定會給我買一個燒餅,有時還會加幾片豬頭肉更是美味無比。

      我喜歡看打燒餅的場面,發麪麪糰兒在制餅師傅的手中迅速的變化着形狀,加入油鹽, 捲成有層次的面卷,再變成圓圓的麪餅胚,又迅速的用手指把餅胚用糖水延開,餅外沿一圈鼓起內裏稍薄,用刀壓出均勻的簡單花紋,撒上白白的芝麻,以手背托起餅胚迅速貼合在爐膛內壁上,幾分鐘後,餅胚就會被旺旺的爐火烤的焦黃,發散出香甜誘人的氣味,用爐剷剷下扔到案子上。烤餅師傅動作嫺熟銜接緊湊,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那時的我心生讚歎。後來,離家求學古城開封,有幸再遇見到這種泥爐燒餅,一毛錢一個燒餅夾一毛錢的炒涼粉,就會吃得心滿意足。可惜現在隨着爐具的更新換代,再也無法享受家鄉的泥爐燒餅了。

      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裏有這樣一句旁白: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是啊,食物是一種獨有的媒介,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會衰老,我的思維和記憶也會隨着時間逐漸變得緩慢直至消失,但是對於家鄉食物的味道,會銘記一輩子,直至生命結束。因爲味蕾記憶的不僅僅是食物,而是一段歲月和親人深深的愛!

 

   

故事

小禮物走一走,來簡書關注我

讚賞支持

相關推薦

寸鐵千元徵文|嘿,我的可愛的大哥哥

閱讀 3057

假期聊點美食——金華胴骨煲

閱讀 2410

麥鍋

閱讀 4060

展開查看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