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並不可怕,只要你這麼做…...

人類生命的黃昏肯定有其自身的重要意義,不僅僅作爲生命早晨的可憐附屬而存在。——《就這樣迷人地變老》

我隱約記得,應該是在剛大學畢業一年左右,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老了。

二十出頭的自己,就開始對着鏡子細細端詳,爲臉上的斑又多了一點,法令紋又深了一點——那種現在看來莫須有的幻覺,而恐慌不已。

好像女人永遠都在害怕變老。就算自己不去想,種種生活細節也會反覆提示你:你不再年輕了,你要做點什麼。

比如說,公司裏20出頭的妹子,都在口服膠原蛋白或者葡萄籽,身體力行向你證明,抗衰老要趁早。

比如說,當聽到別人調侃影視劇的女主角青春不再、裝嫩失敗時,你也會摸摸自己的臉,感嘆歲月如梭。

這時候的我,非常焦慮,機緣巧合之下,正好看到一本書,書名就叫《就這樣迷人地變老》。就像溺水者遇到繮繩,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了這本書。

《就這樣迷人地變老》藉由很多名人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關於變老的深層生活哲學:變老未必是糟糕的,我們可以積極地面對它,更好地度過我們的餘生。

作者安妮·卡芙,是英國作家、醫療社會活動家和獲獎記者,目前在倫敦都市大學擔任教職。她筆耕不輟,不僅爲《衛報》、《星期日獨立報》、BBC第四電臺等不同平臺供稿,還出版了《人類的聲音》等書籍。

《就這樣迷人地變老》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

● 什麼是變老?

● 爲什麼人會害怕變老?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變老?

讓我們來詳細看看吧!

什麼是變老?

真正意義上的變老包括兩方面: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從生理上說,人一出生就在變老,但是實際上25歲時人的大腦前葉才發育完全,因而這個年齡可被視作成人的年紀。

從心理上說,變老意味着心智的成長。一個人要學會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學會延遲享受而不是透支當下等等。當前有很多年輕人變成了啃老族,一昧逃避要承擔的責任,其實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衰老是個持續漸進的過程。但是,很多人認爲自己是突然變老的,比如在跨過30、40、50歲大關的時候。這是因爲小時候,孩子的變老——我們也稱之爲“長大”,意味着智力和能力的增長,這種“變老”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慶祝生日——你根本不會把孩子的成長和衰老的破敗意象聯繫在一起。

爲什麼人會害怕變老?

很多人會害怕變老,主要是因爲社會給老年人塑造了一個糟糕的形象。

首先,老年人被認爲是巨大的社會問題和資源浪費,儘管這個證據實際上並不充分。

其次,老人被固化成孤獨、虛弱的模式化形象,各種標誌,比如柺杖、拖鞋、假牙、助聽器等,被用來形容所有的老人。

與此同時,各行各業爲了謀取利益,如美容業,不斷利用人們對變老的恐懼和焦慮,大肆宣傳營銷,潛移默化加固了我們心中對變老的可怕印象。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變老?

正確面對變老就是學會擁抱變老。書裏關於擁抱變老的建議太多啦,我這邊總結了幾點和大家分享。

警惕年齡歧視,做你自己

首先,要警惕當前社會對人們的年齡歧視,尤其是對女性的年齡歧視。我們越瞭解年齡主義者影響我們的方式,他們對我們的控制就越少。

比如,如果你意識到大部分年齡主義者都喜歡以貌取人,你就不會把“女性年老色衰意味着走下坡路”這種模式化看法當真。

其次,要認識到,變老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本質。因爲與肌肉一樣,大腦可以持續發育,除非得了老年癡呆症,否則一個人變老後依然可以充滿活力、創造力等。

比如,達爾文在50歲高齡才提出生物進化論學說,爲科學發展和人類進化做出了傑出貢獻。除了達爾文,康德、笛福、戈雅等人都是大器晚成。

最後,做你自己。很多人大半輩子忙忙碌碌,心裏只有父母、伴侶、孩子,從未真正考慮過自己。那麼當你變老後,你會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著名的美國老太太摩西奶奶,在她70多歲時,丈夫去世,孩子長大成人,於是她終於有機會完成內心的願望,開始畫畫。在她人生的最後十年裏,她的一些畫作市場售價高達10萬美金,甚至還有畫廊爲她舉辦了個人畫展。

接受失去,感激擁有

要接受生命中有些東西將永遠失去,比如健康、朋友、甚至早年賺到的財富等等。

比如,電影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在60多歲時摔了一跤,手術失敗令他無法走路。一開始他認爲自己不能再做導演了,但接受了現實後,他的晚年更幸福了,70多歲時還在拍攝電影。

要記得對還擁有的東西表示感激,比如一杯好茶、躲過病痛的片刻、還活着等等。

比如,劇作家和分析家弗洛麗達·司哥特——麥克斯韋爾雖然日夜受到病痛的折磨,但每天早晨拉開窗簾時,她都會爲自己多活了一天,而由衷感到慶幸。

接受脆弱,互相依賴

我們的文化稱讚“能力”,而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學會接受弱小、無力的重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每個人都會老去,沒有人可以終其一生沒有脆弱的時刻。

所以當我們老了,我們要接受自己的脆弱,優雅地表達需要和依賴別人,這時候年輕人應伸出援手,而不是表現出恐懼或冷漠——這也是對未來年邁的自己的善意姿態。

瞭解變化,建立跨代友誼

建立跨代友誼,就是建立跨越整個年齡跨度的聯繫,讓自己的朋友圈包含不同年齡的人。

首先,這將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千變萬化,還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層中和自己相似的靈魂,其次,這種關係可以有效驅逐我們被灌輸的錯誤觀點——在生命的各個年齡段會發生什麼或應該做什麼。

直面死亡,珍惜每天

我們應該經常練習記得死亡,而不是刻意逃避它,導致它潛伏在臨近生命終點時嚇我們一跳。同時直面死亡,以瀕死的方式生活,還能讓我們意識到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比如,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每天都會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還會做你現在做的事情嗎?”,試圖通過對瀕死的恐懼發掘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總的來說,《就這樣迷人地變老》是一本薄薄的小書,非常容易看完,其中也有些有趣的觀點,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整本書敘述內容很分散,很多觀點也是點到爲止,有雞湯文的嫌疑。猜想是因爲這本書屬於“輕哲學”書系,更多的是爲了顧全普羅大衆,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深度。

所以,也許是考慮到讀者更深層次的閱讀需求,安妮·卡芙在書的最後推薦了一系列和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顯然這部分頗具價值,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找來看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