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認識自我

年初,正好是慣例年計的時候,不管是個人的還是組織的,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去總結下自己,做一些自我測評或者去評價他人。

通過什麼途徑認識自己的?如何評價自己的?

輝哥有句話“每一個人就像一棵樹,樹根就是自己,往上分出來的枝杈就是別人看到的身份“。

1.星座

有朋友一起吃飯,他說,原諒我是“處女座”,我們“處女座”就是****這樣的。他會不斷把自己強化成星座中對他所在星座的人設。我初中的時候,也迷戀過星座。當時自己或者同學買了娛樂雜誌,我們會優先去看今日運勢/本週優勢。但我很快發現,爲什麼對“雙魚座”永遠都是敏感的、猶豫的、文藝的,其他星座也有一些特定的好和不好的標籤。我並未深究星座,但我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複雜的,很難用一個星座都能代表,所以在那之後不再關注任何星座的事情。但這個事情也幫助自己察覺、自省,我到底是怎樣的?我想至少我自己是非典型的“雙魚”吧,不太猶豫,還算果敢。所以,我算是星座的反面教材,人是可以不斷通過練習來發現自己。

2.占星

我周圍正好有看到一位朋友在去年的時候,開始去探索占星術。在這之前,我對占星的理解是和星座一樣的,是不是就是用顆粒度很粗的字眼、普適的來做一些分類。後來瞭解到占星起源於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將天象、以及生活等聯繫起來。我雖然未深入瞭解,但確實看到他在星盤學習中不斷髮現自我成長方向,療愈自我也療愈他人。

正好今年看到吳軍博士在談到“神諭的本質”:認識自己,有所敬畏。人有自知之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爲人做事要懷有敬畏之心。蘇格拉底對神諭也抱着一種虔敬的心理,不斷審查自己的知識和靈魂

3.性格測試

性格測試在外企面試的時候比較通用,各種模型也層出不窮,在互聯網平臺也出現各種掃碼測試,來拉新或者活躍用戶。我自己之前測過MBTI職業性格測試, MBTI最早源於1913年, 算是比較經典的職業性格類測試。我特意時隔半年,測過兩次,第一次類型是ENTO 總傾向48.6,第二次類型是ENTJ 總傾向:45.9:善於分析、總結和判斷,善於追根,力圖抓住事物的本質,對文字和語言敏感,抽象思維能力強。會接受建設性的批評,而不把它當作針對個人的問題。 思考(T)與情感(F)一列表現的特別一致,也和我一貫的做事習慣一致。而在判斷(J)與知覺(P)確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原來“知覺“”的會更多,現在“判斷‘’的會更多。這也和個人工作、學習等不斷變化,認知和狀態不斷變化有關係。

4.梳理過往經歷,認識自己

我記得輝哥之前分享過幾個維度,從歷史中發現線索:

(1)什麼事情屢次出現?什麼事情總是在你低潮的時候支撐你?

(2)你最敏感的是什麼? 你最難割捨的是什麼?

(3)最快樂的是什麼?  最痛苦的是什麼? 快樂有可能是淺薄的,痛苦有可能變成你的優勢

我也是在去年初順着這個來分析自己,發現我自己特質裏面,有一點是對人的關注。不管是我自己小圈子,還是工作中,我願意去通過團隊合作,達成共識,而不是自己獨行。所以我工作有一段時間,需要和廣東、西南的同事溝通,我願意花時間去形成共識,而不是用“我以爲,我就這樣認爲”來發布自己看似獨立專業的判斷;和萱姐的溝通,我也會盡量不以長輩姿態,而是朋友方式。所以,我也會持續挖掘自己在這一點的優勢,如何更好的結合工作和生活。

5.從他人評價,認識自己

別人認爲什麼是你最大的優勢和劣勢?在別人的反饋中交叉驗證

我會不定期和自己不同類型的朋友去聊天,聽聽他們反饋中的我;也會樂於聽工作中的反饋。這些都是雙向的,越更加客觀看待他人的評價,越是利於自我成長。

我記得吳軍博士說過,弗洛伊德試圖從科學上更好地解釋我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多面性,我們有本能的一面,清醒理性的一面,和價值觀下克服自我的一面。

 上述的方式,沒有一種完全是準確的, 單純從自己的角度自我探索,很少與外部互動,會缺乏驗證。自我探索與外部評價結合起來,給自己製造反饋。

陸奇之前有一句話:我把自己想象是一個軟件,一個代碼,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的版本好。

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不斷迭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