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萬物皆可消費的時代,你被消費了麼?

這兩天吳秀波的相關新聞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我也就是看到了些熱搜上的關鍵字,沒有細究具體原因,這種事,外人是看不明白的,廣大吃瓜羣衆只能被各種媒體引導輿論,就看哪家的力量更加強大了。

最近在看反烏托邦三部曲中的《1984》,裏面描繪了一個黑暗的,思想、現實全部被禁錮的世界。無意間翻到了尼爾·波茲曼在30多年前寫的一本書——《娛樂至死》。裏面竟也有對《1984》中故事的描述,有如下這段話:

而赫胥黎告訴我們的是,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裏,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預言中,“老大哥”並沒有成心監視着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地一直注視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看守人、大門或“真理部”。 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爲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衆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爲被動的受衆,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聯繫到現實,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這個消費時代,所有人都在追逐着新鮮刺激,吃瓜羣衆也從一個瓜吃到另一個瓜。似乎一切都可以被拿來消費,無論大事小情。

而最能席捲全網的,要數明星情感類的內容。原本當事人就自帶大量流量,而且有被大衆所熟知的所謂的“人設”,一但發生謂之“人設崩塌”的情感事件,便會帶來能毀壞掉一切的能量。

人言可畏

在之於東亞國家,受儒家影響如此根深蒂固,本就對這種不忠的行爲更爲敏感,再加上這個時代所賦予我們的那顆八卦的心,也感謝科技帶來的方便,對事件本身推波助瀾。

有很多事件應該被熟知,也確實被熟知了。可回過頭看看,能夠存留於記憶中的大部分還是這種能夠吸睛,勾起人八卦慾望的事件。

時代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