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回憶兒時年味

春節還有20天就到了,在海口感覺不到年關將近,但在老家的父母已經開始籌備過年的各種瑣事。

每年春節,我們幾兄弟都提前寄錢給父母準備各項開銷。別看春節才幾天時間,可那幾天吃的飯菜是全年最好的,需要料理的家務事也很多。比如提前兩三個月買雞回來圈養,修護家裏破損的物品,提前採購小豬仔或鵝或羊或牛肉等,還有各種蔬菜、水果、糖果餅乾等零食,以及對聯、鞭炮、冥幣等。

逢年過節,對於成年人來說更多的是責任,當然也有快樂,只不過遠遠比不上孩子的快樂體驗。這幾天,簡書上開展一項“羽西X簡書 | 兒時的年味”的徵文活動,藉此機會,回憶審視了記憶中孩童時代的年味……


兒時的年味是怎麼樣的呢?

小時候家裏窮,父母從來不給零花錢,春節到了也沒有給我們發紅包,唯一讓我們有錢的機會就是春節時親戚發的壓歲錢,那是春節裏最美好和讓人期待的事情。雖然父母接管了大部分的錢給對方的孩子發回去,但是過節後我們還是留下些錢自己花,買好吃好玩的,或者買租小人書看。

春節時,大人小孩往往都會穿上新衣服,新年新氣象,迎接嶄新的一年。所以,節前大人們就會給孩子買新衣服,而記憶中的我沒有幾次穿新衣服過年的樣子,也沒有幾次父母帶我們去買新衣服的印象。母親說衣服穿着乾淨整潔就漂亮了,穿在我身上感覺偏大的舊衣服母親也會一直強調非常合身。

春節期間,無論白天晚上,村裏總是不停的響着鞭炮聲,空氣中到處瀰漫着炮竹的硝煙味。我們小孩子就拿着壓歲錢去買各種鞭炮,有旋轉升空的、火箭式、禮花式的等等,然後湊在一起打鞭炮,或者去看別人放煙花。晚上的廣場或路上,隨處可聞各種煙花炮竹在響,夜空不時被各色炮竹的閃光劃亮。

春節時親戚朋友間互相串門、拜訪時放鞭炮、給小孩子發紅包,這是春節規定動作。大年初一在家吃團圓飯,年初二就去外婆家吃飯,之後就可去別家拜訪,大家庭聚在一起熱鬧非凡,小孩子們聚在一起除了吃到好吃好喝的,還能領大人們發的紅包,不亦樂乎。

每年的除夕,母親總是反覆的叮囑我們在初一說話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能掃地、不能打破碗碟、也不能吵架,初一是一天管一年,不能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否則就預示這一年會有不吉祥事發生。


後來,從村裏搬家到縣城,隨着年齡的增長,春節期間覺得好玩的事情少了很多,就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

打鞭炮、玩樂已經引不起多大的興趣,最值得期待的是春節大人們發的紅包,有錢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不過,事情總會有變化,最大的變化是鄰居之間約定春節不再互相登門拜年、不再給孩子們發紅包,用他們的話說:你發給我家的我又幾乎原數封回你家,不如大家都不發省去表面功夫。

唯一不變的依然是母親在除夕的叮囑嘮叨:一天管一年,初一說話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能掃地、不能打破碗碟、也不能吵架。

可是,前些年,年初一還是發生過兄弟拌嘴吵架的事,把母親氣得說不出話來。母校謹守的風俗,對年輕人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


在我國,春節過年圖的是什麼呢?爲什麼每年春節都有那麼多遠在他鄉的遊子一定要回家過年呢?爲什麼要走親訪友呢?

我想,我們比較強的家族觀念傳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習俗,忙了一年也該放鬆休息幾天,和家裏人聚在一起聊聊近況,孝敬父母關心兄弟姐妹,血緣關係是我們最強的聯繫紐帶。

春節期間,也會去親戚家家走動,拜年問候,聯絡朋友活動,在這人情社會裏,有什麼事情靠什麼法律規則還不如靠熟人互相幫襯更有效,畢竟潛規則潛伏在各行各業中。

《教父》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你花時間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嗎?不照顧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個男人。”

家庭是我們生活的感情基礎,家人往往是我們前進的支持者。

如今不再年少,有了老婆孩子,臨近春節,得給父母買點禮物,給孩子買套新衣服,回家和兄弟們團聚在父母周圍,希望過上幾天團結和睦的快樂日子。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活動傳送門”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