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爲了什麼,憂愁它圍繞着我

來看一個小場景:

小凡在某政府部門預約了10:00-11:00辦理業務,爲避免過號,頂着風雨早早來到現場,來不及擰擰滴水的褲管,就趕緊跑去滴卡取號,卻被告知無預約記錄。白跑一趟辦不了事,還得抽時間再來,本來工作就已經夠忙的了,又要在這裏浪費時間,真是倒黴透頂!氣呼呼的小凡看看門外一簾的暴雨,望望門內焦躁的人羣,那一肚子的悶氣,着實感覺憋屈。


類似這樣的情形,想必很多人在生活中有遇到過,這個時候你知道自己到底在生誰的氣嗎?是看個病要等半天的醫院、高冷的政府部門,還是總不讓我們順意的老天、喜歡給太多工作量的老闆,亦或是做事毛毛躁躁不夠細心的自己……?


這個細細追問慢慢羅列的過程,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歸因”—— 即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行爲的原因。


不同的歸因會導致不同的內心體驗與行爲表現,如果把沒能辦完業務做外歸因(這制度太不合理,我沒約到我願意等都不行嗎,憑什麼不給我辦),可能會不滿、憤怒,咒罵兩句,再跟朋友抱怨下,多數人也就該幹嘛幹嘛,讓它隨風消散了。


如果做內歸因(都是我的錯,粗心大意,這點事都幹不好,今後還怎麼活),就容易感到內疚、自責,一天悶悶不樂不說,嚴重的還會泛化到生活的更多方面,感到絕望無助。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喔,這個時候人格特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歸因爲不合理的制度讓人感到無法被滿足、產生憤怒的時候,一位成熟而又執着的程序猿童鞋,說不定會選擇開發一套更有效的預約系統來作爲應對,而不是跟現場的工作人員打起來;一個覺得自己因粗心大意而犯了不該犯的錯的女漢子,下次做事的時候沒準真的就能關注到更多細節,避免失誤。


所以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當處於具體的情景中,真實而又強烈的感覺,遠非通過知識學習習得的“知道“二字所能抹殺的。及時的覺察和向內看,能夠幫助我們結合自身性格特徵做出積極應對,即便是產生了被當今社會唾棄的“負能量”,也能臨危不亂,想辦法應對。


我想這纔是心理學對我們普通人的幫助,既不是讓你消除七情六慾成爲聖人,也不是讓你隨心所欲不用顧忌他人。而是在遇到問題時,讓你能試着覺察當下的情緒,並區分這個情緒多少是自己的,多少是別人傳遞來的,自己是有權利選擇怎麼樣去應對的,僅此而已。


作者:李會會

微信原文標題:《每天學點心理學——你在生誰的氣?》

-------------------------------------------------------------------------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