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中的大學生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晴

年關將至似乎已經不足以用來形容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當下。今天就是小年,從今天開始人們都陸續的開始爲新年夜忙碌起來。

偶爾懶懶散散窩在家裏,又有時忙的一天不停歇。我的假期數一數已經過了三分之一。好友的年假也即將到來,她興致勃勃的開始規劃她的假期。並提醒我,這將是我作爲學生的最後一個長假。

年後二十的我,到現在還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安度假期。在同齡的她看來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百無聊賴的拿着手機一遍遍翻看瀏覽器上推送的文章就是我假期裏邊的一部分。而促使我寫下這些的,是一篇深深引起我共鳴的文章。

《人民日報痛批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沉睡中的大學生?失業?這兩個詞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點進去想一探究竟。

上課時,不是發呆、睡覺、就是玩手機,課餘生活只有吃零食、看劇、沉迷遊戲。

圖書館裏沒有你的身影,運動場你更是從不邁進去……

開篇第一段更是引得我不由自主帶入角色。上課時、發呆、睡覺、玩手機、吃零食、看劇、沉迷遊戲這些關鍵詞讓我瞬間想到了學校的日常。與這些無縫銜接堪稱完美!

這,無疑就是同學們的常態。

對,同學們。理所當然的把自己排除在外。因爲在學習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作證我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的學校主修專業技能課。校長在開學第一節課就明確又殘忍的告訴我們,學習成績不夠優秀才會來到這裏增長技能。通過學習技能可以讓我們未來在社會與那些優等生並駕齊驅的機會。

所以。有人破罐子破摔,有人孤注一擲。

在日復一日消磨的時光裏,一同學習生活的同學們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有整日湊在一起玩遊戲玩的熱火朝天的;有外出打工,在學校裏睡的天昏地暗的;也有電視劇和工作和睦相處的。

我看着班裏一團亂像,認爲職業學校可能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直到看見這篇文章。

原來,消極怠工並不是所謂差生的專屬。

從一開始,我們就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不是麼?只不過選擇放棄的階段不一樣。

職場上,這樣的人也同樣不在少數。

上班時踩着點走進公司大門,下班前一小時就心不在焉。玩玩手機,刷刷微博,手裏的工作能拖則拖。
實在拖不了就勉強自己加個班,但一定要發條朋友圈,問:“你見過深夜十二點的寫字樓嗎?”
自我感動到不行,卻忽略了這本是白天早就應該完成的工作。

原來,手機的誘惑也延伸到了成年人身上。成功的人本就鳳毛麟角,在大環境的渲染下還有幾個能突出重圍呢?

每一個階段都做着幾乎相同的事,抱着一樣的心態。該怎樣達到曾經心裏的夢想呢?

我寫下了關於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的文章,之後在平臺敲進編輯器寫下一行字就彷彿手有千斤重。

通過文字抒發情感是我的宣泄口,通過獲得認可得到相應的報酬是我曾經的夢想。

但是麪包與努力是成正比的。不甘現狀,想提高成績就要做到別人不去做的事情;天資不夠聰穎就用加倍的努力來彌補;

拖欠,懶散,甚至心理上對自己懈怠後的安慰都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我覺得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家裏是休息的地方,兼職是掙錢的地方。在家裏就應該躺在牀上肆意妄爲,手機裏自有大千世界。

事實告訴我這遠遠不夠。我做到了不和其他同學一樣在上課期間玩遊戲睡覺,課餘時間捨棄零食與電視劇去加班加點趕任務。假期裏找了兼職掙爲數不多的零花錢。

最後得到了顯著的成績提高,近在眼前的百元大鈔。即使是這樣,我也是文章裏描述的大學生。

因爲成功人士付出的努力,揮灑的汗水比我多的多。

拿着父母血汗錢養老的年輕人

有些人,二十多歲就開始養老了。

而可悲的是,有多少月薪三千,就心滿意足的人,過着“歲月靜好”的生活,卻是依靠父母提供經濟支持。
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統計,中國目前有30%的年輕人依靠“啃老”生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啃老”的現象。
一些成年子女帶給父母的經濟壓力,甚至比他們未成年時更大。

兼職所得只能算作零花錢,我所選擇的道路要依靠父母更加沒日沒夜的血汗錢支撐。在家裏,即使都當做玩笑話。“啃老”也是事實。我試圖說服自己:還沒畢業,還是孩子,還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這樣做無可厚非……

但是走進社會迫在眉睫,我既期待又害怕。怕自己的能力不夠,依舊需要父母的援助。期待着有豐滿羽翼的途徑,能減輕家裏負擔。

我盼望着,盼望着。

盼望獨立的那一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