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是如何學習的?

所謂的聰明是指能學得更快、記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組織非常適合完成自己的目標。——《如何高效學習》

有這樣一個超級學霸:他只用了10天,就搞定了線性代數;只用了12個月,就自學完成了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他就是加拿大人斯科特·揚。

說到這,你腦海裏肯定會浮現一個形象:“一個孤獨的身影在昏黃的燈光前奮筆疾書、爭分奪秒。”這你就錯了!斯科特·揚讀大學時,大考之前一般學習不到兩小時!

這時你肯定又會想:“他一定是個天才!”然而斯科特·揚說了,比他聰明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樣學得又快又好!

既不是勤學苦練,也不是天賦異稟,那麼斯科特·揚到底有什麼學習訣竅呢?斯科特·揚就在《如何高效學習》裏將自己的學習祕籍全盤托出,那就是:整體性學習法。

整體性學習法是一種採用多途徑綜合學習的方法,與強調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法完全不同。這種方法宣稱,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習者要主動將所有知識聯繫起來,比如抽象的數字和具體的實物,無趣的公式和生動的畫面等等。

整體學習法可以總結爲5個步驟: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每個步驟都需要測試)。

讓我們詳細看看吧!

獲取

獲取就是讓信息進入你的眼睛和耳朵,讀書、上課以及個人經歷都是獲取。要提升獲取知識的速度,書裏提到了2種方法:快速閱讀和筆記流。

指讀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快速閱讀方法,用於獲取書本知識。這種方法是通過調整手指移動的速度來控制閱讀速度。具體做法是:把食指放在書本要讀的那一行下面,不斷移動食指,從這行到下行。除此之外,書中還介紹了其他2種快速閱讀方法:練習閱讀法、積極閱讀法。

限於篇幅,斯科特·揚沒法詳細介紹快速閱讀的全部方法,但他推薦了書籍《如何高效閱讀》,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自行了解。

筆記流是一種圖文結合的記筆記方法,主要用於上課時快速獲取知識。具體做法是:首先寫下最重要的觀點,儘量用詞組替換整句,內容要儘量簡潔。其次要在觀點之間畫上一些箭頭,呈現彼此的關聯,將觀點連成一張網。

寫筆記流的關鍵是要思考識別哪些知識是重點,如果跟不上老師的上課節奏,也可以在課堂上做常規筆記,課後再轉化成筆記流。

理解&拓展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字面意思。拓展就是拓寬對信息的理解,將已知信息與其他信息廣泛聯繫起來。拓展做得好,將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想要有效拓展信息,有3種方法:比喻法、內在化、圖表法。

比喻法,就是用熟悉的信息去解釋不熟悉的信息,人爲地給信息之間建立聯繫。

比如,可以將雪中走路和條件反射聯繫在一起。一開始,鈴聲不會引起狗分泌唾液(類似於雪地裏白茫茫,無路可走)。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送食物前先按鈴”的訓練後,鈴聲到食物的路就在雪地裏(狗的腦袋裏)形成了,所以狗狗一聽到鈴聲就想到食物,分泌唾液。

內在化,就是將信息想象成一幅圖像,同時帶有聲音、觸覺、情感等。

拿行列式的計算舉個例子。

行列式的值是將左上和右下的數字相乘,再減去右上和左下數字的乘積。

內在化計算行列式的過程就是:首先想象一個2×2的表格,其中有4個數字,然後想象右手從左上方滑到右下方,滑動時留下了一條橙色痕跡,手上由於抓了2個數字而變得沉重。接着再想象左手從右上方滑動到左下方,同時留下了綠色痕跡,左手也因爲抓了數字而變重。這時候從右手指縫突然掉落了一些碎片,這些碎片正好是左手的重量,左手抓的東西自動消失了。右手最後抓的東西就是行列式的值。

圖表法,就是通過繪製圖表將多個信息壓縮在一起,是內在化的簡化方式。

圖表主要包含3種:流程圖、概念圖和圖像。

流程圖是用於繪製一系列的步驟、歷史事件等,比如做糖醋排骨的流程;概念圖是用於梳理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繫,比如小說的角色之間的關係;圖像則強調用粗糙簡單的塗鴉代替文字,比如用圖畫小人代替“用戶”這個詞。

最後補充一點:可以把圖表和比喻、內在化混合在一起使用,加深對信息的理解。

糾錯

糾錯就是在整體性學習中找到並糾正錯誤的理解。

錯誤的理解有很多,比如忽視了比喻法的侷限性,導致的附會舊知問題。舉個例子,用生物進化模擬公司演變時,你認爲公司變化和生物進化一樣,也要經歷數千年,這就是附會舊知導致的荒謬。不斷地練習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是糾錯的唯一方法。

關於糾錯,斯科特·揚提了3點建議:

分清錯誤類型。如果是簡單錯誤,如錯別字,則下次注意點就行了,反之,如果是概念問題,就需要仔細看看比喻、內在化等過程是不是犯了錯。

採取散彈槍策略。散彈槍策略,類似於“廣撒網”,每種類型的問題都做一做,而不在同一類問題上耗費太長時間。

延伸練習時間。把練習時間分配到每天,而不是臨時抱佛腳,把所有練習堆積到考試前。

應用

應用就是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應用到實際的知識,會記得更牢。況且對於成年人來說,應用是學習的終極目標,只學不用,沒有任何意義。

《如何高效學習》裏說到,知識的應用並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所以沒給讀者提供通用的步驟。比如,斯科特·揚利用學到的統計學知識給自己寫的書定價和命名,很顯然,這種應用知識的方式和他個人的經驗和需求密切相關。

這讓我聯想到《這樣讀書就夠了》裏的便籤學習法,這種方法要求讀者把書本知識結合自身經驗,制定可行的應用計劃,和斯科特·揚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便籤學習法非常強調知識的應用,適合想要切實提升自己能力的職場人士。對便籤學習法感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看看書評《職場人必備的便籤讀書法,顛覆你的思維》

*測試

要注意的是,上述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經過測試,測試有助於你迅速找到學習中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改進它們。我們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測試:

獲取階段:我看過或聽過這個知識嗎?

理解階段:我理解這個知識嗎?

拓展階段:我知道知識如何提出,與哪些知識有關聯嗎?

糾錯階段:我刪除了錯誤的聯繫的結論嗎?

應用階段:我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了嗎?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可以確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什麼水平。

以上就是整體學習法的基本步驟,事實上,書裏還講了提升學習效率的技巧、自我教育的方法等等,非常實用。除此之外,斯科特·揚一再強調應用知識的重要性,因此,他也以身作則,在介紹整體性學習技術的同時給讀者留了練習,希望讀者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反覆練習,進而真正掌握這些技術。

所以從現在開始, 無論是看書自學, 還是上課聽講, 馬上用整體性學習法指導你的學習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